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34)

1. 會通

此條乃下利變膿血之候也。熱利而得數脈,非反也,得浮脈則為反矣。論無治法,宜以仲師黃芩湯治之。(汪琥)
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

當用溫用灸可知。(喻嘉言)

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

合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,以溫胃消脹為務也。(張路玉)

嘔家有癰膿者,不須治嘔,膿儘自愈。

此謂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,未有不嘔者。然此為內實之嘔,而非外邪之嘔也。乃可以辛散之藥投之乎?不言治法而曰膿儘自愈,則治法已善為人言之矣。總以熱結多血之臟,無論在肺在胃,不離乎辛涼以開結,苦泄以排膿,甘寒以養正,使膿盡而嘔自止耳。(《傷寒論三注》)

嘔家有膿,不須治嘔,膿儘自愈者,此言胃脘癰也。蓋陽明多氣多血,故膿儘自能生肌長肉,而胃自完。若咳吐膿血而為肺癰,則多死少生,治亦懼其不愈矣。故《金匱》言始萌可救,膿成則死。(《醫參》)

病人身大熱,反欲得近衣者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。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。

東垣云:當不從內外,從乎中治。謂以小柴胡和之。愚以為未傳少陽,豈可先用此湯?身熱畏寒屬陽虛,身寒畏熱屬陰虛。陽虛者治宜黃耆建中,陰虛者治宜當歸建中。(《傷寒論三注》)

白話文:

會通

這條講的是下痢排出膿血的狀況。如果是熱性下痢,脈象卻呈現數脈(快速的脈搏),這不是反常,但如果脈象呈現浮脈(輕觸即可感覺到的脈搏),那就是反常了。關於治療方法,書中沒有具體說明,應該用張仲景的黃芩湯來治療。(汪琥)

病人手腳冰冷,卻說自己沒有胸部結硬的感覺,只是小腹脹滿,按壓會痛,這表示寒氣凝結在膀胱附近的關元穴。應該使用溫熱藥物並配合艾灸來治療。(喻嘉言)

下痢排出未消化食物(清穀),不可以發汗來治療,如果發汗,一定會造成腹脹。應該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,以溫暖胃部、消除脹氣為主要治療方向。(張路玉)

有嘔吐而且有膿的人,不用治療嘔吐,只要膿排乾淨,嘔吐自然會好。這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,一定會發癰長膿,而且沒有不嘔吐的。這種嘔吐是體內實熱造成的,不是外感引起的。難道可以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嗎?書中不直接說明治療方法,只說膿排乾淨自然會好,其實已經暗示治療方法了。總的來說,是因為熱邪結聚在多血的臟器,無論是肺還是胃,都離不開用辛涼的藥物來疏通結聚,用苦寒的藥物來排除膿液,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正氣,讓膿液排盡,嘔吐自然停止。(《傷寒論三注》)

嘔吐的人如果有膿,不用治療嘔吐,膿排乾淨自然會好,這是說胃部生了癰瘡。因為陽明經脈氣血旺盛,所以膿排完後,肌肉可以再生長,胃也會自然痊癒。如果咳吐膿血是肺部生了癰瘡,通常預後不佳,治癒的機會很小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病剛開始發作時還可以救治,如果膿已形成,就難以治癒了。(《醫參》)

病人身體發熱,反而想穿厚衣服,這是因為熱在皮膚表面,寒在骨髓深處。身體發冷,反而不想穿衣服,這是因為寒在皮膚表面,熱在骨髓深處。

李東垣認為:治療這種情況,不能只從內外來區分,要從中間來調和,所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我認為,還沒傳到少陽經,怎麼能先用小柴胡湯?身體發熱卻怕冷,屬於陽氣虛弱,身體發冷卻怕熱,屬於陰氣虛弱。陽虛的應該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,陰虛的應該用當歸建中湯來治療。(《傷寒論三注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