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·雜證匯參 (38)

1. 補遺

腎傳之心病,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瘈。(《素問》)

精屬腎,筋屬肝,脈屬心。精盛則滋育諸筋,榮灌諸脈,故筋脈和柔。今也風客於腎,病蠱出白,則精已虧矣。《經》所謂風客淫氣精乃亡,邪傷肝者如此,其筋脈燥急相引而瘈是也。(《聖濟總錄》)

勞風

勞風發在肺下,其為病也,使人強上冥視,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此為勞風之病。治之奈何、以救俯仰?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咳出青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,從口中若鼻中出,不出則傷肺,傷肺則死也。(《素問》)

風為百病之長,熱為六氣之邪,俱易傷人。熱甚則能食氣,風甚則數變非常。蓋人身之氣,惟腎生之,惟肺主之。氣化於精,精生於氣。肺主皮毛而屬金,火爍流金,故曰食氣。風動火炎,爍金尤易,所以腠理外干風邪,則肺壅不通,高源先竭,矧兼食氣之熱耶?人知風寒為害,思患預防,至若風熱為患,或因熱生風,或因風鼓熱,人所不防者也。

其始不過鼻塞聲重,或惡風,或不惡風,或身熱無汗,或乾咳無痰,或喉痛頭痛,斯時略進甘桔、殭蠶、牛蒡、薄荷等類,風熱消化,引精咳出稠涕,數日自愈。若視為泛常,不向醫藥,不慎口腹,恣肆房帷,直至熱邪內結,致成喉痹、牙疳者有之;熱結巔頂,頭風灌目而瞽者有之;填塞陽明少陽,糾結聽會而聾者有之;由膽移熱於腦,而成鼻淵者有之;頭面焮腫,五官閉塞,致成骨槽風者有之;頸項粗大,而成蝦蟆瘟者有之;結聚不解,而為瘰癧者有之;熱移大腸,痔漏者有之。至於風熱相搏,結而不化,久咳無痰,以致動血。

醫者見其咳血,便云有火;見其發熱便云陰虛。不審此火何來,陰虛何自,非滋陰降火,即保肺斂陰,甚至明知其有外因,猶必執定奪血毋汗之成竹於胸中,不思虛火宜滋,賊火亦宜滋乎?滋斂無休,嗽熱日甚,臟腑遞損,聲音喑啞,肺痿而死;膿血雜至,胸背隱痛,甲錯側臥,肺癰而死。俗云:傷風不愈變成勞,其實醫者有以成之也。

世之病勞者,真勞本不多見,大率皆由於此。經文明明言之,何不察也?按巨陽者,即太陽。皮毛腠理,肺之合也。引精者,上引津液而為痰涕也。不精者,老弱之人也。大概少壯之人,止須三日,便可引精為痰;中年則陰氣自半,生化日遲;若老弱則殆甚耳。治法當於肺下求之,不外清散潤下。

溫補之誤猶可修,維滋斂之誤絕無可救。(曹恆占)

陰陽交

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(《素問》)

發熱脈燥,病溫之證。汗出而復熱,脈躁不為汗衰,則汗非陽邪,乃陰液交出於陽耳。而狂言不能食,是又陽邪交入於陰,是邪益深而正益負,故為死徵也。(吳鶴皋)

白話文:

這是腎臟傳導到心臟的疾病,導致筋脈互相牽引而抽搐,這種病症就叫做「瘛」。

精氣屬於腎,筋屬於肝,脈屬於心。精氣旺盛就能滋養筋脈,潤澤血脈,所以筋脈會和諧柔順。現在風邪侵入腎臟,使體內出現像蟲爬一樣的白色斑點,表示精氣已經虧虛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風邪侵入,導致精氣散失」,像這種邪氣傷害肝臟的情況,就會使筋脈乾燥、緊張,互相牽引而抽搐,這就是「瘛」。

