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20)

1. 審證

與門人定議病式:某年、某月、某地、某人。年紀若干,形之肥瘦長短若何?色之黑、白、枯潤若何?聲之清濁、長、短若何?人之形志苦樂若何?病始何日?初服何藥?次後再服何藥?某藥稍效?某藥不效?時下晝夜孰重?寒熱孰多?飲食喜惡多寡?二便滑澀有無?脈之三部九候,何候獨異?二十四脈中,何脈獨見?何脈兼見?其證或內傷,或外感,或兼內外,或不內外,依經斷為何病?其標本先後何在?汗、吐、下、和、寒、溫、補、瀉何施?其藥宜用七方中何方?十劑中何劑?五氣中何氣?五味中何味?以何湯名為加減和合?其效驗定於何時?一一詳明,務令纖毫不爽,起眾信從,允為醫門矜式,不必演文可也。(《寓意草》)

一問寒熱二問汗,三問頭身四問便,五問飲食六問胸,七聾八渴須當辨,九因脈證察陰陽,十從氣味神章見,定見雖然事不難,也須明哲毋招怨。○六變者,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也。明此六者,萬病皆指諸掌矣。以表言之,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感於外者是也;以裡言之,則七情、勞欲、飲食傷於內者是也。

寒者陰之類,或為內寒,或為外寒,寒者多虛;熱者陽之類,或為內熱,或為外熱,熱者多實。虛者正氣不足也,內出之病多不足;實者邪氣有餘也,外入之病多有餘。○濕從陰者為寒濕,濕從陽者為濕熱。燥從陽者因於火,燥從陰者因於寒。熱則傷陰,必連於臟;寒則傷陽,必連於經。

(《景岳全書》)

《釋經》說:地、水、火、風和合成人。凡人火氣不調,舉身蒸熱;風氣不調,全身強直,諸毛孔閉塞;水氣不調,身體浮腫,氣滿喘粗;土氣不調,四肢不舉,言無音聲。火去則身冷,風去則氣絕,水竭則無血,土散則身裂。(《千金方》)

病認不真,則靜坐思之,總於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者中搜求病機,必有得心之處,胸中了了,用藥方靈。若終於疑惑,而勉強投方,竊恐誤人性命。○外感、內傷,為證治兩大關鍵。然去其所本無,復其所固有,兩言可盡之也。蓋六淫外襲,身中氣血,日失和平,一切外感有餘之證,有須汗、吐、下、和之治,皆是去其所本無也。

若七情受傷,腑臟有損,身中氣血,日就虧耗,一切內傷不足之證,有須滋填補之治,皆是復其所固有也。(《吳醫匯講》)

內傷發熱,時熱時止;外感發熱,熱盛無休。內傷則手心熱,外感則手背熱。內傷則飲食無味,外感則鼻塞不通。內傷惡寒,得暖便解;外感惡寒,絮火不除。內傷頭痛,乍痛乍歇;外感頭痛,連痛無停。內傷惡風,不惡甚風,反惡隙風;外感惡風,見風便惡。內傷有濕,或不作渴,或心火乘肺,亦作燥渴;外感須二、三日外,表熱傳裡,口方作渴。

白話文:

[審證]

診斷疾病時,要詳細記錄病人的信息:姓名、年齡、性別、居住地、發病時間、體型(肥瘦、高矮)、膚色(黑、白、枯燥、潤澤)、聲音(清濁、高低、長短)、精神狀態(痛苦、快樂)、病症初起時間、最初服用的藥物、之後服用的藥物、藥物療效(有效或無效)、晝夜症狀輕重、寒熱程度、飲食喜好及多少、大小便情況(是否滑利或澀滯)、脈象(三部九候中哪一候異常?二十四脈中哪種脈象獨有?哪種脈象兼見?)。根據這些信息判斷病症是內傷、外感,還是內外兼傷,或既非內傷也非外感,並根據經典醫書判斷病情,辨別標本虛實,決定治療方案(發汗、吐瀉、攻下、調和、溫熱、寒涼、補益、瀉下等),選擇適當的處方(七方、十劑、五氣、五味),制定湯藥加減和合方案,預計療效出現時間。所有細節都要記錄清楚,力求準確無誤,以便大家信服,作為醫學典範,不必追求華麗的文辭。

辨別疾病,先詢問寒熱,再問汗,然後問頭身,接著問大小便,再問飲食,然後問胸部,接著詢問耳聾、口渴等,最後根據脈象和氣味等判斷陰陽,從氣味和精神狀態觀察病情。只要判斷準確,診斷就不難,但也要謹慎小心,避免招致怨恨。

六變是指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。明白了這六個方面,就能診斷萬病。表證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;裡證是指七情、勞倦、飲食等內傷。

寒屬陰,包括內寒和外寒,寒證多虛;熱屬陽,包括內熱和外熱,熱證多實。虛是指正氣不足,多為內傷;實是指邪氣有餘,多為外感。

濕從陰者為寒濕,濕從陽者為濕熱。燥從陽者因於火,燥從陰者因於寒。熱傷陰,必傷及臟腑;寒傷陽,必傷及經絡。

人體由地水火風四氣構成。火氣失調則全身燥熱;風氣失調則全身僵硬,毛孔閉塞;水氣失調則身體浮腫,氣喘;土氣失調則四肢無力,聲音嘶啞。火氣不足則身冷,風氣不足則氣絕,水氣不足則失血,土氣不足則身體崩裂。

診斷疾病時,如果不能確定病因,就要靜下心來思考,從望聞問切四診中尋找病機,一定會有收穫。心中明瞭,用藥才能靈驗。如果心中還有疑惑,就不要輕易用藥,以免誤人性命。

外感和內傷是疾病治療的兩個關鍵。治療原則是去其所本無,復其所固有。外感是由於六淫外邪侵襲,導致氣血失調,需要採用發汗、吐瀉、攻下、調和等方法治療,以去除外邪。

內傷是由於七情損傷,臟腑受損,導致氣血虧虛,需要採用滋補的方法治療,以恢復正氣。

內傷發熱,時而發熱時而停止;外感發熱,熱盛不止。內傷則手心發熱,外感則手背發熱。內傷則飲食無味,外感則鼻塞不通。內傷惡寒,接觸溫暖就會緩解;外感惡寒,即使取暖也不能緩解。內傷頭痛,一陣陣的疼痛;外感頭痛,持續疼痛。內傷怕風,不害怕大風,反而害怕微風;外感怕風,見到風就害怕。內傷有濕,可能不口渴,或者心火乘肺,出現燥渴;外感一般在兩三天后,表熱傳裡,才會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