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24)

1. 虛勞

虛損傷陰,本由五臟,雖五臟各有所主,然證治有可分者,有不可分者。如諸氣之損,其治在肺;神明之損,其治在心;飲食肌肉之損,其治在脾;諸血筋膜之損,其治在肝;精髓之損,其治在腎。此其可分者也。然氣主於肺,而化於精;神主於心,而化於氣;肌肉主於脾,而土生於火;諸血藏於肝,而生化於脾胃;精髓主於腎,而受之於五臟。此其不可分者也。

及乎既甚,則標本相傳,連及臟腑,此又方之不可執也。故凡補虛之法,但當明其陰陽升降、寒熱溫涼之性,精中有氣、氣中有精之因。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,必下陷於腎,當取之至陰之下;下焦真陰不足者,多飛越於上,可不引之歸原乎?治病求本,方為盡善。(張景岳)

先天之陽虛,補命門;後天之陽虛,溫胃氣。先天之陰虛,補腎水;後天之陰虛,補心肝。○古稱勞役發熱為勞發者,蓋謂辛勞不能收攝,以致元陽浮越於外,即東垣所謂內傷也。若一發散,不更元陽脫盡?若一苦寒,不更虛陽頓亡?○真陰不足,則孤陽無依,火易浮越,故宜甘溫甜靜之劑以養之,酸鹹斂納之味以藏之。人但知氣有餘便是火,不知火有餘即是氣,或為喘滿,或為煩悶。

有餘者,病氣也。病氣之有餘,正氣之不足也。凡飲食之滯氣,可以利之、行之、順之、理之。若浮越之陽氣,惟宜導之、納之、斂之、塞之,以補為消。此氣乃生身之本,非同飲食之滯也。若用順氣之藥,適足以走泄元氣;辛燥之藥,反足以耗竭津液;即芍、歸、陳皮之類,辛香而潤,亦可引動無根之氣,升越失走之火。

其元氣既傷,胃氣必弱,香美之食,入口未甘,何況異味藥餌?雖有開胃扶脾之益,保無傷脾倒胃之虞?故尤宜切忌也。○極虛之證,對面人事不清,而戶外之事反能知之,及見亡人鬼怪者,此皆陽亡之象,名曰遊魂。速為補虛斂納,神魂安,見聞滅矣。○虛證臨危,索肉飯飽食而逝者,此脾虛津華竭絕,肉食力小,不能挽之。

蓋脾虛則求助於穀食,津涸則求救於脂膏,斯時惟濃厚參湯,庶乎可挽。若穀肉之物,止填有跡之空虛,焉能補無形之竭絕哉?(馮楚瞻)

歷醫勞瘵,多用參苓白朮散取效,但要知佐使、輕重及因時加減。若專用四物湯,十死八、九,此蓋泥於丹溪之言,而不知通變者也。勞瘵有因勞苦得之,有因色欲得之,不可一例而治。或用東垣補中之法,或用丹溪滋陰之劑,要當隨證酌施。但予用補中者多,用滋陰者百中二、三耳。(吳篁池)

常觀勞瘵,世人專用補腎藥多誤,此病宜以培補脾胃為主。蓋脾胃旺,則能進飲食,飲食進,則能化生精血,久之腎自實矣。不先補脾胃而補腎,不知知、柏、地黃、龜版之類,安能生精添髓?如此治法,可謂捨本求末也。○夫火之與氣,異名同體,氣之順行無逆者為氣,若鬱而不伸,或血衰不能配氣,於是積激妄行而成火矣。

白話文:

虛損導致陰液虧損,根本原因在於五臟功能失調。雖然五臟各有其主要功能,但從證狀和治療上來說,有些可以區分開來,有些則不能。像是各種氣的虧損,治療重點在肺;精神意識的損耗,治療重點在心;飲食消化和肌肉的損耗,治療重點在脾;血液和筋膜的損耗,治療重點在肝;精髓的虧損,治療重點在腎。這些是可區分的部分。然而,氣主要由肺掌管,但會轉化為精;精神意識主要由心掌管,但會轉化為氣;肌肉主要由脾掌管,而脾的生化功能有賴於心的火熱;血液儲藏在肝,但需藉由脾胃的運化產生;精髓主要由腎掌管,但需要五臟共同提供。這些是不可區分的部分。

