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7)
卷十·雜證匯參 (7)
1. 健忘
經義
帝曰:人之善忘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,虛則營衛留於下,久之,不以時上,故善忘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人生氣稟不同,得氣之清,則心之知覺者靈;得氣之濁,則心之知覺者昏。心之靈者,無有限量,雖千百世已往之事,一過目則終身記之而不忘;心之昏者,雖無所傷,而目前之事,亦不能記矣。劉河間謂:水清明,火昏濁,故上善若水,下愚若火,此稟質使然。設稟清濁相混者,則不能耐事煩擾,煩擾則失其靈而健忘。
蓋血與氣,人之神也。《經》曰: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靜乃水之體,躁乃火之用。故性靜則心存於中,動則心忘於外,動不已則忘不已,忘不已則存於中者幾希,故語後便忘,不俟終日。所以老人多忘,蓋由役役擾擾,紛紜交錯,氣血之陰,於斯將竭。求其清明,則曰寡欲,此善治乎火也。
苟不以此是務,而日以百憂感其心,萬事勞其形,惟恃刀圭之力,以求旦夕之功,是謂捨本逐末,徇外遺內也,豈根本之論哉!(《推求師意》)
人之記性,皆在腦中。小兒善忘者,腦未滿也。老人健忘者,腦漸空也。凡外見一形,必有一形留於腦中,人每記憶往事,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,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。(《見聞錄》)
《內經》之論健忘,俱責之心腎不交。心不下交於腎,濁火亂其神明;腎不上交於心,精氣伏而不用。火居上則因而為痰,水居下則因而生躁,擾擾紜紜,昏而不定。故補腎而使之時上,養心而使之善下,則神氣清明,志意常治矣。(《醫宗必讀》)
健忘者,為事有始無終,言談不知首尾。有因精神短少者,有因痰者,有因腎虛傷志者。《經》曰: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喜忘其前言。丹溪曰:此證皆由憂思過度,所願不遂,損其心志,以致神舍不清,遇事多忘,病在心脾。凡思傷脾,故令轉盼遺忘,治以歸脾湯,調養心脾,神安意定,其證自除。(《馮氏錦囊》)
健忘治法:心氣不足,妄有見聞,心悸恍惚者,《千金》茯神湯。思慮過度,病在心脾者,歸脾湯。挾痰者加薑汁、竹瀝。精神短少者,人參養營湯送遠志丸。痰迷心竅者,導痰湯。上虛下熱者,天王補心丹。心火不降,腎水不升,神明不定而健忘者,六味丸加五味子、遠志。
心氣不足,恍惚多忘者,四君子湯去白朮,加菖蒲、遠志、硃砂,蜜丸服。精神恍惚,少睡盜汗,怔忡健忘者,辰砂妙香散。瘀積善忘如狂者,代抵當丸。○因病健忘者,精血虧少,或為痰飲瘀血所致,可以藥治。若生平健忘,乃心竅大疏,豈藥石所能療乎?故凡開鑿混沌之方,悉行裁汰。
(張路玉)
白話文:
[健忘]
皇帝問道:「為什麼有的人容易忘記事情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因為上焦氣血不足,下焦氣血過剩,導致腸胃功能旺盛而心肺機能較弱。心肺虛弱會使營養物質滯留在下焦,長時間下來,這些營養物質無法及時上升到上焦,因此容易出現健忘的情況。」(《靈樞》)
哲人言:人生下來得到的氣質各異,如果得到的是清潔的氣,那麼心靈會更敏銳;如果得到的是渾濁的氣,那麼心靈會比較遲鈍。心靈敏銳的人,記憶力無上限,即使數百年前的事情,只要看過一次就能終身記住;心靈遲鈍的人,即使沒有受到傷害,眼前的事情也可能記不住。劉河間認為:水清澈明亮,火卻昏暗渾濁,所以品德高貴的人像水一樣,而愚蠢的人像火一樣,這是由他們天生的氣質決定的。如果一個人的氣質清濁混雜,那麼他們可能無法忍受繁重的事務,一旦事情繁多,就會失去敏銳的心靈,變得健忘。
