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27)
卷四·傷寒析疑 (27)
1. 會通
問曰:病有灑淅惡寒,而復發熱者何?答曰:陰脈不足,陽往從之;陽脈不足,陰往乘之。曰:何謂陽不足?答曰: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。曰:何謂陰不足?答曰: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;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也。
陽為陰乘,陽脈固見其不足,而陰脈亦不見其有餘。陽雖微,尚能發熱,不終惡寒,猶不失陽道實、陰道虛之定局耳。亡陽則陰不獨存,治當扶陽為急,此補中益氣之方為最巨也。(柯韻伯)
問曰: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自微,此以曾經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,以內無津液,此陰陽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。
內無津液,安能作汗?戰由汗發,無汗故不戰也。復用此字,須著眼妄治之後,內無津液,陰陽豈能自和!必當調其陰陽,不然脈微則為亡陽,將轉成陰證矣。(柯韻伯)
問曰:脈欲知病愈未愈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,大小、浮沉、遲數同等,雖有寒熱不解者,此脈陰陽為和平,雖劇必愈。
陰陽和平,不是陰陽自和,不過是純陰純陽無駁雜之謂耳。究竟是病脈,是未愈時寒熱不解之脈,雖劇當愈,非言不治自愈。正使人知此為陰陽偏勝之病,脈陽劇者當治陽,陰劇者當治陰,必調其陰陽,使其和平,失此不治,反加劇矣。(柯韻伯)
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,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,此皆不治,決死也。若計余命生死之期,期以月節克之也。
陰陽升降,以關為界;陽生於尺,而動於寸,陰生於寸,而動於尺,陰陽互根之義也。寸脈居上而治陽,尺脈主下而治陰,上下分司之義也。寸脈不至關,則陽不生陰,是為孤陽,陽亦將絕矣。尺脈不至關,則陰不生陽,是為孤陰,陰亦將絕矣。要知不至關,非脈竟不至,是將絕之兆,而非竟絕也,正示人以可續之機。
此皆不治,言皆因前此失治以至此,非言不可治也,正欲人急治之意,是先一著看法。夫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尚有吐法;上部無脈,下部有脈,尚為有根;即脈絕不至,尚有灸法。豈以不至關便為死脈哉!看余命生死句,則知治之而有餘命,不為月節所克者多耳。此又深一層看法。
脈以應月,每月有節,節者,月之關也,失時不治,則寸脈不至關者,遇月建之屬陰,必克陽而死;尺脈不至關者,遇月建之陽支,則克陰而死。此是決死期之法,若治之得宜,則陰得陽解,陽得陰解,陰陽自和而愈矣。(柯韻伯)
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,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出解也。
欲自解,便寓不可妄治意。諸經皆有煩,而太陽更甚,故有發煩、反煩、更煩、復煩、內煩等證。蓋煩為陽邪內擾,汗為陽氣外發,浮為陽盛之脈,脈浮則陽自內發,故可必其先煩。見其煩必當待其有汗,勿遽妄投湯劑也。汗出則陽勝,而寒邪自解矣。若煩而不得汗,或汗而不解,則審脈定證,麻黃、桂枝、青龍隨所施而恰當矣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[會通]
**問:**病人出現時而發冷顫抖,又時而發熱的情況,是什麼原因呢?
**答:**這是因為體內陰氣或陽氣不足所導致的。當陰氣不足時,陽氣就會向上浮越;反之,當陽氣不足時,陰氣就會向下侵襲。
**問:**什麼是陽氣不足?
**答:**如果把脈時,寸口的脈象微弱,就表示陽氣不足。這時,陰氣就會向上侵入陽氣的範圍,導致病人出現發冷顫抖的現象。
**問:**什麼是陰氣不足?
**答:**如果把脈時,尺部的脈象虛弱,就表示陰氣不足。這時,陽氣就會向下陷入陰氣的範圍,導致病人出現發熱的現象。
雖然說陽氣被陰氣侵擾,陽脈明顯不足,但陰脈也不見得有餘。陽氣雖然微弱,但還是可以引起發熱,不會一直發冷,這仍然符合陽虛陰實的原則。如果陽氣完全耗盡,陰氣也不能獨自存在。所以治療的重點是扶助陽氣,而補中益氣的藥方是最重要的。 (柯韻伯)
