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35)

1. 問難

從霜降以後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觸冒霜露,體中寒即病者,謂之傷寒也。

問:從霜降以後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觸冒者,名曰傷寒。余時則非傷寒也。其有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,其人身體苦疼重者,鬚髮其汗,非傷寒而何?答:冬月傷時令之寒,春月傷時令之溫,夏秋傷時令之暑、濕熱,此四時之正病也。然夏秋亦有傷寒,冬春亦有傷暑、傷濕,乃四時之客病,所謂異氣也。

此仲景特於濕家不可發汗之外,另豎一義。蓋以夏月得洪大脈,是心火之本脈,其人身體苦疼重,又似濕土之本病,恐後學誤遵濕家不可發汗之條,故以此辨析之耳。見濕病,雖夏月脈必濡弱,不能洪大,且額上有汗,非如傷寒病腠理閉密,即在夏月亦必無汗之比也。又見洪大既為夏月本脈,斷無當暑汗不出而身體疼重之理也。

兩相比照,則其疼重,仍系太陽經傷寒無疑。但在夏月受邪原微,見證亦輕,令人難辨,故於脈法中析此大疑,以昭成法。可見不但冬春正病,有汗為傷風,無汗為傷寒;即夏秋正病,有汗為傷暑、傷濕,無汗為傷寒,參脈辨證,瞭然明矣。(喻嘉言)

凡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問:凡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而有曰:病人苦發熱,身體疼,其人自臥,其脈沉而遲者,知其瘥也。曰沉、曰遲,非陰脈乎?豈亦有陽病見陰脈而愈耶?答:凡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此二語乃傷寒脈法,吃緊大綱。至其比例詳情,自非一端可盡。如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是陰病貴得陽脈也。

如譫言妄語,脈沉細者死,脈短者死,脈澀者死,是陽病惡見陰脈也。又如太陽蓄血病,六、七日表證仍在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者,下血乃愈。此亦陽病見陰脈,仲景復推出可生之路,見六、七日太陽之表證仍在,自當見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之脈,設其人脈微而沉,自當比動數變遲之條,而證成結胸,今乃反不結胸者,明是陽邪不結於太陽之經,而結於太陽之府也;膀胱蓄血,勢必發狂而成死證,急下其血,庶結邪解而乃可愈耳。

又如厥陰下利,寸脈反浮數,此陰病得陽脈,本當愈者,設其人尺中自澀,則是陽邪陷入陰中,其浮數之脈為血所持而不露也;然陽邪既陷入陰,寸脈不加浮數,則陽邪亦屬有限;今寸脈反浮數,其在裡之熱熾盛難除,更可類推,故知其必圊膿血,而成半死半生之證也。

合兩條論之,上條可愈之故,全在陰脈見,脈既轉陰,陽邪原有限也;下條難愈之故,全在陽脈見,陽邪既從血下出,陽邪不盡,血必不止,萬一血盡而陽邪未盡,能免脫陰而死乎?可見陰病、陽病二語,特舉其大綱,至微細聽人自會耳。大綱云者,謂證屬於陰,其脈反陽,必能鼓勇以卻敵;證屬於陽,其脈反陰,必難嬰城以固守。

白話文:

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,凡是接觸到霜或露,身體因為寒冷而生病的人,都叫做傷寒。

有人問: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,凡是接觸到寒邪而生病的,都叫做傷寒。那其他時間就不是傷寒了嗎?像有人在立夏時出現洪大的脈象,這代表他的正常狀態,但這個人身體又感到疼痛沉重,需要發汗來治療,這難道不是傷寒嗎?