血液和氣息是人的精神所在。《經》說:「靜態時精神得以收藏,動態時精神就會消散。」靜態是水的本質,動態是火的功能。所以性格靜謐的人,心靈會停留在內心;行動頻繁的人,心靈會忘記外界的事物。不停行動的人,會不停地忘記事情;忘記的事情越多,心靈停留的空間就越少,所以往往話剛說完就忘記了,不用等到一天結束。因此,老年人經常健忘,因為他們忙碌著處理各種繁瑣事務,氣血衰竭。要保持清醒,就要減少慾望,這對控制火氣非常有效。
如果不專注於減少慾望,每天讓煩惱影響心情,讓事務勞累身體,只是依賴藥物的力量來尋求短期效果,這就是捨本逐末,只關注外表而忽略了內在。這種做法不是根本之道。(《推求師意》)
人類的記憶力都在腦海裡。小孩子健忘,是因為腦海還未完全發育;老年人健忘,是因為腦海逐漸空虛。每次看到一個形狀,腦海裡都會留下那個形狀的印象。人們回憶過去的事情時,總是閉上眼睛向上看,這就是在腦海中凝聚精神的意思。(《見聞錄》)
《內經》討論健忘的原因,都歸咎於心臟和腎臟無法協調。心臟無法向下與腎臟交換,使得渾濁的火氣擾亂精神;腎臟無法向上與心臟交換,使得精氣被封鎖而無法使用。火氣在上部會產生痰液,水氣在下部會產生燥熱,這樣擾亂不斷,使人精神渾沌不穩定。因此,通過滋補腎臟使其能夠向上與心臟交換,通過養護心臟使其能夠向下與腎臟交換,這樣精神和氣息就會變得清晰,意志也能夠得到持續的調節。(《醫宗必讀》)
健忘的人做事有始無終,說話不清楚頭尾。有的是因為精力不足,有的是因為痰多,有的是因為腎虛影響意志。《經》說:「腎氣旺盛但無法控制,就會傷害意志,讓人容易忘記以前的話。」丹溪說:「這種症狀都是因為過度憂慮和思考,願望未能實現,損害心靈和意志,導致精神混亂,遇到事情容易忘記,病因在心臟和脾臟。思慮傷害脾臟,所以讓人轉瞬間遺忘,治療方法是服用歸脾湯,調理心臟和脾臟,使精神安定,症狀自然消失。」(《馮氏錦囊》)
健忘的治療方法如下:心臟氣息不足,出現幻覺和聽覺障礙,心悸恍惚,可服用《千金》茯神湯。過度思考,病因在心臟和脾臟,可服用歸脾湯。伴有痰多的,可加入薑汁和竹瀝。精力不足的,可服用人參養營湯和遠志丸。痰液阻塞心竅的,可服用導痰湯。上焦虛弱下焦火熱的,可服用天王補心丹。心臟火氣無法下降,腎臟水氣無法上升,精神不穩定而健忘的,可服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和遠志。
心臟氣息不足,恍惚健忘的,服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,加入菖蒲、遠志和硃砂,製成蜜丸服用。精神恍惚,睡眠不足,盜汗,怔忡健忘的,服用辰砂妙香散。瘀血積聚,健忘如狂的,服用代抵當丸。因疾病導致健忘的,可能是精血虧損或痰飲瘀血所致,可以通過藥物治療。如果是天生健忘,那可能是心靈的孔洞太大,藥物能治療嗎?因此,所有開創混沌的方法都被刪除了。
(張路玉)
2. 不寐(附欠)
經義
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陽明者,胃脈也。胃者,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下經曰:胃不和則臥不安,此之謂也。(《素問》)
帝曰:病不得臥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。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;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矣。○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人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壯者之氣血盛,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
