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23)
卷六·雜證匯參 (23)
1. 虛勞
但主脾主腎,先賢頗有發明,而清金保肺一著,尚未有透達其精微者,故予於論肺獨詳。此治勞之三本宜究也。(何德修)
虛勞之證,《金匱》敘於血痹之下,可見勞則必勞其精血也。營血傷,則內熱起,五心常熱,目中生花見火,耳內蛙聒蟬鳴,乃至飲食不為肌膚,怠惰嗜臥,骨軟足酸,營行日遲,衛行日疾,營血為衛氣所迫,不能內守,而脫出於外,或吐或衄,或出二陰之竅,血出既多,火熱迸入,逼迫煎熬,漫無休止,營血有立盡而已。
更有勞之之極,而血痹不行者,血不脫於外,而但蓄於內,蓄之日久,周身日走之隧道悉痹不流,惟就乾涸,皮鮮滑澤,面無榮潤,於是氣之所過,血不為動,徒蒸血為熱,或日晡,或子午,始必乾熱,俟熱蒸氣散,微汗而熱解,熱蒸不已,瘵病成焉。亦有始因脫血,後遂血痹者,血虛血少,艱於流布,發熱致痹尤易易也。
《內經》凡言虛病,不及於勞,然於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高,五臟各見危證,則固已言之。秦越人始發虛損之論,謂虛而感寒,則損其陽,陽虛則陰盛,損則自上而下;虛而感熱,則損其陰,陰虛則陽盛,損則自下而上。自上而下者,過於胃,則不可治;自下而上者,過於脾,則不可治。
蓋飲食多,自能生血,飲食少,則血不生,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,勢必五臟齊損。越人歸重脾胃,旨哉言矣。至《金匱》之文,大意謂精生於穀,谷入少而不生其血,血自不能化精。《內經》於精不足者,必補之以味,補以味而節其勞,則精貯漸富,大命不傾,所以垂訓十則,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為言,而虛勞之候,煥若指掌矣。
故血不化精,則血痹矣,血痹則營虛,營虛則發熱,熱久則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,遂成傳屍瘵證。故狐惑之證,聲啞嗄,勞瘵之證,亦聲啞嗄,是則聲啞者,氣管為蟲所蝕明矣。仲景於男子平人,諄諄致戒,無非謂營衛之道,納穀為實。居常調營衛,以安其谷,壽命之本,積精自剛;居常節嗜欲,以生其精,至病之甫成,脈才見端。惟恃建中、復脈為主治,皆稼穡作甘之善藥,一遵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之旨也。
後人諸方,千蹊萬徑,以治虛勞,何反十無一全?及其痹不行,仲景亟驅其舊,生其新,幾希於勞瘵將成未成之間,誠有一無二之聖法。試觀童子臟腑脆嫩,才有寒熱積滯,易於結癖成疳,待其血痹不行,氣蒸發熱,即不可為;女子血乾經閉,發熱不止,勞瘵之候更多,待其勢成,治之無及。
儻能服膺仲景幾先之哲,吃力於瘵病將成未成之界,其活人之功,皆是起白骨而予以全生矣。○虛損病,亦有易復難復兩候:因病至虛者,緩調自復;因虛致損者,虛上加虛,卒難復也。故因病致虛,東垣、丹溪法在所必用;若虛上加虛而至於損,元氣索然,丹溪每用人參膏至十餘斤,多有得生者。(喻嘉言)
白話文:
關於虛勞這個病症,雖然前人已經提出脾和腎是治療重點,但是關於「清金保肺」這個觀點,還沒有人能深入探討它的精髓,所以我特別詳細地論述肺的重要性。這三方面是治療虛勞的根本,應該深入研究。(何德修)
虛勞這種病,《金匱要略》把它放在血痹(血脈不通)的章節之後,可見虛勞一定是耗損精血所造成的。當營血(血液中的營養物質)受損,就會產生內熱,常感到手心、腳心發熱,眼睛看東西會出現幻影或火花,耳朵裡會有像青蛙或蟬叫的聲音,甚至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成肌肉,變得懶散、嗜睡,骨頭軟弱、腳也發酸。營血運行變得緩慢,而衛氣(身體表面的防禦能量)運行卻加速,營血被衛氣逼迫,無法固守在體內,反而從外散出,可能導致吐血、流鼻血,或是從大小便排出。當血液流失過多,火熱之氣就會趁虛而入,不斷地煎熬身體,造成惡性循環,營血很快就會耗盡。