答:冬天是感受時令的寒邪,春天是感受時令的溫邪,夏天和秋天是感受時令的暑氣和濕熱,這是一年四季的正常病症。然而,夏天和秋天也有可能感受寒邪,冬天和春天也有可能感受暑氣或濕氣,這是四季不正常的病邪,也就是所謂的「異氣」。

這裡,張仲景特別強調,除了濕病不宜發汗之外,又另外提出一個觀點。因為在夏天出現洪大的脈象,是心火的正常脈象,但這個人身體又感到疼痛沉重,這又像是濕邪的正常病症,擔心後人誤以為濕病不能發汗,所以才用這個案例來加以辨別。要知道,濕病的脈象通常是濡弱,不會是洪大,而且額頭會有汗,不像傷寒病那樣皮膚緊密沒有汗,即使在夏天也不會有無汗的情況。再者,洪大脈是夏天的正常脈象,不可能在感受暑氣時反而不出汗,而且身體又感到疼痛沉重。

兩者互相比較,這個人身體的疼痛沉重,仍然是太陽經的傷寒無疑。只是在夏天受到的寒邪比較輕微,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比較輕,讓人難以分辨,所以才在脈法中分析這個疑點,來表明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可見不只是冬春的正常疾病,有汗為傷風,無汗為傷寒;即使是夏秋的正常疾病,有汗為傷暑或傷濕,無汗為傷寒,只要參照脈象來辨證,就能夠清楚明白了。(喻嘉言)

凡是陰虛的疾病,出現陽脈就表示病情好轉,凡是陽虛的疾病,出現陰脈就表示病情惡化。

有人問:陰虛的病出現陽脈就會好,陽虛的病出現陰脈就會死。但是,有人說:病人發熱,身體疼痛,自己想躺著,他的脈象是沉而遲的,就知道他快好了。脈象沉和遲,不就是陰脈嗎?難道也有陽虛的病出現陰脈反而會好的嗎?

答:陰虛的病出現陽脈就會好,陽虛的病出現陰脈就會死。這兩句話是傷寒脈法中最重要的原則。至於其中的細節,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。比如厥陰中風,脈象稍微浮起表示病情即將好轉,不浮起表示病情尚未好轉,這是陰病反而貴在有陽脈。

又如胡言亂語,脈象沉細表示病情惡化,脈象短表示病情惡化,脈象澀表示病情惡化,這是陽病最忌諱出現陰脈。又如太陽蓄血病,發病六七天,表證還在,脈象微而沉,反而沒有形成結胸,但這個人出現發狂,只要排出瘀血就會痊癒。這也是陽病出現陰脈,但張仲景卻另外指出一條可以痊癒的路。要知道,發病六七天,太陽的表證還在,脈象應該是洪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,如果脈象微而沉,就應該像是動數變成遲的狀況,並且形成結胸,但現在反而沒有結胸,明顯是因為陽邪沒有阻塞在太陽經,而是阻塞在太陽府。膀胱蓄血,必然會發狂,甚至造成死亡,所以要趕快排出瘀血,讓阻塞的邪氣解開,才能痊癒。

又如厥陰下利,寸脈反而浮數,這是陰病出現陽脈,本來應該會好轉,但如果他的尺脈是澀的,就表示陽邪已經陷入陰中,浮數的脈象是被血所牽制而無法顯現出來;然而陽邪既然陷入陰,寸脈沒有浮數的表現,就表示陽邪的勢力有限;但現在寸脈反而浮數,表示體內的熱很嚴重,難以去除,這可以推論出他必定會拉膿血,變成半死不活的狀況。

把這兩條合起來討論,前一條會痊癒的原因,完全是因為出現陰脈,脈象既然轉為陰,就表示陽邪的勢力有限;後一條難以痊癒的原因,完全是因為出現陽脈,陽邪既然跟著血排出,陽邪沒有完全清除,血一定會不停地流,萬一血流盡了而陽邪還沒清除,難道能免於脫陰而死嗎?可見陰病、陽病這兩個詞,只是列出一個大原則,至於細微的地方,要靠自己去體會。所謂大綱,是指疾病的性質屬於陰虛,脈象卻反而是陽,表示身體有力量可以抵抗病邪;疾病的性質屬於陽虛,脈象卻反而是陰,表示身體難以固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