老者之氣血衰,肌肉枯,氣道澀,五臟之氣相搏,營氣衰少,衛氣內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不寐,夜常長寤也。陰虛清清不寐,痰擾神昏不寐。不瞑,夜目不閉也。衛氣不入於陰,則目不瞑;陽邪入於陰,煩躁不得瞑。不得臥,身不得僕也。水氣臥則喘,喘故不得臥。臥不安,反側不得安臥也。(《醫階辨證》)
不寐之故,大約有五:一曰氣虛,一曰陰虛,一曰痰滯,一曰水停,一曰胃不和。大端雖五,然虛實寒熱,互有不齊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耳。(《醫宗必讀》)
不寐雖病有不一,然惟知邪、正二字則盡之矣。蓋寐本乎陰,神其主也,神安則寐,不安則不寐。其所以不安者,一由邪氣之擾,一由營氣之不足耳。有邪者多實證,無邪者多虛證。凡如傷寒、傷風、瘧疾之不寐者,此言外邪深入之擾也。如痰、如火、如寒氣水氣、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,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。
此外則凡思慮勞倦,驚恐憂疑,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,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,陰陽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。知此二者,則知所以治矣。○飲濃茶則不寐,心有事亦不寐,以心氣之被伐也。蓋心藏神,為陽氣之宅也,衛主氣,司陽氣之化也。凡衛氣入陰則靜,靜則寐,正以陽有所歸,故神安而寐也。
而濃茶以陰寒之性,大制元陽,陽為陰抑,則神索不安,是以不寐也。又心為事擾則神動,神動則不靜,是以不寐也。故欲求寐者,當養陰中之陽,及去靜中之動,則得之矣。(張景岳)
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故寐屬陰而寤屬陽也。不寐由陰氣之虛,不寤由陽氣之困,故不寐當養陰,而不寤當養陽也。若年高之人,晝反多臥,而夜反不寐者,此其陰陽反背,營衛之行,失其常度,不可治也。(沈朗仲)
《內經》概言衛氣不得入於陰而不得臥,尚未能盡其心腎神交入陰之至理也。蓋心主血而藏神,若元陰不足,則不能生血,血少則神無所倚矣。夫人之神,寤則棲心,寐則歸腎,故寐者,心神歸於腎舍也。心虛則神不能歸舍於腎,故不能成寐;腎虛則不能藏納心神於舍,故寐而不能沉,並不能久。是以壯年腎陰強盛,則睡熟而長;老年陰氣衰弱,則睡微而短。
且有形之陰水既虧,則無形之相火流灼,以致神魂散越,睡臥不安。故不寐、健忘兩證,雖似心病,實由於腎虛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熱氣伏於裡,則喜睡;熱氣浮於上,煩擾陽氣,故不得眠。亦有心火不降而不眠者,此即陽不交於陰耳。(成無己)
人臥則血歸於肝,氣歸於腎。腎開竅於耳,故寐而能聞。肝在味為酸,故寤多口酸。然其所以歸腎、歸肝者,皆胃為之傳送,故胃不和則臥不安。膽熱則肝不受血,心腎不交則腎不納氣,不寐之病所由起也。○腎虛則氣趨於腎,故但欲寐為腎病。肝虛則血戀於肝,故嗜臥為肝病。(《醫參》)
補編
