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42)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42)
1. 補遺
胃虛谷少之人,亦有是證,當宗大半夏湯及六君法,遠甘益辛可也。○蘭草即佩蘭葉,俗名省頭草。婦人插髻中以闢油膩之氣,形似馬蘭而高大,氣香味辛性涼,用以醒脾氣、滌肥甘也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膽癉
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(《素問》)
膽為中正之官,清淨之腑,十一臟之所取決,咽為之使,主藏而不瀉。今數謀慮而不決,則清淨者濁而擾矣,故氣上溢而為口苦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控睪
少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,甚則入心,善忘善悲。(《素問》)
小腸受寒,則少腹疼痛,控引睪丸,牽引腰脊,上衝於心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,甚則入心,善忘善悲,有如此者。(《內經拾遺》)
脫營
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(《素問》)
失營一證,《經》謂先富後貧,先貴後賤,心志屈辱,神氣不伸,而憂煎日切,奉養日廉,如有此患也。夫營屬陰血,衛屬陽氣,脈中脈外,乃往來之道路,故百骸得以榮養,經絡得以流通,又何至脫營失精,而病從內生哉?無如稟賦素虛,平日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而鬱火相凝,隧痰停結,乃成是證。其患多生肩之上下,初起微腫,皮色不變,日久漸大,堅硬如石,半載一年,方生陰痛。
或破爛紫斑,滲流血水;或泛如蓮,穢氣熏蒸,氣血衰敗,形容瘦削,未有不斃者矣。蓋肝主謀慮,心主血脈,腎主五液。思慮多則傷肝;精神耗則傷心;精液少則傷腎。肝傷則筋不榮而腫;心傷則血不生而枯;腎傷則液不潤而澀。漫腫無頭,發在關節,病雖在經,根實在臟。
譬之樹木,根搖而枝葉已先萎矣。奈何醫家誤認流痰癰毒,藥進清涼表散,愈耗陰血,是速其危也。不知流痰之發,堅而痛,痛而紅,紅而腫,腫而潰。在陰則平塌不紅、不腫、不痛,數日立斃。失營則堅久隱痛,皮色如故,數載乃亡。見證不同,治法各異。初起宜六味歸芍湯,救其根也;病久隱痛陰虧者,宜左歸生脈湯,補其元也;陽虧者,宜十全大補湯,培血氣也。(《會心錄》)
失精
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(《素問》)
富則膏粱,貧則藜藿。先豐後歉,臟液不生,名曰失精。(吳鶴皋)
洞
腎脈微緩為洞。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。(《靈樞》)
還與旋同,洞當作迵。《倉公傳》曰:迵風之狀,飲食下嗌輒後之。注謂後如廁也。(《內經拾遺》)
膈洞
太陰為開,開折則倉廩無所輸,膈洞。(《靈樞》)
開屬太陰,主於脾也。輸,運行也;膈,塞也;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也。(《類經》)
三焦約
小腹痛腫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約。(《靈樞》)
白話文:
[補遺]
胃虛弱、吃得少的人,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應該採用大半夏湯或六君子湯的治療方法,減少甘味食物,增加辛味食物比較合適。蘭草就是佩蘭的葉子,俗稱省頭草。婦女把它插在髮髻上,用來去除油膩的味道,形狀像馬蘭但更高大,氣味香且帶有辛味,性涼,用來清醒脾氣,清除肥甘厚膩的食物殘留。(出自《臨證指南》)
膽癉
有口苦症狀的人,叫做膽癉。(出自《素問》)
膽是中正的器官,清淨的腑,其他十一臟腑都要依靠它來做決定,咽喉是膽的使者,負責儲藏而不排泄。如果經常思慮而無法做出決定,就會使清淨的膽變得混濁而紊亂,所以氣往上衝就會導致口苦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控睪
小腹部牽引著睪丸疼痛,連帶到腰背部,並且向上衝到心口,會吐出清澈的口水,還會打嗝、呃逆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心臟,變得健忘、容易悲傷。(出自《素問》)
小腸受寒,就會導致小腹疼痛,牽引到睪丸,連帶到腰背,向上衝到心口,會吐出清澈的口水,還會打嗝、呃逆,嚴重的話會影響到心臟,變得健忘、容易悲傷,就會出現像上面說的這些症狀。(出自《內經拾遺》)
脫營
曾經富貴後來貧賤,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,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,這種情況叫做脫營。(出自《素問》)
所謂的脫營,就像經典裡說的,先富裕後貧困,先高貴後卑賤,內心受到委屈侮辱,精神無法伸展,憂愁煩惱日益加劇,生活奉養變得貧乏,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就是脫營。營屬陰血,衛屬陽氣,脈內脈外,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所以全身各處器官才能得到滋養,經絡才能保持暢通,怎麼會出現脫營、精氣散失,導致疾病從內部產生呢?那是因為體質本來就虛弱,平日把酒當水喝,把荒謬的行為當成習慣,用慾望來耗竭精氣,用耗散來損耗真氣,使得鬱積的火氣凝聚,於是痰液停滯結塊,就形成這種疾病。這種病多發於肩膀上下部位,初期會稍微腫起,皮膚顏色不變,時間久了會慢慢變大,堅硬如石頭一樣,經過半年一年,才會開始產生隱隱的疼痛。
有的會破潰、出現紫色斑點,滲出帶血的水;有的像蓮花一樣,散發著惡臭的氣味,氣血衰敗,形體消瘦,沒有不死的。肝主管謀慮,心主管血脈,腎主管五液。思慮過多就會傷害肝;精神耗損就會傷害心;精液減少就會傷害腎。肝受傷,筋就得不到滋養而腫脹;心受傷,血就不能產生而枯竭;腎受傷,液體就不能潤澤而變得乾澀。這種漫腫沒有膿頭,發生在關節處,病雖然表現在經絡,但根源實在於內臟。
就像樹木一樣,根部搖動了,枝葉就會先枯萎。但有些醫生錯誤地認為是流痰癰毒,用清熱解表的藥物治療,反而更加消耗陰血,加速了病情的惡化。要知道流痰的發病是堅硬且疼痛,疼痛且發紅,發紅且腫脹,腫脹才會潰爛。而脫營發病部位在陰部,則平塌不紅、不腫、不痛,數日就會死亡。脫營則是堅硬、持久隱痛,皮膚顏色如常,要過數年才會死亡。病症表現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異。初期應該用六味歸芍湯,來治療根本;病久隱痛、陰虛的,宜用左歸生脈湯,來補養元氣;陽虛的,宜用十全大補湯,來培補氣血。(出自《會心錄》)
失精
曾經富裕後來貧窮,這種情況叫做失精。(出自《素問》)
富裕時吃的是精美食物,貧窮時吃的是粗茶淡飯。先富裕後貧窮,導致臟腑精液不能生成,這種情況叫做失精。(出自吳鶴皋的觀點)
洞
腎脈微弱且緩慢,這叫做洞。洞的意思是食物不能消化,從食道又反吐出來。(出自《靈樞》)
還與旋是同一個意思,洞應該是迵。《倉公傳》說:迵風的症狀,是吃下的食物,立刻就從食道後退出來。註解說,後退就像上廁所一樣。(出自《內經拾遺》)
膈洞
太陰主開,開的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胃腸不能運輸,形成膈洞。(出自《靈樞》)
開屬於太陰,主宰於脾。輸,是運行的意思;膈,是阻塞的意思;洞的意思是食物不能消化,從食道又反吐出來。(出自《類經》)
三焦約
小腹疼痛腫脹,小便不通暢,是邪氣阻礙了三焦的運行。(出自《靈樞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