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41)

1. 補遺

首風

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(《素問》)

諸陽之脈皆會於頭,新沐皮腠既疏,風邪乘之,客於首而病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漏風

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喘息,惡風,衣常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(《素問》)

酒所以養陽,酒入於胃,與穀氣相搏,熱甚於中。其氣慓悍,與陽氣俱泄,使人腠理虛而中風,故多汗惡風,不可單衣。其喘息而少氣者,熱熏於肺,風客於皮毛也。口乾善渴者,汗出多而亡津液也。懈惰而不能勞事者,精氣耗竭,不能榮其四肢也。謂之漏風者,汗出不止,若氣之漏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胃風

胃風之狀,頸多汗,惡風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,食寒則泄,診形瘦而腹大。(《素問》)

胃脈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入缺盆。故胃風者,令頸多汗。胃主受納水穀,胃受風,則氣上湧,故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胃脈循腹裡,故善滿。失衣則風寒助邪,脈益凝澀,故令䐜脹。食寒則胃氣虛衰,不能運化,故令泄。胃主肌肉,故形瘦。風熱蓄聚於胃,故腹大。(吳鶴皋)

目風眼寒

風入系頭,則為目風眼寒。(《素問》)

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。血氣與脈,並上屬於腦。今風入系頭,則血脈凝泣,不能上注於目。又肝主目而惡風,目受血而能視,今風寒客之,故令目風眼寒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疹筋

人有尺脈數甚,筋急而見,病名曰疹筋。是人腹必急,白色、黑色見,則病甚。(《素問》)

尺脈數甚,腎水虛也。水不足以養木,故身之大筋勁急而見。疹筋,病筋也。腹為宗筋所徑,故腹必急。筋病而見白色,金剋木也。腎病而見黑色,臟氣脫也。(吳鶴皋)

肺疝

肺脈沉搏,為肺疝。(《素問》)

沉與搏,皆陰也。見於肺部,則肺氣病,故為肺疝。(吳鶴皋)

風根

人有身體、髀、股、䯒皆腫,環臍而痛,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。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也。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(《素問》)

風毒根於中,故環臍而痛。臍為人身之樞,樞病則不能旋斡陰陽之氣,故身體、髀、股、䯒皆腫。(吳鶴皋)

附案

一子腹痛三年,發則喊叫不可耐,遇風則寒熱嘔吐,面青脈弦。余診之曰:此風根也。方用桂枝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白芍、甘草、生薑,二劑平,四劑愈。(許宣治)

脾癉

有病口甘者,名曰脾癉。(《素問》)

口甘一證,《內經》謂之脾癉。此甘非甘美之甘,癉即熱之謂也。人之飲食入胃,全賴脾真以運之,命陽以腐之,譬猶造酒蒸釀者然。一有不和,則肥甘之疾頓發,五味精華,失其本來之真味,則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。胸脘必痞,口舌必膩,不飢不食之由,從此至矣。《內經》設一蘭草湯,味辛足以散結,氣清足以化濁,除陳解鬱,利水和營,為奇方之祖也。暑濕之候,每兼是患,以此為君,參以苦辛之勝,配合瀉心等法。

白話文:

補遺

頭風

剛洗完澡就受風,就會變成頭風。(《素問》)

因為身體的陽氣脈絡都匯集到頭部,剛洗完澡時,皮膚毛孔處於鬆弛狀態,風邪就趁機侵入,停留在頭部而導致疾病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漏風

因為喝酒而受風,就稱為漏風。漏風的症狀,有時會大量出汗,經常不能穿單薄的衣服,一吃飯就出汗,嚴重的話會全身出汗、喘氣、怕風,衣服總是濕的,口渴卻又喜歡喝水,無法從事勞動。(《素問》)

酒是用來滋養陽氣的,酒進入胃裡,和食物的精氣結合,會在體內產生過多的熱。這股熱氣很強烈,會跟陽氣一起外洩,導致皮膚毛孔疏鬆而受風,所以才會大量出汗、怕風,不能穿單薄的衣服。喘氣且呼吸短促,是因為熱氣侵襲肺部,風邪停留在皮膚毛髮。口乾卻又喜歡喝水,是因為汗出太多,導致體液喪失。身體疲勞懶散,無法從事勞動,是因為精氣耗竭,無法滋養四肢。之所以稱為漏風,是因為汗出個不停,就像氣洩漏一樣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胃風