不寐一證,責在營衛之偏勝,陰陽之離合。醫家於衛氣不得入陰之旨而細心體會之,則治內虛不寐,何難之有?夫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度而主寤,夜行於陰二十五度而主寐。平人夜臥之時,呵欠先之者,以陽引而升,陰引而降,陰陽升降,然後漸入睡鄉。
若肝腎陰虧,陽浮於上,營衛不交,神明之地擾亂不安,萬慮紛紜,卻之不去,由是上者顴赤,中則脘脹,下則便數,坐以待旦,欲求其目瞑也得乎?又常見初睡之時,忽然跳躍,似驚而醒,醫以為心虛膽怯,孰知不然。何也?緣陽升陰降,陰陽交合,有造化自然之妙。奈營弱衛強,初入之時,契合淺而脫離快,升者復升,降者復降,形體之間,自不覺如有所墜而復寤矣。明乎此,則治陰虛不寐者,必須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
蓋水壯則火熄,心靜則神藏,乙癸同源,而藏魂之臟,亦無相火妄動之患。倘其人本體陽虛,虛陽浮越而不寐者,又宜歸脾、八味,陰陽相濟,益火之原。蓋陽生則陰長,逆治則火藏而心神自安其位耳。至於外感時疫而不寐者,乃邪氣之耗擾;內傷停滯而不寐者,乃胃中之乖戾。
更有喘咳不休,諸痛不止,瘧痢不愈而不寐者,無非本證之累及,但治其受困之由,而無有不酣睡者矣。雖然,治外因者易,治內因者難。先君子於陰不維陽不寐一證,專用純甘之味,加入犀角、羚羊、龜版、虎睛、琥珀、龍齒、珍珠,以物之靈而引人之靈,兩相感召,神有憑依,誠法中之善者也。
彼逍遙散之舒肝,補心丹之安神,溫膽湯之化痰,未為不善,是在用之者為何如耳!(汪蘊谷)
不寐故非一種,總是陽不交陰所致。若因外邪而不寐者,如傷寒、瘧疾等證暴發,營衛窒塞,升降失常,愁楚呻吟,日夜難安,當速去其邪,攘外即所以安內也。若因里病而不寐者,或焦煩過度而離宮內燃,從補心丹及棗仁湯法。或憂勞憤鬱而耗損心脾,宗養心湯及歸脾湯法。
或精不凝神而龍雷震盪,當壯水之主,合靜以制動法。或肝血無藏而魂搖神漾,有咸補甘緩法。胃病則陽蹺穴滿,有半夏秫米湯。膽熱則口苦心煩,有溫膽湯及桑葉、丹皮、山梔輕清少陽法。營氣傷極,人參、人乳並行。陽浮不攝,七味、八味可選。余如因驚宜鎮,因怒宜疏。
飲食、痰火為實,新產、病後為虛。(《臨證指南》)
不寐有由真陰虧損,孤陽漂浮者,此水虧火旺,火主乎動,氣不得安。蓋肺為上竅,居陽分至高,腎為下竅,居陰分最下。肺主氣,腎藏氣,旦則上浮於肺而動,夜則下入於腎而靜。仙家所謂子藏母胎,母隱子宮,水中金也。若水虧火旺,肺金畏火,不納腎水,陰陽俱動,故不寐。
治宜六味丸加知、柏之類。有由胃不和者,蓋胃氣本下行,而寐亦從陰而主下,今胃氣上逆,則壅於肺而息有音,不得從其陰降之道,故亦不寐。藥宜橘紅、甘草、石斛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麯之類。(沈金鰲)
婦人肥盛,多郁不得眠者,從鬱結痰火治。大抵膽氣宜靜,濁氣痰火擾之則不眠,宜用溫膽湯、豬膽汁、炒半夏曲,加柴胡、棗仁,立效。○平人不得臥,多起於勞心思慮,喜怒驚恐。舉世用補心安神藥鮮效。曷知五志不伸,往往生痰聚飲,飲聚於膽,則膽寒肝熱,故魂不歸肝而不得臥。《內經》用半夏湯滌其痰飲,陰陽通,其臥立至。(張路玉)
凡病後、產後不得眠者,此皆血氣虧虛,心脾二臟不足。雖有痰火,不可過攻,當以補養為君,而略佐清痰火之藥。其有不因病後而不寐者,雖屬痰火有餘,而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,方為妥當。(徐東皋)
凡治病者,服藥即得寐,此得效之徵也。正以邪居神室,臥必不安,若藥已對證,則一匕入咽,群邪頓退,盜賊甫去,民即得安。此其治亂之機,判於頃刻,藥之效否,即此可知。其有誤治妄投者,反以從亂,反以助虐,必致煩惱懊憹,更增不快。知者見幾,當以此預知矣。(張景岳)
選案
