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3)

1. 口(附唇)

經義

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。○有病口甘者,名曰脾癉。○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○膀胱移熱於小腸,隔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(《素問》)

膽液泄則口苦。(《靈樞》)

脾氣通於口,口和則知穀味矣。(《難經》)

哲言

口之味:熱勝則苦,寒勝則咸,宿食則酸,煩躁則澀,虛則淡,癉則甘,鬱則臭,凝滯則生瘡。口之津液,通於五臟,臟氣偏勝,則味應於口。(《得效方》)

口病有瘡、有臭、有干、有渴,為苦、為酸,諸味不同。方書多以口病為熱證,然其中亦有似熱非熱,及勞傷無火等證,所當察也。○口渴、口乾,大有不同。蓋渴因燥火有餘;干因津液不足。火有餘者,當以實熱論;津不足者,當以陰虛論。二者不分,反同冰炭。○口苦、口酸等證,在《原病式》則皆指為熱。

白話文:

中央屬黃色,與脾經相通,開口於口。如果生病時嘴巴感到甜,稱為脾病。如果生病時嘴巴感到苦,稱為膽病。膀胱將熱氣傳給小腸,阻礙腸道運行,向上則會導致嘴巴糜爛。

膽汁外泄就會造成嘴巴苦。

脾氣通達於口,嘴巴和諧則能辨別穀物味道。

嘴巴的味道:熱勝則苦,寒勝則咸,宿食則酸,煩躁則澀,虛弱則淡,生病則甘,鬱結則臭,食物停滯則會生瘡。嘴巴的津液通達於五臟,臟氣偏勝,就會在嘴巴中表現出對應的味道。

嘴巴的疾病有瘡、有臭、有干、有渴,有苦、有酸,各種味道都不一樣。醫書中大多將口病歸為熱症,但其中也包含看似熱症但實則非熱症,以及因勞累而無火等症狀,需要仔細觀察。口渴和口乾大不相同。口渴是因燥熱過盛,口乾是因津液不足。燥熱過盛應該以實熱論治,津液不足應該以陰虛論治。兩種情況不能混淆,否則會像冰炭一樣相互矛盾。口苦、口酸等症狀,在《原病式》中都歸為熱症。

謂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若據此說,則凡口之五味,悉屬火證,絕無寒病矣。豈不謬哉?如口苦者,未必盡由心火;口淡者,未必盡由胃熱。蓋凡思慮勞倦、色欲過度者,多有口苦、舌燥、飲食無味之證,此其咎不在心脾,則在肝腎。心脾虛則肝膽氣溢而為苦,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。

即如口淡一證,凡大勞、大瀉、大汗、大病之後,皆能令人口淡無味,亦豈皆胃火使然耶?凡臨證察其別無火證、火脈,則不宜妄用寒涼誤治也。○口臭雖由胃火,而亦有非火之異。蓋胃火之臭,其氣濁穢,必兼口熱、口乾,及別有陽明火證。若無火證、火脈,而臭如餿腐酸胖,及吞酸噯滯等證,亦猶陰濕留垢之臭,自與熱臭不同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認為肝臟火氣旺盛會導致口酸,心臟火氣旺盛會導致口苦,脾臟火氣旺盛會導致口甘,肺臟火氣旺盛會導致口辛,腎臟火氣旺盛會導致口咸,胃火旺盛則導致口淡。但這樣說法並不完全正確,因為口中的五種味道並非全部都由火氣引起,也可能與寒症有關。例如,口苦不一定都是心火導致,口淡也不一定都是胃火導致。很多時候,思慮過度、勞累过度、性生活过度,都會造成口苦、舌燥、食慾不振,這與肝腎虛弱有关,而非心脾。心脾虛弱会导致肝胆氣溢出而造成口苦,肝腎虛弱则会导致陰氣不足而造成口燥。

同樣地,口淡也不一定是胃火引起的。大勞、大瀉、大汗、大病之後,都會出現口淡无味,并非都是胃火所致。临床上,若患者没有其他火症、火脉,就不应该盲目使用寒凉药物治疗。口臭雖然大多是由胃火引起,但也有非火氣引起的。胃火引起的口臭,气味浊秽,必定伴随口热、口干,以及其他阳明火症。如果没有火症、火脉,而口臭如馊腐酸胖,并伴随吞酸、噯气等症状,这可能是陰濕留垢造成的,与热臭不同。

