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9)

1. 補遺

風厥

有病身熱汗出,煩滿不為汗解,此為何病?汗出而身熱者,風也;汗出而煩滿不解者,厥也,病名曰風厥。○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(《素問》)

風,熱邪也;厥,氣上逆也。○一陰,謂手厥陰心包、足厥陰肝也。心為火、肝為風,風火交作,則為驚駭。心脈出屬心包,在膺背之間,故背痛。五氣所病,心為噫,故善噫。欠,曲引肢體之名,木曲之象也。是皆風火逆而為患,故曰風厥也。(吳鶴皋)

重強

脾脈不及,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(《素問》)

重強,言邪勝也。(吳鶴皋)

蹠跛

蹠跛,風、寒、濕之病也。(《素問》)

足前點步曰蹠,一足偏引曰跛,此風、寒、濕三者為病也。(吳鶴皋)

痹氣

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是人多痹氣也。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水中出。(《素問》)

陽虛生外寒,陰盛生內寒,人身陰陽偏勝,則生寒熱,不必外傷於邪氣也。痹氣內寒者,以痹氣而血不能運,陽虛而陰自勝,故血凝泣而脈不通,身寒如從水中出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骨痹

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是人者,素腎氣勝,以水為事,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,一水不能勝兩火。腎者,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,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所以不能凍慄者,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。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(《素問》)

骨者腎之餘,髓者精之所充也。腎水流行,則水滿而骨強。迨夫天癸虧而凝澀,則腎脂不長。腎脂不長,則水涸而氣不行,骨乃痹而身乃寒也。雖寒不為凍慄者,蓋肝、心二氣為陽火,一水不能勝之,特為骨寒而已。當攣節者,以髓少而筋燥,故攣縮而急矣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肉苛

人之肉苛者,雖近衣絮,猶尚苛也,是謂何疾?營氣虛,衛氣實也。營氣虛則不仁;衛氣虛則不用;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(《素問》)

血為營,氣為衛,氣血流通,則肌肉無不仁之疾。及營氣虛,衛氣實,則血脈凝澀,肉雖如故,而𤸷重為苛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湧水

肺移寒於腎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狀也。(《素問》)

腎為肺之子而主水,大腸為肺之腑而為傳道之官。肺受寒邪,則傳於腎,腎受寒邪,則水閉鬱而不流,水無所歸,則客於大腸而不下。且水性流下,今乃客於大腸,不得宣通,故其湧溢如囊裹漿水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口糜

膀胱移熱於小腸,隔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(《素問》)

小腸之脈,循咽、下膈、抵胃。熱氣厥逆,膀胱移熱於小腸,胃之水穀不得傳輸,於是下則秘塞不通,上則口瘡糜爛也。大抵腸胃壅熱,自必熏蒸於上,未可概用敷病,當求其本而治之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白話文:

風厥

有一種病,身體發熱出汗,煩躁不安,但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這是什麼病?如果出汗且身體發熱,這是風邪引起的;如果出汗且煩躁不安沒有緩解,這是氣機逆亂導致的「厥」證,這種病就叫做「風厥」。另外,如果因為陰氣發病,會出現驚恐、背痛、容易打嗝和哈欠的症狀,也叫做「風厥」。

風,指的是熱邪;厥,指的是氣機上逆。這裡提到的「一陰」,是指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。心屬火,肝屬風,風火相互作用,就會導致驚恐。心脈連接著心包,心包的部位在胸背之間,所以會背痛。五氣出現問題時,心臟會打嗝,所以容易打嗝。哈欠,是身體彎曲伸展的動作,是肝木彎曲的象徵。這些都是風火之氣逆亂所導致的疾病,所以叫做風厥。