病情到了嚴重階段,會出現本末相互影響,甚至牽連各個臟腑,這時就不能固執於單一的治療方法。因此,所有補虛的方法,都應當明白陰陽的升降、寒熱溫涼的性質,以及精中有氣、氣中有精的關係。而且,上焦陽氣不足的,必定會下陷到腎臟,應當從腎陰的深處來補益;下焦真陰不足的,則容易往上浮越,難道不應該將其引導回原位嗎?治療疾病要找出根本原因,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(張景岳)

先天陽氣虛弱的,要補命門之火;後天陽氣虛弱的,要溫養脾胃之氣。先天陰液虛弱的,要補腎水;後天陰液虛弱的,要補益心肝的陰液。古人說,因勞累過度而發熱稱為勞發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而無法收斂陽氣,導致元陽浮越於體外,這就是東垣所說的內傷。如果使用發散的方法,豈不是更加耗盡元陽?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,豈不是更加讓虛陽消散?真陰不足時,孤陽失去依附,容易出現火氣上浮的現象,所以適合使用甘溫平和的藥物來滋養陰液,搭配酸鹹收斂的藥物來收藏陽氣。人們只知道氣過盛就是火,卻不知道火過盛也會導致氣的異常,可能出現喘滿或煩悶。

所謂的「有餘」,是指病邪之氣過盛。病邪之氣過盛,正是因為正氣不足。凡是飲食積滯導致的氣,可以用疏導、運行、順氣、調理的方法來處理。但如果是浮越的陽氣,就只能用引導、納入、收斂、閉藏的方法,將其補虛化解。因為這種氣是維持生命的根本,不同於飲食積滯。如果使用順氣的藥物,反而會耗散元氣;使用辛燥的藥物,反而會耗竭津液。即使像白芍、當歸、陳皮之類的藥物,雖然辛香而潤澤,也可能會引動無根之氣,導致虛火上浮亂竄。

一旦元氣受損,脾胃功能必定虛弱,即使是香甜美味的食物,吃起來也覺得沒滋味,更何況是味道怪異的藥物?即使有開胃健脾的功效,也難免會傷及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常。所以更應該特別注意飲食。極度虛弱的人,可能對眼前的事情反應遲鈍,卻能知道屋外發生的事情,甚至能看到亡魂鬼怪,這些都是陽氣即將消散的徵象,稱為遊魂。此時應當趕緊補虛收斂陽氣,神魂安定了,這些幻象自然就會消失。虛證到了危急關頭,有些人會想吃肉飯,而且吃飽了就去世了,這是因為脾虛導致津液耗竭,肉食的功效太小,無法挽救。

因為脾虛,所以身體會想從穀物中獲取能量,津液枯竭,所以身體會想從脂肪中獲取水分,這個時候只有濃厚的參湯,或許還能挽救。如果吃穀物肉類,只能填補有形的空虛,卻無法補充無形的津液耗竭。(馮楚瞻)

歷代醫生治療虛勞癆病,多使用參苓白朮散,效果不錯,但要注意藥物的搭配、劑量的輕重,以及根據時令進行加減。如果單純使用四物湯,恐怕十有八九會失敗,這是因為拘泥於朱丹溪的說法,卻不懂得變通。虛勞癆病有因勞累過度而得的,也有因縱慾過度而得的,不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。可以選用東垣的補中益氣法,也可以選用丹溪的滋陰法,應該根據病情靈活應用。但我個人使用補中益氣法的時候較多,使用滋陰法的機會百中僅有二三。(吳篁池)

我經常觀察到,世人治療虛勞癆病,常常過度使用補腎的藥物,這其實是個錯誤。這種病應該以培補脾胃為主。因為脾胃強健,才能攝入飲食,飲食充足,才能化生精血,久而久之,腎自然就會充實。不先補養脾胃而直接補腎,那些知母、黃柏、地黃、龜板之類的藥物,又怎麼能產生精髓呢?這種治療方法,可謂是捨本逐末。火和氣,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。氣如果順暢運行,沒有阻礙就稱為氣;如果鬱滯不通,或者因為血液不足而無法配合氣的運行,就會積聚激盪,產生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