是必思慮不遂,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。此則一為陽證,宜清胃火;一為陰證,宜調補心脾。不得謂臭必皆由於熱也。(張景岳)

口瘡雖由脾熱,然分赤、白二種。白者肺熱,赤者心熱,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,不獨脾病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口燥者,腎熱也。口噤者,風痙也。若病重見唇吻色青,環口黧黑,口張氣直或如魚口氣出不返者,皆不治。(《傷寒五法》)

補編

心熱口苦,黃連瀉心湯。肝熱口酸,柴胡清肝湯。脾熱口臭,清胃湯。肺熱口辛,瀉白散。腎熱口咸,滋腎丸。謀慮不決,膽虛而口苦者,用逍遙散為君,柴胡、膽草為使。中氣不足,木乘土位而口苦者,用四君子湯為君,芍藥、柴胡為佐。膀胱移熱,口爛、溺澀者,用導赤散專治其下。

白話文:

口臭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思慮過度、脾胃虛弱導致消化不良,這屬於陽虛或陰虛,分別要清熱或補益脾胃。不要以為口臭就一定是熱症。口瘡也分為白色和紅色,白色是肺熱,紅色是心熱,兩種顏色都有則是心肺都熱,不只是脾胃問題。口燥是腎熱,口緊是風邪入經。如果病重出現嘴唇青黑、口周發黑、嘴巴張開呼吸急促或像魚嘴一樣吐氣不回,都是不治之症。

心熱口苦可以用黃連瀉心湯,肝熱口酸用柴胡清肝湯,脾熱口臭用清胃湯,肺熱口辛用瀉白散,腎熱口鹹用滋腎丸。如果思慮不決、膽虛而口苦,可以以逍遙散為主要藥物,柴胡和膽草輔助。如果中氣不足,肝氣犯脾導致口苦,可以用四君子湯為主,芍藥和柴胡為輔助藥物。膀胱積熱引起口瘡、小便澀痛,可以用導赤散治療。

中土虛寒,胃陽浮上者,用理中湯溫補其中,而上焦自安。下焦火炎者,用八味丸溫暖丹田,而火焰自熄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口瘡一也,心經則曰導赤,胃經則曰白虎。彼之瘡連及舌,此之瘡兼乎唇,氣分不可與血分同治也。(程郊倩)

龍雷之火,亦能焚焦草木,豈必實熱方使口舌生瘡乎?蓋脾胃氣衰,不能按納,下焦陰火,得以上乘,奔潰腫爛。若一清胃,則中氣愈衰、陰火愈熾。溫補中、下二焦,使火有所接引而退舍矣。(馮楚瞻)

附唇

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。○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。○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。其華在唇四白。(《素問》)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虛寒,胃氣往上浮,可以服用理中湯溫補脾胃,上焦自然舒適。如果下焦有火,可以用八味丸溫暖丹田,火勢自然消退。

口瘡有兩種,心經引起的稱為導赤,胃經引起的稱為白虎。前者影響舌頭,後者影響嘴唇,氣分和血分不能用同樣方法治療。

就像雷電之火能燒毀草木,口舌生瘡不一定都是實熱造成的。可能是脾胃氣虛,不能向下壓制,下焦的陰火上行,導致潰爛。如果單純清熱,會讓中氣更虛、陰火更旺。應該溫補中焦和下焦,讓火氣有地方依附,自然就會消退。

嘴唇是脾臟的合肉之處,也是脾臟的榮華所在。如果吃太多酸,肉就會變硬,嘴唇就會乾燥。脾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是人體的糧倉,滋養身體的根本。嘴唇四白是脾胃等臟腑的華彩表現。

唇為飛門。(《難經》)

唇者,肌肉之本,脾之華也。故視其唇之色澤,可以知病之淺深。色紅者吉,色黑者凶,赤腫者熱甚也,青黑者冷極也。(《傷寒五法》)

唇屬於脾,經合於胃。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。風勝則動,寒勝則縮,燥勝則乾,熱勝則裂,氣鬱則生瘡,血少則無色,脾冷則紫,脾敗則黑,脾寒則青,脾虛則白,脾衰則黃,脾實則紅。(《繩墨》)

濕病則唇腫,風病則唇瞤,寒病則唇揭,熱病則唇皺,燥病則唇裂,火病則唇癢,氣病則唇麻,血病則唇木。足太陰氣絕則唇反,足厥陰氣絕則唇青、舌卷卵縮。(《醫學階梯》)

