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40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40)
1. 補遺
虙瘕
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。(《素問》)
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二者皆以傳化為事。今也小腸受熱,移於大腸,則陰氣虛而津液耗,津液既耗,不能滑利,故糟粕內結而為瘕聚。腸間菀結,大便秘澀是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食亦
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亦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(《素問》)
胃為水穀之海,胃沖和,則食飲有節,氣血盛而膚革充盈。若乃胃受邪熱,銷鑠穀氣,不能變化精血,故善食而人瘦也。病名食亦,言雖能食亦若飢也。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,以膽為陽木,熱氣乘之,則鑠土而消穀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衄衊
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,傳為衄衊瞑目。(《素問》)
鼻中出血,謂之衄衊。盛者為衄,微者為衊。失血既多,目無所養,又以移熱灼其陰精,故令人瞑目。(吳鶴皋)
血枯
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、後血,病名血枯。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。若醉入房中,氣竭及傷肝也,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(《素問》)
婦人血枯經閉,此病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如唾血、時時前後血便是。若酒醉入房,氣因之而竭,肝因之而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(《內經拾遺》)
伏梁
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病名曰伏梁。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(《素問》)
根,病之所窮止也。伏梁,言如潛伏之橋梁,為患深著之名。此與《難經》論伏梁不同,彼為心之積,是臟之陰氣也;此為聚膿血,是陽毒也。(吳鶴皋)
風成寒中
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,至目內眥。其人瘦,則外泄而寒,則寒中而泣出。(《素問》)
風邪客於胃中,陽明之脈,起於鼻,交頞中,下循鼻外,風氣循脈至於目內皆。人瘦則腠理開疏,風邪投虛而入,故津液化而為目淚泣出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風成熱中
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,至目內眥。其人肥,則風氣不得外泄,則為熱中而目黃。(《素問》)
風者,陽氣也,善行而數變。風氣客於胃中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蒸鬱於中,故謂之熱中。然陽明之脈起於鼻,交頞中,下循鼻外,熱氣循入,故令人目黃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腦風
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。(《素問》)
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,故始自陽經。督脈乃陽維之會,自風府而上至腦戶。腦戶者,督脈、足太陽之會也。又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上頞交巔,上入絡腦,今風邪客搏其經,稽而不行,則腦髓內弱,故項背怯寒而腦戶多冷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白話文:
虙瘕
小腸的熱氣傳到大腸,就形成了虙瘕這種病。小腸是負責消化食物的器官,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物質排出;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,將消化後的殘渣排出。兩者都負責傳導轉化。現在小腸受熱,熱氣傳到大腸,就會導致身體陰氣虛弱,津液耗損。津液一旦耗損,就無法潤滑腸道,所以殘渣就會在腸道內結成硬塊,形成腫塊,導致腸道內堵塞,大便乾結難解。
食亦
大腸的熱氣傳到胃,就會出現吃很多卻反而消瘦的現象,這就叫做食亦。另外,胃的熱氣傳到膽也會導致這種情況,也叫做食亦。胃是儲存食物的地方,胃氣平和,飲食就會有節制,氣血充足,皮膚也會飽滿。如果胃受到邪熱影響,消化食物的能力就會減弱,無法將食物轉化成精血,所以才會出現吃很多卻反而消瘦的情況。之所以叫食亦,意思是說雖然能吃,但仍然像沒有吃飽一樣。胃的熱氣傳到膽,也叫食亦,是因為膽屬陽木,熱氣侵襲膽就會損耗胃土,影響消化。
衄衊
膽的熱氣傳到腦部,就會導致鼻子發癢或是有鼻涕,嚴重的話,還會流鼻血,眼睛也會看不清楚。鼻子出血,就叫做衄衊。出血量多的稱為衄,出血量少的稱為衊。因為流失很多血,眼睛得不到滋養,又因為熱氣灼傷陰精,所以會導致眼睛看不清楚。
血枯
如果有人感到胸部和脅肋脹滿不適,影響食慾,發病時會先聞到腥臭味,流出清澈液體,先吐血,四肢冰冷,眼睛眩暈,時常有便血或尿血的情況,這種病就叫做血枯。這種病通常是年輕時大量失血造成的。如果喝醉後發生性行為,會耗盡氣力,損傷肝臟,肝臟受損就會導致月經量減少甚至停止。婦女的血枯、閉經,通常是因為年輕時大量失血造成的,比如吐血、時常便血或尿血。如果醉酒後發生性行為,會導致氣竭傷肝,造成月經量減少甚至停止。
伏梁
有一種病,表現為小腹脹大,上下左右都有根,這種病叫做伏梁。腹內積聚著大量的膿血,位置在腸胃之外,這種病無法治療,如果隨意按壓腹部會導致死亡。這裡所說的「根」,指的是病灶的終點。伏梁,意思是指像潛伏的橋樑一樣,是一種病情深重且固著的疾病。這裡說的伏梁與《難經》中論述的伏梁不同,《難經》說的伏梁是心臟的積聚,屬於臟腑的陰氣;而這裡說的伏梁是指積聚的膿血,屬於陽毒。
風成寒中
風邪和陽明經的邪氣一同進入胃部,然後沿著經脈向上行,到達眼睛內眼角。如果這個人比較瘦弱,風邪就會從體表散發出去,如果體內寒氣重,就會因為寒氣侵入而流淚。風邪侵入胃部,而陽明經脈起於鼻部,經過眉間,向下沿著鼻外側。風邪沿著經脈到達眼睛內眼角。如果人比較瘦弱,皮膚的紋理比較疏鬆,風邪就容易趁虛而入,所以體內的津液就會轉化成眼淚流出來。
風成熱中
風邪和陽明經的邪氣一同進入胃部,然後沿著經脈向上行,到達眼睛內眼角。如果這個人比較肥胖,風邪就無法從體表散發出去,就會在體內形成熱,導致眼睛發黃。風是陽氣,具有運行快、變化多的特性。風邪侵入胃部,體內無法疏通,體表無法散發,悶在體內就會形成熱,所以叫做熱中。陽明經脈起於鼻部,經過眉間,向下沿著鼻外側,熱氣會沿著經脈進入,所以會導致眼睛發黃。
腦風
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侵入,就會形成腦風。風邪侵犯人體,通常是從上方開始,所以先侵犯陽經。督脈是陽氣匯聚的地方,從風府穴向上到腦戶穴。腦戶穴是督脈和足太陽經脈交會的地方。而足太陽經脈起於眼睛內眼角,向上交匯於頭頂,進入腦部。如果風邪侵入經脈,阻礙經脈運行,就會導致腦髓虛弱,所以會感到後頸和背部怕冷,腦後部也容易發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