還有一種情況,是勞損到極點,導致血脈阻塞不通。這種情況不是血液流失到體外,而是淤積在體內,時間一久,全身的經絡都會阻塞不通,只能變得乾枯。皮膚雖然看起來光滑,但沒有光澤,臉色蒼白。此時,氣血無法運行,只能蒸發血液產生熱,這種熱可能在下午或子時、午時出現,開始時會感到乾熱,等熱氣散去後,會稍微出汗,熱就會退去。如果熱氣持續蒸發,就會形成癆病。也有人是先因為失血過多,後來才導致血脈不通,因為血液虧虛,運行困難,更容易引起發熱和血脈阻塞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虛弱的疾病,但沒有直接說到虛勞,但是經文中有提到大骨枯槁、肌肉凹陷、胸中氣逆、五臟出現各種危險的病症,這其實就是在描述虛勞。秦越人(扁鵲)最早提出虛損的理論,他認為,虛弱時若感受寒邪,就會損傷陽氣,陽氣虛就會導致陰氣過盛,這種損傷是從上往下發展的;虛弱時若感受熱邪,就會損傷陰氣,陰氣虛就會導致陽氣過盛,這種損傷是從下往上發展的。從上往下發展的,病邪如果侵犯到胃,就難以治療;從下往上發展的,病邪如果侵犯到脾,就難以治療。
一般來說,吃得多就能生血,吃得少就不能生血。血不足就無法滋養陰氣,陰氣不足就無法與陽氣調和,最終導致五臟功能都受損。越人強調脾胃的重要性,這說得太好了。《金匱要略》也認為精(人體精華物質)是從食物中產生的,如果吃得少,就不能產生血液,血液不足就不能化生精。因此《黃帝內經》認為精不足,要用食物來補充,同時節制勞累,這樣才能慢慢儲存精,避免身體衰竭。所以經文給出的十條養生建議,都是以健康男性精血兩虛為例,來說明虛勞的症狀,這非常清楚。
所以,當血液無法化生為精,就會導致血脈阻塞。血脈阻塞就會造成營血虛弱,營血虛弱就會發熱,發熱久了,就會蒸發瘀滯的血液,產生蟲,最終形成傳染性的癆病。因此,狐惑病(一種虛弱的疾病)會聲音嘶啞,癆病也會聲音嘶啞,這說明聲音嘶啞是因為氣管被蟲侵蝕所造成的。張仲景告誡健康男子要注意養生,就是要告訴我們營衛(營血和衛氣)的運行之道,吃東西才能使身體充實。平時要注意調養營衛,來維持脾胃的正常功能,這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。要儲存精氣,就要節制慾望,這樣精氣才會旺盛。如果發現剛生病,脈象出現異常,就要用健脾和恢復脈象的藥物來治療,這些藥物都是從食物中來的,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的原則。
後人有很多治療虛勞的方法,但大多都沒有效果,怎麼反而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呢?當血脈阻塞不通時,張仲景會用藥驅逐舊的病邪,產生新的健康,在癆病即將形成但還沒形成的時候及時治療,這真的是獨一無二的良方。可以看看小孩子的身體非常脆弱,只要稍微受寒、積食,就容易形成瘕癖和疳積,等到血脈阻塞不通,氣血蒸發導致發熱,就無法治療了;婦女如果血虛導致月經停閉,發熱不止,更容易發展成癆病,等到病勢形成,就難以治療了。
如果能遵從張仲景在疾病初期就開始治療的理念,在癆病即將形成但還未形成的時候就開始治療,就能發揮救命的功效,就像把白骨重新變成健康的人一樣。虛損病,也有容易恢復和難以恢復的兩種情況:因為生病導致虛弱的,只要慢慢調養就能恢復;因為虛弱導致虛損的,這種虛上加虛的情況就難以恢復了。所以,如果是因為生病導致虛弱的,可以用東垣、丹溪的治療方法;如果是因為虛弱導致虛損,導致元氣衰竭的,丹溪常會用人參膏,甚至用到十幾斤,有很多人因此得以存活。(喻嘉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