重強

如果脾脈虛弱,就會導致人體九竅不通暢,這種情況叫做「重強」。

「重強」,意思是邪氣強盛。

蹠跛

「蹠跛」這種情況,是風邪、寒邪和濕邪所導致的疾病。

腳前部點地走路叫做「蹠」,一隻腳偏斜引帶的樣子叫做「跛」,這就是風邪、寒邪和濕邪這三種邪氣共同導致的疾病。

痹氣

人的身體並不是因為穿得少而感到寒冷,也不是體內本來就有寒氣,那為什麼會從體內產生寒冷呢?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有「痹氣」。因為體內陽氣不足,陰氣偏盛,所以身體會像從水裡出來一樣寒冷。

陽氣虛弱會產生體表寒冷,陰氣旺盛會產生體內寒冷。人體陰陽失衡,就會產生寒熱症狀,不一定是受到外邪的侵襲。體內有「痹氣」導致的寒冷,是因為痹氣阻礙了血液運行,陽氣虛弱導致陰氣更加強盛,使得血液凝滯不暢,脈絡不通,所以身體會像從水裡出來一樣寒冷。

骨痹

有的人身體寒冷,用熱水燙或穿厚衣服都不能讓身體暖和起來,但又不會感到寒冷顫抖,這是什麼病?這個人平時腎氣比較旺盛,喜歡從事與水相關的事情。因為太陽之氣衰弱,腎臟的脂液枯竭不能生長,一分腎水不能抗衡兩分心火。腎臟屬水,且主藏精於骨,腎精不足,骨髓就不能充滿,寒冷就會到達骨頭深處。之所以不會感到寒冷顫抖,是因為肝屬一陽,心屬二陽,腎是獨臟,腎水不能抗衡肝心二火,所以不會顫抖,這種病叫做「骨痹」,這種人還會出現關節攣縮的情況。

骨是腎精的餘氣所化,骨髓是精氣所充養。腎水流通順暢,骨頭就會充滿精氣而強健。如果腎氣衰竭而凝滯,腎脂就不能生長。腎脂不能生長,水液就會枯竭,氣血就不能運行,骨頭就會麻痹而身體寒冷。雖然寒冷,卻不至於寒戰,是因為肝臟和心臟的陽氣可以抗衡寒氣,所以只是骨頭寒冷而已。會出現關節攣縮,是因為骨髓不足,筋脈乾燥,所以會攣縮而拘急。

肉苛

有的人肌肉消瘦,即使穿著厚厚的棉衣,仍然覺得肌肉緊繃不適,這是什麼病?這是因為體內營氣虛弱,而衛氣卻很強盛。營氣虛弱就會導致肌肉麻木不仁;衛氣虛弱則會導致肌肉沒有力氣;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則會導致肌肉麻木無力,但肌肉外觀沒有明顯變化。

血屬於營,氣屬於衛。如果氣血運行通暢,肌肉就不會出現麻木無力的疾病。當營氣虛弱,衛氣強盛時,就會導致血脈凝滯不暢,即使肌肉外觀沒有變化,也會感到緊繃不適。

湧水

肺臟的寒邪轉移到腎臟,就會導致「湧水」這種病。湧水的表現是按壓腹部感覺鬆軟,水邪侵犯大腸,走路時腹部會發出「嘩啦嘩啦」的聲音,像裝著漿液的袋子一樣。

腎臟是肺臟的子臟,主導體內水液代謝;大腸是肺臟的腑臟,負責傳導糟粕。肺臟感受寒邪,就會將寒邪傳給腎臟;腎臟感受寒邪,就會導致水液閉塞而不能正常運行,水液無處可去,就會停留在腸道,並且難以排出。水性本應向下流動,現在卻停留在腸道,不能正常疏通,所以就會湧溢出來,像裝著漿液的袋子一樣。

口糜

膀胱的熱邪轉移到小腸,導致腸道不通暢,熱邪向上就會引起口腔糜爛。

小腸的經脈循行於咽喉,下行經過膈膜,到達胃部。當熱氣逆亂上行,膀胱的熱邪就會轉移到小腸,胃部的水穀就不能正常傳輸,於是向下就會導致排便不暢,向上就會導致口腔潰瘍糜爛。總而言之,腸胃積熱,必然會向上熏蒸,不能簡單地使用外用藥物治療,應當找出病因的根本來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