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二·醫學溯源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醫學溯源 (24)

1. 審證

脾腎虛寒,正陰證也,陰盛之極,往往格陽,面目紅赤,唇裂譫語,揚手擲足,有似乎陽,正如嚴冬慘肅,而水澤腹堅,堅為陽剛之象也;邪熱未解,真陽證也,陽盛之極,往往發厥,厥則口鼻無氣,手足逆冷,有似乎陰,正如盛夏炎灼,而林木流津,津為陰柔之象也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熱在上焦,咽乾口糜;熱在中焦,心煩口渴;熱在下焦,便閉溺赤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人身有宗氣、營氣、衛氣、中氣、元氣、胃氣、沖和之氣、上升之氣,而宗氣尤為之主。及其為病,則為冷氣、滯氣、上氣、逆氣、氣虛,諸變證矣。無病之時,宜保之、養之、和之、順之。病作之時,當審其何經、何證,寒熱虛實,而補瀉之。(《醫方集解》)

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者,此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其熱為甚,自覺其冷,非真冷也,此火極似水,陽亢陰微,故見此證。冷生氣者,高陽生之謬言也。《局方發揮》凡中氣實則虛,謂能運動故也;虛則實,謂成填滯故也。氣滯則神困,實由於中氣之不足,故急須補中益氣,但使實其所虛,自能虛其所實,脾氣一醒,何精神之不可頓倍也?(程郊倩)

凡病微者可祛,盛者難救。故治病當視其微盛,以別其安危,毋徒泛視而輕斷也。微者血氣未損,第邪擾動於內,故一伐邪而正氣自復,病亦易祛;盛者血氣先衰,邪氣內熾,將扶正歟?適以助邪而正不能扶;將伐邪歟?適以損正而邪不可伐。邪日盛而正日衰,如之何其可救也?(余午亭)

論病不易,論證尤難,而證中論證,難之又難也。凡有病必有證,有證必有論,論清則證明,證明則病易療,非可以模稜兩端,取效於疑似之間也。如心痛、腰空、脊強、寒熱、逆氣、內結諸證,認病不的,愈治愈深。夫心痛之病,始究胃氣,繼責心包血少,養血不應,理氣不效,不知陰維為病,苦心痛也。

腰空之病,悉認腎虛,及至補腎,亦不應手,不知帶脈為病,腰溶溶如坐水中也。脊強之病,均認太陽,非寒即濕,散寒驅濕,漠不相關,不知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也。寒熱之病,外感認作少陽,內傷認作少陰,和解不瘥,滋降不痊,不知陽維為病,苦寒熱也。逆氣之病,有平肝泄肺者,有理氣降氣者,用俱不驗,不知衝脈為病,氣逆裡急也。

內結之病,有不知名狀者,有不知治療者,不知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也。(《醫學階梯》)

內傷久病,必轉病而後陽氣活動,脈弦轉瘧方愈,脈緩轉痢方愈,肺脈不足,轉傷風、咳嗽方愈。寒熱似瘧,是少陽經陽氣通也;紅白似痢,是陽明經陽氣通也;傷風、咳嗽,是太陽經陽氣通也。陽氣通則病自退。(查了吾)

白話文:

審證

脾腎虛寒,屬於陰盛的病症,陰氣盛到極點,往往會抑制陽氣,表現為面色紅赤、嘴唇裂開、說胡話、手舞足蹈,看似陽盛的表現,如同嚴冬寒冷,卻腹部堅硬,堅硬是陽剛的象徵;如果邪熱未解,則是真陽的病症,陽氣盛到極點,往往會出現厥逆,厥逆則口鼻無氣、手腳冰冷,看似陰盛的表現,如同盛夏酷熱,卻樹木流出津液,津液是陰柔的象徵。

上焦有熱,會咽喉乾燥、口腔潰瘍;中焦有熱,會心煩口渴;下焦有熱,會便秘、尿赤。

人體有宗氣、營氣、衛氣、中氣、元氣、胃氣、沖和之氣、上升之氣,其中宗氣最重要。這些氣生病了,就會變成冷氣、滯氣、上氣、逆氣、氣虛等各種病症。沒有生病時,應該保養、滋養、調和、順暢它們。生病時,要仔細判斷是哪條經絡、什麼病症,是寒是熱、是虛是實,然後再用補瀉的方法治療。

病人自述冷氣從下往上走,這是上升之氣,從肝臟出來,夾雜著相火,熱得很厲害,自己感覺卻是冷的,並不是真正的冷,這是火性極盛如同水一樣,陽氣亢盛陰氣微弱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認為是寒氣生氣的說法是錯誤的。中氣充實則虛,是指它能活動的緣故;中氣虛則實,是指它停滯的緣故。氣滯則精神萎靡,是因為中氣不足,所以必須及時補益中氣,只要補足虛的地方,自然就能消除實的地方,脾胃功能一恢復,精神就能大增。

凡是病情輕微的可以驅除,病情嚴重的難以治療。所以治療疾病要根據病情輕重來判斷安危,不要草率判斷。病情輕微者,氣血未受損傷,只是邪氣在體內擾動,只要去除邪氣,正氣就能恢復,疾病也容易痊癒;病情嚴重者,氣血已經衰弱,邪氣內盛,如果扶助正氣,反而會助長邪氣,正氣無法扶持;如果攻伐邪氣,反而會損傷正氣,邪氣也無法去除。邪氣一天天加重,正氣一天天衰弱,這樣的情況怎麼能治癒呢?

論病不容易,論證更難,而根據證候再論證,就更難了。凡是有病就一定有證候,有證候就一定有論斷,論斷清晰就能證明病情,證明病情就能容易治療,不能含糊其辭,靠似是而非來取得療效。例如心痛、腰痛、脊背強直、寒熱、逆氣、內結等症狀,如果不能準確判斷疾病,治療就越治越深。心痛的病,一開始要從胃氣入手,然後再考慮心包血虛,養血無效,理氣也無效,卻不知道是陰維脈生病了,所以才會心痛。

腰痛的病,都認為是腎虛,補腎也不見效,卻不知道是帶脈生病了,腰部酸軟無力,像坐在水裡一樣。脊背強直的病,都認為是太陽經的問題,不是寒就是濕,散寒除濕,都沒效果,卻不知道是督脈生病了,所以脊背強直,彎腰駝背。寒熱的病,外感就認為是少陽經,內傷就認為是少陰經,和解的方法無效,滋陰降火的方法也不見效,卻不知道是陽維脈生病了,所以才會寒熱交替。逆氣的病,有的平肝瀉肺,有的理氣降氣,都無效,卻不知道是衝脈生病了,所以氣逆、裡急後重。

內結的病,有的不知道是什麼症狀,有的不知道怎麼治療,卻不知道是任脈生病了,男子是七疝,女子是帶下、瘕聚。

內傷久病,一定要轉變病情,然後陽氣才能活動,脈象弦急轉為瘧疾才能痊癒,脈象緩慢轉為痢疾才能痊癒,肺脈不足,轉為傷風、咳嗽才能痊癒。寒熱像瘧疾一樣,是少陽經陽氣通暢的表現;紅白痢疾一樣,是陽明經陽氣通暢的表現;傷風、咳嗽,是太陽經陽氣通暢的表現。陽氣通暢,疾病自然就會退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