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22)

1. 審證

余於內傷真陰者,以手捫熱,亦有二法,捫之烙手,骨中如炙者,腎中之真陰虛也;捫之烙手,按之筋骨之下,反覺寒者,腎中之真陽虛也。(趙氏《醫貫》)

直中陰證,大勢陰盛陽虛;傳經陽證,大勢陽盛陰虛;瘧證,大勢陰陽更盛更虛;內傷證,大勢陰陽偏盛偏虛,不可同語。(喻嘉言)

《經》云:陰虛出盜汗。陰,言手太陰也;虛言肺氣虛也。又云:陰虛發夜熱。陰,言足太陰也;虛,言脾氣虛也。同曰陰虛,而其中有手足太陰之分,雖名曰陰虛,而實是脾肺氣虛之證。無如歷代醫師,從未註明其義,誤以脾肺氣虛,認為腎水不足,而用滋陰降火之劑,朝夕重陰下逼,逼至土困金敗,便溏、聲嘶,置之死地而不悟者,只此兩個陰字。拘文牽義,以訛傳訛,自古迄今,普天之大,不知日殺凡幾,良堪痛哉!(楊乘六)

面赤一證,勞損顴紅,發於午後者,陰虛也;格楊浮赤,厥利脈微者,陽虛也。赤色深重,潮熱便硬者,裡實也;赤色淺淡,惡寒無汗者,表實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陰虛足冷,面必燥熱,手必蒸煩,脈必澀數,蓋火炎於上而不歸經故也。若略取一靜,火得歸經,而即涼矣。陽虛足冷,雖以烈火御之,猶不止也。火虛之病,身多惡寒,亦有發熱者,其熱或夜作晝止,或晝熱夜無,時節而動身。然雖發熱,而手足必冷,脈必微弱,或沉而無力為別也。(羅赤誠)

凡人素有病,若勞碌動作,反覺精神強健者,此乃陰火沸騰,扶助於內,不覺元氣之不足也;若靜養調適,反覺神倦氣弱者,此陰火退,陽氣復,本相露故也。○內傷清陽下陷,陰火上升,若用寒藥,陽愈陷,火愈熾,火尋竅出。虛者受之,或目痛,或耳聾,或齒痛,從其虛而散也。(周慎齋)

病從孔竅入,亦從孔竅出。汗之,下之,利之,吐之,因其勢而導之之法也。其有不從二陰、汗孔及口出者,或紅汗而愈,或噴嚏而愈,或鼻生瘡而愈,此邪之從鼻出者也。從目出者,目腫而愈;從耳出者,耳聾而愈。此邪之自覓門徑以退者也。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,得真氣為之驅逐,其病退也不難矣。

○氣血在人身無處不到,然其常流走者,惟經絡谿谷皆浸灌而盈者也。流走者,邪不能侵,侵則即時驅逐,易病而易愈也;浸灌之處,邪氣能伏,非積久莫能為害,非為害亦莫能自覺,故其驅逐也較難。

若疫邪之伏於膜原,瘧邪之中於風府,癰疽之逆於肉理,其類不一,非潰堤決防,莫之能出,何從得其未病而治之乎?其他痼疾沉疴,指不勝屈,非發時莫之能治,治亦未必能斷根,醫者當識。○人身筋骨肌肉空處,無往而非血氣。行則血走其空,故筋骨實而肌肉榮,經絡相為流通,血氣各得其平,谿谷自無所欠缺;血一留滯,則中有瘀處,上流阻而下流虛,內傷諸證,由此生焉。丹溪以為百病本於痰,因此省悟其源自瘀血起也。

白話文:

審證

對於內傷導致真陰不足的患者,用手摸其身體溫度,也有兩種方法:摸起來像烙鐵一樣燙手,骨頭裡也像炙烤一樣,這是腎中真陰虛;摸起來像烙鐵一樣燙手,但按壓筋骨之下,反而感覺冰冷,這是腎中真陽虛。(趙氏《醫貫》)

直中陰證,整體表現為陰盛陽虛;傳經陽證,整體表現為陽盛陰虛;瘧疾,整體表現為陰陽交替盛衰;內傷證,整體表現為陰陽偏盛偏虛,不能一概而論。(喻嘉言)

