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23)

1. 審證

予故謂內傷之病,皆由於瘀血。○大病瘥後,肌肉浮腫,無他痛楚,謂之氣復,乃氣到血不到,陽速而陰遲故也。不必施治,俟血漸生,而腫自已。非有喘咳、腹滿、尿澀諸證,未可妄作水治。○病盛脈盛者,可攻而愈;病衰脈衰者,可調而愈;病衰脈盛者,可養而愈;病盛脈衰者,治亦難愈。○死於實,由閉塞;死於虛,由虧損。

營衛不行,九竅不通者,閉塞死也。皮、肉、脈、筋、骨皆無所傷,惟是氣血鬱結焉。汗不出,則腠理閉塞;二便阻,則水穀閉塞;息不利,則清竅閉塞。汗之、下之、吐之,皆所以通閉塞也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者,虧損死也。皮、肉、脈、筋、骨皆已受傷,漸至氣血竭盡則死矣。

○實死急,虛死緩,實死之狀惡,虛死之狀善;實死者形不脫,虛死者形脫;實死者多由醫誤,虛死者多由自戕。知其所以死之故,則知所以起死之訣也。(《醫參》)

《經》曰:五實死,五虛死。夫五實謂五臟俱太過,五虛謂五臟俱不及。言此二證皆死,非謂必死也,謂不救則死,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。其下復言:漿粥入胃,則虛者活;身汗後利,則實者活。

此兩條是前二證之治法,後人不知,只作辨驗生死之斷句,直謂病人有此則生,無此則死,虛者聽其漿粥自入,實者聽其自汗自利,委之死地,豈不謬哉!夫漿粥入胃而不注泄,則胃氣和,胃氣和則五虛皆實,是以生也;汗以泄其表,利以泄其里,並泄則上下通,上下通則五實皆啟,是以生也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又曰:不治其虛,安問其餘。又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誠醫旨之格言也。假如停滯發熱,臉紅髮燥,似有餘也,然究其本,乃脾胃氣虛,不能傳化,則虛乃其本也,理宜推揚穀氣,助脾運化,設徒從標攻克,則內傷之患,接踵而至。

又如傷風感冒,壯熱頭痛,雖似有餘,然即《內經》所謂,邪氣勝則實,實因衛氣不固所召也,若純用猛劑發散,則表氣愈虛,外邪之乘,何時而已?更如咳嗽喘促,煩躁不安,肺氣熱盛,似有餘也,然究其源,非水虛不能制火,即火虛虛陽上浮,設從標理肺為事,雖暫愈而發愈甚。

故凡外湊有餘之病,即本經正氣不足之時,若不從源調治,正當不足而更不足之,虛者日虛,危亡繼其後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大實有羸狀,誤補益疾;至虛有盛候,反瀉含冤。陰證似陽,清之必死;陽證似陰,溫之轉傷。蓋積聚在中,實也,甚則嘿嘿不欲言,肢體不欲動,或眩暈眼花,或泄瀉不實,皆大實有羸狀,正如食而過飽,反倦怠嗜臥也;脾胃損傷,虛也,甚則脹滿而食不得入,氣不得舒,便不得利,皆至虛有盛候,正如飢而過時,反不思食也。

白話文:

審證

我向來認為內傷疾病,都起因於瘀血。大病痊癒後,肌肉浮腫,沒有其他疼痛,稱為氣復,這是氣機恢復了,但血液尚未恢復,陽氣上升迅速,陰氣恢復緩慢的緣故。不必特別治療,等血液慢慢生成,腫脹就會自然消退。如果不是伴隨喘咳、腹脹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不可輕易使用利尿的治療方法。

病情嚴重脈象也強盛的,可以用攻邪的方法治療而痊癒;病情衰弱脈象也衰弱的,可以用調養的方法而痊癒;病情衰弱但脈象強盛的,可以用滋補的方法而痊癒;病情嚴重但脈象衰弱的,即使治療也很難痊癒。

死於實證,是因為氣血閉塞;死於虛證,是因為氣血虧損。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九竅不通,這是閉塞而死。皮膚、肌肉、經脈、筋腱、骨骼都沒有損傷,只是氣血鬱結。汗液不出,則腠理閉塞;大小便不通,則水穀閉塞;呼吸困難,則清竅閉塞。發汗、瀉下、催吐,都是為了疏通閉塞。骨骼枯瘦,肌肉萎陷,這是虧損而死。皮膚、肌肉、經脈、筋腱、骨骼都已經受損,逐漸導致氣血耗竭而死。

實證致死來得迅速,虛證致死來得緩慢;實證死亡的症狀凶險,虛證死亡的症狀較好;實證死亡的人體形不會變形,虛證死亡的人體形會變形;實證死亡多是因為醫治失誤,虛證死亡多是因為自身損傷。知道死亡的原因,就能知道起死回生的訣竅。(《醫參》)

《內經》說:有五種實證致死,五種虛證致死。所謂五種實證,是指五臟俱都過盛;所謂五種虛證,是指五臟俱都不足。說這兩種情況都會致死,並不是說一定會死,而是說不治療就會死,即使治療方法不對也會死。書中又說:流質食物進入胃中,虛證的人就能活;出汗後大便通暢,實證的人就能活。

這兩條是前面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,後人卻不明白,只把它當作判斷生死的一句話,認為病人有這些情況就能活,沒有這些情況就會死,虛證的人就讓他們自己喝流質食物,實證的人就讓他們自己出汗大便通暢,任其死亡,這不是很荒謬嗎!流質食物進入胃中而不瀉泄,則胃氣調和,胃氣調和則五種虛證都轉為實證,所以能活;出汗排出體表之邪,大便排出腸胃之邪,上下都排出邪氣,則五種實證都得以緩解,所以能活。(《儒門事親》)

《內經》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其正氣一定虛弱。又說:不治療虛證,還談什麼其他治療。又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尋找病根。這確實是醫學的精髓。例如停滯發熱,面紅髮燥,看似有餘,但究其根本,是脾胃氣虛,不能運化水穀,所以虛證是根本,應該調理脾胃,幫助運化水穀,如果只從標證攻邪,那麼內傷的疾病就會接踵而至。

又例如傷風感冒,壯熱頭痛,看似有餘,但這是《內經》上說的,邪氣盛則為實,實證是因為衛氣不足引起的,如果只用猛烈的藥物發散,則表氣更加虛弱,外邪入侵,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呢?再例如咳嗽氣喘,煩躁不安,肺氣熱盛,看似有餘,但究其根源,不是陰虛不能制陽火,就是虛火上浮,如果只從標證治療肺,雖然暫時痊癒,但很快就會復發而且更嚴重。

所以,凡是外邪導致的看似有餘的疾病,都是因為本經正氣不足的時候發生的,如果不從根本調治,正氣就會更加不足,虛證越來越虛,危亡就會接踵而至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大實證卻有虛弱的表現,錯誤地補益反而加重病情;極度虛弱卻有強盛的症狀,反而瀉下則冤枉了病人。陰證表現似陽證,用清熱的方法治療一定會死;陽證表現似陰證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積聚在體內,是實證,嚴重時會嘿嘿不願說話,四肢不願活動,或頭暈眼花,或瀉泄不止,這些都是大實證卻有虛弱的表現,就像吃得太飽,反而會倦怠嗜睡一樣;脾胃受損,是虛證,嚴重時會腹脹,吃不下東西,氣體不通暢,大便不通暢,這些都是極度虛弱卻有強盛的症狀,就像餓得太久,反而不想吃東西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