唇口者,肉之精,脾之竅,任、督諸脈之所會也。食物從此門飛入,內連喉舌,外接頤頰,管籥之司在焉。陽明氣至則齧唇,腸胃之所動也。故蟲蝕臟則上唇生瘡,蟲蝕肛則下唇生瘡。食酸則反揭,土畏木也。與鼻孔同為灶突,中寒則寒,中熱則熱,如一轍焉。唇紅者血盛,唇淡者血虛,唇潤者味和,唇燥裂者味變。

白話文:

嘴唇是人體的門戶,與脾臟密切相關。觀察嘴唇的顏色和狀態,可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。嘴唇紅潤代表吉利,嘴唇發黑則不吉利,嘴唇紅腫表示體內熱氣過盛,嘴唇青黑則代表體內寒氣過重。嘴唇的病變往往與脾胃有關,例如嘴唇發抖是風邪入侵,嘴唇緊縮是寒邪入侵,嘴唇乾燥是燥邪入侵,嘴唇裂開是熱邪入侵,嘴唇長瘡是氣鬱所致,嘴唇沒有顏色是血虛,嘴唇發紫是脾氣虛寒,嘴唇發黑是脾氣衰敗,嘴唇發青是脾氣寒涼,嘴唇發白是脾氣虛弱,嘴唇發黃是脾氣衰竭,嘴唇發紅是脾氣旺盛。嘴唇腫脹可能是濕邪入侵,嘴唇抽搐可能是風邪入侵,嘴唇外翻可能是寒邪入侵,嘴唇皺縮可能是熱邪入侵,嘴唇乾燥裂開可能是燥邪入侵,嘴唇發癢可能是火邪入侵,嘴唇麻木可能是氣虛,嘴唇僵硬可能是血虛。足太陰經氣絕則嘴唇外翻,足厥陰經氣絕則嘴唇發青,舌頭捲縮成卵形。嘴唇是肉之精華,也是脾臟的開口,任脈和督脈在此交匯。食物從嘴唇進入,內連喉舌,外接下巴和臉頰,負責呼吸和吞咽的功能。陽明經氣旺盛則會咬嘴唇,這與腸胃功能有關。蟲蝕臟腑則上嘴唇會長瘡,蟲蝕肛門則下嘴唇會長瘡。吃酸的食物會使嘴唇外翻,因為土剋木。嘴唇和鼻孔同為人體的「灶突」,中間寒冷則會感到寒冷,中間發熱則會感到發熱,就像一根車軸一樣。嘴唇紅潤代表血液充足,嘴唇蒼白代表血液不足,嘴唇濕潤代表口味協調,嘴唇乾燥裂開代表口味不協調。

唇口刮白則將死,唇口青黑則立死。生而缺唇者,任督二脈不相得也。(《醫參》)

唇腫皺裂如蠶繭者,名曰繭唇。或因七情火動傷血,或因心火傳脾,或因厚味積熱傷脾。治宜清胃熱、生脾津,兼滋腎水。燥潤、火降而腫自消。○唇青有二: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,為熱伏厥陰,宜竹葉石膏湯。若唇青厥冷、畏寒振振欲擗地者,為寒犯少陰,宜真武湯。

唇淡為脫血,宜十全大補湯。唇赤中帶黃色者為脾熱,黃芩芍藥湯。唇赤而厚腫者為胃熱,清胃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嘴唇發白就要死了,嘴唇發青黑色就要馬上死了。天生沒有嘴唇的人,代表任督二脈無法相通。嘴唇腫脹、龜裂像蠶繭一樣,稱為繭唇。可能是七情火氣傷血,或是心火傳到脾臟,或是吃太多滋補的食物導致脾臟積熱。治療應該清胃熱、滋生脾津,並且滋補腎水。只要潤燥降火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嘴唇發青分兩種:如果嘴唇和指甲都發青,並且感到口渴想喝水,是熱氣侵犯厥陰,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嘴唇發青、手腳冰冷、畏寒發抖,想在地上抓東西,是寒氣侵犯少陰,應該服用真武湯。嘴唇顏色淡白代表失血,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嘴唇發紅帶黃色代表脾臟有熱氣,應該服用黃芩芍藥湯。嘴唇發紅且腫脹代表胃火旺盛,應該服用清胃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