勞風

「勞風」發病在肺的下方,這種病症會使人向上翻眼,說話時唾液像鼻涕一樣,怕風而且發冷顫抖,這就是「勞風」的症狀。要怎麼治療才能使人恢復正常呢?身體強壯的人大概需要三天,中年人需要五天,身體虛弱的人需要七天,才會咳出青黃色的黏稠痰液,像膿一樣,大如彈丸,從嘴巴或鼻子出來,如果沒有咳出來,就會傷害到肺,傷害到肺就會死亡。

風邪是所有疾病的先導,熱邪是六種邪氣之一,都很容易傷害人。熱邪過盛會耗損人體的氣,風邪過盛會使病情變化無常。人體的氣,只有腎臟能夠產生,只有肺臟能夠主導。氣轉化為精,精又由氣產生。肺主管皮膚和毛孔,五行屬金,火能熔化金,所以說熱邪會耗損氣。風邪煽動火勢,熔化金的速度更快,因此當皮膚和毛孔受到風邪侵襲時,肺氣就會阻塞不通,肺氣的上源會先枯竭,更何況還有熱邪在耗損氣呢?人們只知道防備風寒,卻不注意防備風熱,有時是因為熱邪產生風邪,有時是因為風邪助長熱邪,這是人們容易忽略的。

初期可能只是鼻塞、聲音變重,或是怕風,或是不怕風,或是身體發熱卻不出汗,或是乾咳沒有痰,或是喉嚨痛、頭痛,這時候只要稍微服用甘草、桔梗、殭蠶、牛蒡、薄荷之類的藥材,就能夠化解風熱,引導痰液咳出,過幾天就能痊癒。如果把它當成一般的感冒,不去看醫生吃藥,不注意飲食,放縱性慾,就會導致熱邪在體內結聚,造成喉痹、牙齦腫爛;熱邪跑到頭頂,造成頭痛,眼睛失明;熱邪阻塞陽明經和少陽經,造成耳朵失聰;熱邪從膽傳到大腦,造成鼻竇炎;頭面紅腫,五官閉塞,造成骨槽風;頸項粗大,造成蝦蟆瘟;熱邪聚集不散,形成瘰癧;熱邪轉移到大腸,造成痔瘡。如果風熱互相搏擊,結聚不化,就會長期咳嗽沒有痰,甚至咳血。

醫生看到病人咳血,就說有火氣;看到病人發熱,就說陰虛。他們不去仔細考慮這火氣從哪來,陰虛從何而生,只知道滋陰降火,或是保肺斂陰,甚至明明知道有外來的病因,仍然堅持認為是血虛所以不能發汗。他們不思考虛火應該滋補,邪火也應該滋補嗎?如果一直滋補收斂,咳嗽發熱就會日益嚴重,臟腑逐漸受損,聲音嘶啞,肺氣衰竭而死;或是膿血一起咳出,胸背隱隱作痛,身體彎曲側臥,最終因為肺癰而死。俗話說:「感冒不治好就會變成勞病」,其實很多時候是醫生沒有正確治療造成的。

現在患有勞病的人,真正的勞病很少見,大部分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的。《黃帝內經》明明說過這些,為什麼不仔細研究呢?所謂「巨陽」就是太陽,皮膚毛孔是肺臟的範圍。所謂「引精」,是指引導身體的津液形成痰和鼻涕。「不精」是指年老體弱的人。一般來說,年輕力壯的人,只要三天就能把津液化為痰;中年人因為陰氣減半,代謝變慢;老年人或體弱的人,情況就更嚴重了。治療方法應該從肺的下方著手,不外乎清熱散邪、潤燥降氣。

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錯誤還可以彌補,但是用滋陰收斂的方法治療,就絕對沒有辦法挽救了。

陰陽交

有的發熱病人,一出汗就又發熱,而且脈象急促,出汗後脈象沒有減弱,還會胡言亂語,無法進食,這種病症叫做「陰陽交」,「交」就是死亡的意思。

發熱、脈搏急促,這是發熱病常見的症狀。出汗後反而更發熱,脈搏急促沒有減弱,表示汗不是陽邪,而是陰液被排到陽的部位。胡言亂語、無法進食,表示陽邪侵入陰的部位,這表示邪氣越來越深入,正氣越來越衰弱,所以是死亡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