胃風的症狀,脖子容易出汗、怕風,吃不下東西,感覺胸膈阻塞不通暢,肚子容易脹滿,衣服穿少一點就更脹,吃寒冷的食物就會拉肚子,身體看起來很瘦,但肚子卻很大。(《素問》)

胃經脈從大迎穴前下方經過人迎穴,然後沿著喉嚨進入缺盆。所以胃受風邪影響,脖子才會容易出汗。胃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,胃受風邪侵擾,氣就會向上湧,所以吃不下東西,感覺胸膈阻塞不通暢。胃經脈在腹部運行,所以肚子容易脹滿。衣服穿少一點,風寒會加重病情,導致氣脈運行更加凝滯,所以肚子更脹。吃寒冷的食物,會使胃氣虛弱,無法運化食物,所以會拉肚子。胃主肌肉,所以身體看起來很瘦。風熱積聚在胃裡,所以肚子很大。(吳鶴皋)

目風眼寒

風邪侵入眼部脈絡的根部,就會變成目風眼寒。(《素問》)

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向上注入眼睛。氣血和脈絡,都向上通往大腦。現在風邪侵入眼部脈絡的根部,導致氣血脈絡凝滯不通,無法向上滋養眼睛。而且肝臟主導眼睛,又討厭風邪,眼睛需要血液滋養才能看東西,現在被風寒侵擾,所以才會導致目風眼寒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疹筋

有些人尺脈跳動很快,筋脈緊繃明顯,這種情況稱為疹筋。患有疹筋的人,腹部一定會緊繃,如果皮膚呈現白色或黑色,病情就會很嚴重。(《素問》)

尺脈跳動很快,表示腎水虛弱。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,所以身體的大筋才會變得僵硬而明顯。疹筋,就是病變的筋脈。腹部是宗筋所經過的地方,所以腹部一定會緊繃。筋脈生病,如果呈現白色,是因為金氣剋制木氣。腎臟生病,如果呈現黑色,表示臟腑的精氣已經衰竭。(吳鶴皋)

肺疝

肺脈搏動沉重,就是肺疝。(《素問》)

沉和搏都屬於陰的表現。如果出現在肺部,就表示肺氣有問題,所以稱為肺疝。(吳鶴皋)

風根

有些人身體、大腿、小腿、腳踝都腫脹,繞著肚臍疼痛,這種病叫做伏梁,這是風邪的根源。風邪之氣會溢出到大腸,然後停留在肓(肚臍兩側)。肓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所以才會繞著肚臍疼痛。這種情況不能隨便亂動,否則會導致小便不順暢。(《素問》)

風邪毒素根植在身體內部,所以才會繞著肚臍疼痛。肚臍是人體的重要樞紐,樞紐生病,就會無法正常調節陰陽之氣,所以身體、大腿、小腿、腳踝才會腫脹。(吳鶴皋)

附案

有個小孩肚子痛了三年,發作時會大叫無法忍受,遇到風就會發冷發熱、嘔吐,臉色發青、脈象細弦。我診斷後認為,這是風根引起的。我開了桂枝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耆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白芍、甘草、生薑等藥方,吃了兩劑就好轉,四劑就痊癒了。(許宣治)

脾癉

如果有人覺得嘴巴總是甜甜的,這種病就叫做脾癉。(《素問》)

嘴巴覺得甜,在《內經》中稱之為脾癉。這個甜不是甘甜的甜,癉是指熱的意思。人吃的食物進入胃裡,完全要依靠脾臟的真氣去運化,依靠命門的陽氣去腐熟,就像釀酒的過程一樣。一旦哪個環節不協調,肥甘之疾就會爆發,五味的精華會失去原來的味道,過多的甜味就會不斷上湧。胸口和胃部一定會感到痞悶,舌苔會變得很膩,不想吃東西,都是從這裡開始。《內經》提出一個蘭草湯,它的味道辛散可以解開鬱結,氣味清香可以化解濁氣,消除舊積、舒緩鬱悶、利水、調和營衛,是很好的方子。在濕熱的季節,常常會出現這種病,用這個方子為主,搭配苦辛的藥材,配合瀉心等方法。(註:此段落著重於解釋病機,並非實際方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