一人患陰虛火旺,徹夜不眠者兩月,食廢形削。方用人參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生地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麥冬,佐以琥珀、辰砂、金銀器,百劑而瘳。此證心經雖有火,幸未灼肺,多服補陰收斂之劑,水火自然升降矣。(繆仲淳)
宛平王中堂,患一奇證,每寐即夢持重搬運,甚覺困乏而醒,睡去,其夢如故,一夜數十次。醫用參、歸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養血安神之藥,愈服愈甚。診脈兩寸洪大有力,兩關洪大兼弦,兩尺洪弦無力,知為藥誤。蓋寐者,心神藏納於腎,乃水火既濟之時。心猶人也,腎猶舍也,今心陰不足,腎火獨亢,乃遂上炎之性,而失下交之象矣。
蓋心中之水,真水也;腎中之火,真火也。水火互藏其根,故心能下交,腎能上攝。今心腎已成不交之象,復補其心陽,愈增其上炎之勢,焉能使陽會於陰,元神凝聚於內乎?乃以重劑八味湯,加牛膝、五味子,用燈心、蓮子作引,數服而愈。(馮楚瞻)
一婦不眠兩月,眩暈脅痛,咳嗽嘔吐。醫謂氣血兩虛,服補藥不效。診左關脈弦數有力,右關弦滑而濡。斷為肝火上逆,脾有濕痰。蓋脾為心之子,脾有邪則心不能捨於脾,謂之母不捨子,故不眠。脾中有痰,故作暈亦作嘔;肝火上逆,故作咳作嘔亦作暈。方用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煨姜,燥脾中之濕痰;黃連、香附、竹茹、白芍,平上逆之肝氣。
吐痰碗許而愈。(吳天士)
四明董生,病患神志不安,每臥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,驚悸無寐。醫作心病治,不效。予診之曰:此肝病也。肝虛,邪氣襲之。肝藏魂者也,遊魂為變。平人肝不受邪,臥則魂歸於肝,神安而得寐。今肝有邪,魂不得歸,是以飛揚若離體也。董生欣然曰:前此未之聞,雖未服藥,已覺沉疴去體矣,願求良治。
處方用珠母為君,龍齒佐之,珠母入肝,龍齒與肝相類。龍齒、虎睛,人以為鎮心之用,殊不知龍齒安魂,虎晴定魄,各從其類也。蓋東方蒼龍,木也,屬肝而藏魂;西方白虎,金也,屬肺而藏魄。龍能變化,故魂遊而不定;虎能專靜,故魄止而有守。治魄不守者宜虎睛,治魂飛揚者宜龍齒。
服藥一月而痊。(《赤水玄珠》)
有人臥則覺身外有身。蓋人臥則魂歸於肝,此由肝虛邪襲,魂不歸舍,名曰離魂。用人參、龍齒、茯神各一錢,煎湯,調硃砂末一錢,睡時服。三夜後,真者氣爽,假者化矣。(《同壽錄》)
附欠
腎為欠。○胃足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振寒,善數伸欠。○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,善噫善欠。○瘧之始作也,善伸數欠。(《素問》)
帝曰:人之欠者,何氣使焉?岐伯曰: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。陰者主夜,夜主臥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,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(《靈樞》)
腎病,面黑,善恐數欠。(《難經》)
夫中寒家善欠。(《金匱》)
氣乏,故欠伸引之。(《醫學入門》)
《內經》雖以欠隸諸陽明,然必由少陰經氣下郁,不能上走陽明,胃氣因之不舒,而頻呼數欠,以泄其氣,舒其經。若少陰氣不下郁,胃氣雖泄,則但呵而不欠也。(張路玉)
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寤後之欠然也。若將臥之欠,則必陰引而上,陽引而下矣。何也?肝上而腎居下也。(《醫參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