《經》書說:陰虛會盜汗。這裡的「陰」,指的是手太陰經;「虛」,指的是肺氣虛弱。又說:陰虛會發夜熱。「陰」,指的是足太陰經;「虛」,指的是脾氣虛弱。雖然都稱為陰虛,但實際上指的是手足太陰經的虛弱,也就是脾肺氣虛。歷代醫生從未明確說明這一點,誤以為脾肺氣虛就是腎水不足,便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,日夜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脾土受損,肺金衰敗,出現便溏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甚至危及生命而不自知,都源於誤解了這兩個「陰」字。拘泥於字面意思,以訛傳訛,從古至今,不知害死了多少人,實在令人痛心!(楊乘六)

面部發紅,一種情況是勞損導致顴骨紅潤,午後加重,這是陰虛;另一種情況是面部浮腫發紅,脈象微弱,這是陽虛。如果發紅顏色深重,伴有潮熱、大便乾燥,這是裡實;如果發紅顏色淺淡,伴有惡寒無汗,這是表實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陰虛的人腳冷,臉卻燥熱,手心發熱煩躁,脈象澀數,這是因為火熱之氣上炎而不歸經所致。如果稍微休息一下,火熱之氣歸經,就會涼快下來。陽虛的人腳冷,即使用猛火烤也不見效。火虛的病人,身體多畏寒,也可能發熱,發熱的時間可能只是晚上,或者白天發熱晚上不發熱,時間不定。但即使發熱,手腳也一定冰冷,脈象也一定微弱,或者沉而無力,這是區別所在。(羅赤誠)

凡是原本就有疾病的人,如果勞碌活動,反而覺得精神充沛,這是因為陰火旺盛,內部有火助,感覺不到元氣不足;如果靜養調適,反而覺得疲倦乏力,這是陰火消退,陽氣恢復,本來的體質狀況顯露出來了。內傷導致清陽之氣下陷,陰火上升,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陽氣會更加下陷,陰火會更加旺盛,陰火會尋找竅穴而出。虛弱的人服用寒涼藥物,可能會出現目痛、耳聾、齒痛等症狀,這是因為寒邪從虛弱的地方散佈開來。(周慎齋)

疾病從人體的孔竅進入,也從孔竅排出。出汗、瀉下、通利大小便、嘔吐,都是根據疾病的趨勢而採取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疾病不從二陰、汗孔和口腔排出,可能會出現紅汗而痊癒,或者打噴嚏而痊癒,或者鼻子上長瘡而痊癒,這是邪氣從鼻子排出的情況。從眼睛排出的,眼睛腫脹後痊癒;從耳朵排出的,耳朵聾了後痊癒。這是邪氣自己尋找出口而退出的情況。清陽之氣從上部孔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部孔竅排出,在真氣的驅使下,疾病自然會好轉。(周慎齋)

人體氣血遍佈全身,但經常流動的地方,只有經絡和谿谷等處充滿了氣血。經常流動的地方,邪氣不易入侵,即使入侵也能及時驅除,所以容易生病也容易痊癒;氣血停滯的地方,邪氣容易潛伏,如果積久不散就會造成傷害,而且不容易察覺,所以驅除邪氣比較困難。(周慎齋)

如果瘟疫邪氣伏藏於臟腑膜原,瘧疾邪氣聚集於風府穴,癰疽逆於肌理,等等,這些情況都很多,如果不潰破膿瘍,邪氣就無法排出,怎麼能在疾病未發時就治療呢?其他頑固的疾病,更是數不勝數,如果不是發病時治療,治療也未必能根治,醫生應該明白這一點。(周慎齋)

人體的筋骨、肌肉和空隙處,到處都有氣血。活動時,血液流動於這些空隙,所以筋骨強健,肌肉豐滿,經絡暢通,氣血調和,谿谷也無所欠缺;如果血液停滯,就會瘀血,上部氣血阻滯,下部氣血虛弱,內傷諸證就因此而產生。朱丹溪認為百病皆源於痰,由此可知,瘀血才是百病的根源。(周慎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