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21)

1. 審證

內傷則熱傷氣,四肢沉困無力,倦怠嗜臥;外感則風傷筋,寒傷骨,一身筋骨疼痛。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,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。內傷則氣口脈盛,多屬不足,宜溫、宜補、宜和;外感則人迎脈盛,多屬有餘,宜汗、宜吐、宜下。○百病晝則增劇,夜則安靜,是陽有餘,乃氣病而血不病也;夜則增劇,晝則安靜,是陰有餘,乃血病而氣不病也。

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;晝則安靜,夜則發熱,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;晝則發熱煩躁,夜亦發熱煩躁,是重陽無陰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夜則惡寒,晝則安靜,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;夜則安靜,晝則惡寒,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;夜則惡寒,晝亦惡寒,是重陰無陽,當急瀉其陰,峻補其陽。晝則惡寒,夜則煩躁,飲食不入,名曰陰陽交錯者死。

○凡病陰證,則身靜重,語無聲,氣難布息,目睛不了了,呼吸往來不利,口鼻氣息皆冷,水漿不入,二便不禁,面上惡寒有如刀刮;陽證,則身動輕,語有聲,目睛了了,呼吸能往能來,口鼻氣息皆熱。(李東垣)

凡病開目喜見人者屬陽也,閉目不欲見人者屬陰也。多睡者陽虛陰盛也,無睡者陰虛陽盛也。喜明者屬陽,元氣實也;喜暗者屬陰,元氣虛也。睡向壁者屬陰,元氣虛也;睡向外者屬陽,元氣實也。(《萬病回春》)

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倐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;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暴注下迫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;溏泄而久,止發無恆,是無火也。

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;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(王太僕)

既有真陰、真陽,何謂假陰、假陽?如大熱發躁,口渴舌燥,非陽證乎?視其人面色浮赤,切其脈尺弱無力,寸關豁大無倫,此係陰盛於下,逼陽於上,假陽之證也。治以假寒之藥,從其性而折之,頃刻平矣。如惡寒不離復衣,手足厥冷,非陰證乎?視其人面色沉滯,切其脈澀,按之細數有力,此係假寒之證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。治以辛涼之劑,溫而行之,一汗愈矣。

凡此皆因真氣不固,故假者得以亂其真。假陽者,不足而示之有餘;假陰者,有餘而示之不足。既已識其假矣,而無術以投其所欲,彼亦扦格不入。《經》曰: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去邪而歸於正矣,○東垣以手捫熱,有三法:輕手捫之則熱,重手按之則不熱,是熱在皮毛血脈也;重按筋骨之間則熱,輕手捫之則不熱,是熱在骨髓也;輕手捫之則不熱,重手按之亦不熱,不輕不重按之而熱者,是熱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肉之下,肌肉之間,正內傷勞倦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審證

內傷導致熱邪傷及氣機,表現為四肢沉重無力,倦怠嗜睡;外感則風邪傷及筋脈,寒邪傷及骨骼,全身筋骨疼痛。內傷會導致氣短,呼吸不足;外感則會出現氣喘、氣壅,氣機盛實有餘。內傷的脈象是氣口脈盛,多屬氣虛不足,治療宜溫補和緩;外感則人迎脈盛,多屬氣盛有餘,治療宜發汗、催吐或瀉下。 疾病白天加重,晚上減輕,是陽氣有餘,屬於氣病而非血病;晚上加重,白天減輕,是陰氣有餘,屬於血病而非氣病。

白天發熱,晚上正常,是陽氣旺盛於陽分;白天正常,晚上發熱,是陽氣下陷於陰分;白天晚上都發熱煩躁,是陽氣過盛而陰虛不足,應當迅速瀉去陽邪,大力滋補陰液。晚上惡寒,白天正常,是陰血旺盛於陰分;晚上正常,白天惡寒,是陰氣上溢於陽分;晚上白天都惡寒,是陰寒過盛而陽氣不足,應當迅速瀉去陰邪,大力滋補陽氣。白天惡寒,晚上煩躁,飲食不入,稱為陰陽錯亂,此症預後不良。

陰證的表現為身體沉重,說話聲音低微,呼吸困難,眼神呆滯,呼吸微弱,鼻口氣息冰冷,無法進食飲水,大小便失禁,面部惡寒如刀割;陽證則身體輕盈,說話聲音洪亮,眼神明亮,呼吸順暢,鼻口氣息溫熱。(李東垣)

凡是疾病,眼睛睜開喜歡見人屬陽證,閉目不願見人屬陰證。嗜睡者是陽虛陰盛,不愛睡覺者是陰虛陽盛。喜歡明亮屬陽,元氣充實;喜歡黑暗屬陰,元氣虛弱。睡覺喜歡靠牆壁屬陰,元氣虛弱;睡覺喜歡面向外屬陽,元氣充實。(《萬病回春》)

寒邪過盛,用溫熱方法治療卻不見效,是陽氣衰竭;熱邪反覆發作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或晚上出現白天消失,隨著時間變化而出現,也是陽氣衰竭。熱邪過盛,用寒涼方法治療卻不見效,是陰液枯竭;熱邪反覆發作,時有時無,也是陰液枯竭。內熱導致嘔逆,飲食不能入口,是有熱邪;嘔吐後飲食能入口,則無熱邪。下焦虛寒導致瀉痢,食物未消化就排出,是陰液不足;大便溏瀉日久,時發時止,是陽氣不足。

所以,心氣盛則生熱,腎氣盛則生寒;腎氣虛則寒邪內動,心氣虛則熱邪內斂。(王太僕)

既有真陰真陽,何謂假陰假陽?例如,大熱發躁,口渴舌燥,表面看來是陽證,但如果病人面色浮赤,脈象尺脈虛弱無力,寸關脈卻洪大異常,這是陰盛於下,逼迫陽氣於上,屬於假陽證。治療應當使用寒涼的藥物,順著其病性而加以抑制,很快就能痊癒。例如,惡寒不止,需蓋被取暖,手腳厥冷,表面看來是陰證,但如果病人面色晦暗,脈象澀滯,按之細數有力,這是假寒證,寒邪在皮膚表面,而熱邪在骨髓之中。治療應當使用辛涼溫和的藥物,使之發汗,即可痊癒。

這些都是因為真氣不足,才導致假象混亂真象。假陽是陽氣不足而表現出有餘的現象;假陰是有餘而表現出不足的現象。明白了這些假象,如果沒有正確的治療方法,藥物就難以發揮作用。《內經》說:必須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,並先治療其病因,雖然開始的治療方法相同,但最終的結果卻不同,這樣才能驅除邪氣,恢復正氣。東垣先生用手診察熱證,有三種方法:輕輕觸摸就感覺到熱,用力按壓就不感覺到熱,說明熱邪在皮膚和血脈;用力按壓筋骨之間感覺到熱,輕輕觸摸就不感覺到熱,說明熱邪在骨髓;輕輕觸摸和用力按壓都不感覺到熱,而用中等力度按壓卻感覺到熱,說明熱邪在筋骨上面,皮毛血肉下面,肌肉之間,這是內傷勞倦引起的熱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