**問:**為什麼有些病人沒有經過發抖出汗的過程,病就好了呢?
**答:**這是因為他的脈象本身就比較微弱。這種情況是因為之前發過汗,或者吐瀉、失血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。這時陰陽會自然調和,病自然就會好,所以不會出現發抖出汗的情況。
體內津液不足,怎麼可能發汗?發抖是隨著汗而產生的,沒有汗就不會發抖。這裡又提到這種情況,要注意到的是,經過錯誤治療後,體內津液不足,陰陽怎麼可能自己調和!必須要調整陰陽的平衡,否則脈象微弱就會變成陽氣耗盡,轉為陰虛證了。 (柯韻伯)
**問:**要怎麼判斷病是否痊癒呢?
**答:**如果把脈時,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個部位的脈象大小、浮沉、快慢都一致,即使病人還有發冷發熱的現象,也表示陰陽已經和平,即使病情嚴重,也一定會好轉。
陰陽和平,並不是說陰陽自然就和諧,而是指體內只有純陰或純陽的狀態,沒有混雜的情況。這時的脈象仍然是病脈,是還沒痊癒時有發冷發熱的脈象,雖然病情嚴重,但最終會好轉,並不是說不用治療就會自己好。而是要讓人知道,這是一種陰陽偏盛的疾病。如果脈象顯示陽氣過盛,就應該治療陽氣;陰氣過盛,就應該治療陰氣。一定要調和陰陽,使其達到平衡,如果錯過治療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 (柯韻伯)
寸口脈往下摸不到關部,表示陽氣耗盡;尺部脈往上摸不到關部,表示陰氣耗盡。這兩種情況都無法治癒,注定會死亡。如果要推算病人還能活多久,可以根據月節來判斷。
陰陽的升降是以關部為分界。陽氣在尺部產生,向上運行到寸部;陰氣在寸部產生,向下運行到尺部。這是陰陽互根的道理。寸脈在上,主治陽氣;尺脈在下,主治陰氣。這是上下分工的道理。寸脈摸不到關部,表示陽氣無法滋生陰氣,是孤陽的表現,陽氣也將耗盡。尺脈摸不到關部,表示陰氣無法滋生陽氣,是孤陰的表現,陰氣也將耗盡。要注意的是,摸不到關部,不是說脈搏完全消失,而是陽氣陰氣將要耗盡的徵兆,並非完全耗盡,這也是提示我們還有救治的機會。
這裡說無法治癒,是指之前的治療沒有效果,才會導致這種情況,並不是說完全無法治療,而是要盡快治療。這是一種先期判斷。如果上部有脈,下部沒有脈,還可以用吐法來治療;如果上部沒有脈,下部有脈,表示還有根基;即使脈象摸不到,還可以透過灸法來治療。怎麼能因為摸不到關部就說是死脈呢!從預估剩餘壽命的說法來看,可知,只要治療得當,可以延續壽命,不一定會被月節所限制。這又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。
脈搏的跳動和月份是相應的,每個月都有節氣,節氣是月份的關節。如果錯過治療時機,寸脈摸不到關部,遇到月建中屬於陰的月份,就會被陰氣所剋制而死亡;尺脈摸不到關部,遇到月建中屬於陽的月份,就會被陽氣所剋制而死亡。這是推算死亡日期的法則。如果治療得當,陰氣可以得到陽氣的解救,陽氣可以得到陰氣的解救,陰陽自然就會調和,病情就會好轉。 (柯韻伯)
病人自己好轉之前,一定會先出現煩躁的現象,然後才會出汗而好轉。要怎麼知道病人會好轉呢?如果脈象是浮的,就表示病人要出汗好轉了。
這裡暗示著不要輕易隨便治療。許多經脈都會有煩躁的現象,而太陽經的煩躁尤其明顯,所以會有發煩、反煩、更煩、復煩、內煩等證狀。煩躁是因為陽邪侵擾體內,汗是陽氣向外發散的表現,脈浮是陽氣旺盛的表現。脈象浮,表示陽氣從體內發散出來,所以可以判斷病人會先出現煩躁。看到病人煩躁,就要等待他出汗,不要急著投藥。出汗就表示陽氣旺盛,寒邪自然就會被解除。如果煩躁但沒有出汗,或者出汗但沒有好轉,就要仔細辨別脈象來確定病症,然後採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青龍湯等藥方,對症下藥。 (柯韻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