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33)

1. 會通

少陰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,可治。

手足溫者,乃真陽未離,急用白通、四逆之類,溫經散寒,則邪退而真陽復矣。故曰可治。(沈明宗)

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

設見躁逆悶亂,擾攘不安,手足厥冷,脈反躁急,或散大無倫者,皆死證也。(張路玉)

少陰病,咳而下利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。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

少陰屬腎,主水者也。少陰受邪,不能主水,上攻則咳,下攻則利。邪從寒化,真武湯證也;邪從熱化,豬苓湯證也。今被火氣劫汗,則從熱化,而轉屬於胃,故發譫語;津液內竭,故小便難。是皆由強發少陰之汗故也。欲救其陰,白虎、豬苓二湯,擇而用之可耳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

此必有惡寒欲嘔證,故加桂枝以散寒,半夏以除嘔,若夾相火,則辛溫非所宜矣。(柯韻伯)

傷寒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。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,而利必自止;若不止。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

喉痹者,桔梗湯;便膿血者,白頭翁湯。(張路玉)

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。前熱者,後必厥。厥深者,熱亦深。厥微者,熱亦微。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

前云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矣。此云厥應下之者,其辨甚微。蓋先四逆而後厥,與先發熱而後厥者,其來迥異。故彼云不可下,此云應下之者,以其熱深厥深,當用苦寒之藥,清解其在裡之熱,即名為下,從未聞有峻下之法也。(《尚論篇》)

一友云:厥應下之,下之為言,泄也。不指定承氣言,故不出方。肝屬陰而惡燥,凡酸鹹潤下之品,亦陰之泄也。此說非不可從,然細思之,仲景於《厥陰篇》,無一條無方者,其所以不出方者,皆有所伏,而欲人互得之也。豈於下之之條,欲人另自融會,當不其然,下利譫語條,小承氣湯一方,在陽明原為和劑,以減去芒硝,只下邪熱,非下胃實,則里有邪熱者,何不可互用也。(程郊倩)

此指熱傷氣而言,是胃熱而不是胃實,非三承氣所宜。厥微者,當用四逆散,芍藥、枳實以攻裡,柴胡、甘草以和表也。厥深者,當用白虎湯,參、甘、粳米以扶陽,石膏、知母以除熱也。(柯韻伯)

傷寒熱少厥微,指頭寒,默默不欲食,煩躁,數日,小便利、色白者,此熱除也。欲得食,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,胸脅煩滿者,其後必便血。○下利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

此少陽半表半裡證,微者小柴胡和之,深者大柴胡下之。(柯韻伯)

熱不除而便血,可用犀角地黃湯。(郭雍)

此條與上條厥嘔胸脅煩滿者,雖有輕重之殊,而治法不異,並宜白頭翁湯;膿血止,宜芍藥甘草湯。(張路玉)

白話文:

少陰病,如果腹瀉,但自己停止了,而且怕冷、身體蜷縮,但手腳是溫暖的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

手腳溫暖,表示身體的真陽之氣還沒有散失,應該趕快用白通湯、四逆湯之類的藥方,溫暖經絡、驅散寒氣,這樣邪氣就會退去,真陽之氣也能恢復。所以說是可以治療的。(沈明宗)

少陰病,如果怕冷、身體蜷縮,有時自己感到煩躁,想要脫掉衣服被子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

但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胡亂喊叫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反而急促或散亂無力,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。(張路玉)

少陰病,如果咳嗽、腹瀉又說胡話,這是因為被火熱之氣損耗了。小便一定會困難,因為這是勉強身體發汗,損耗了少陰的陰液。

少陰對應於腎,腎主管體內的水液。少陰受到邪氣侵擾,無法正常管理水液,向上侵犯就會引起咳嗽,向下侵犯就會引起腹瀉。如果邪氣偏寒,就用真武湯治療;如果邪氣偏熱,就用豬苓湯治療。現在因為被火熱之氣損耗了陰液,所以邪氣就會轉化為熱,並影響到胃,因此開始說胡話。體內的津液枯竭,所以小便困難。這些都是因為強行發汗損耗了少陰陰液造成的。想要救回陰液,可以用白虎湯或豬苓湯,選擇合適的方劑使用即可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少陰病,如果咽喉疼痛,可以用半夏散或半夏湯來治療。

這種情況必定伴有怕冷、想嘔吐的症狀,所以要加入桂枝來驅散寒氣,用半夏來消除嘔吐。如果同時有火熱症狀,就不適合用辛溫的藥方了。(柯韻伯)

傷寒先出現手腳冰冷,之後才發熱,腹瀉也會自己停止。如果反而出了汗,而且咽喉疼痛,那就是喉嚨被邪氣阻滯了,也就是所謂的「痹」。如果發熱卻沒有出汗,腹瀉也會自己停止;如果腹瀉不停,就會排出膿血。排出膿血,表示喉嚨沒有被邪氣阻滯。

喉嚨被邪氣阻滯,用桔梗湯治療;排出膿血,用白頭翁湯治療。(張路玉)

傷寒一兩天到四五天,出現手腳冰冷,之後必定會發熱。之前發熱的,之後一定會手腳冰冷。手腳冰冷越嚴重,發熱也會越嚴重;手腳冰冷輕微,發熱也會輕微。手腳冰冷,應該用通下的藥方,如果反而發汗,嘴唇一定會潰爛發紅。

前面說過,各種手腳冰冷的情況,不可以隨便用通下的藥。這裡說手腳冰冷應該用通下的藥,是因為兩者的情況不一樣。先手腳冰冷再發熱和先發熱再手腳冰冷,病情的發展是不一樣的。所以前者說不可以通下,這裡說應該通下,是因為發熱嚴重,手腳冰冷也嚴重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,清除體內深處的熱邪,這就叫做通下,不是用猛烈的瀉藥。(《尚論篇》)

一個朋友說:所謂的手腳冰冷應該通下,這個「下」是指疏泄的意思。沒有特別指明用承氣湯,所以沒有開具藥方。肝臟屬陰,不喜歡乾燥,凡是酸味、鹹味、滋潤的藥物,也是疏泄陰氣。這個說法也是可以接受的。但是仔細想想,張仲景在《厥陰篇》中,每一條都有藥方,他之所以沒有開具藥方,是有用意的,是希望人們能互相學習領悟。難道在說通下的這一條,要人們自己去領悟嗎?應該不是這樣的。在提到腹瀉、說胡話的那一條中,有小承氣湯這個方子,在陽明病中是作為調和的方子,去掉芒硝,只是疏泄邪熱,而不是瀉胃腸的實熱,這樣體內有邪熱的情況,為何不能互相使用呢?(程郊倩)

這裡指的是熱邪損傷了體內的氣,是胃裡有熱,而不是胃裡有積滯,不適合用三承氣湯。手腳冰冷輕微的,應該用四逆散,用芍藥、枳實來清除裡面的邪氣,用柴胡、甘草來調和表面的邪氣。手腳冰冷嚴重的,應該用白虎湯,用人參、甘草、粳米來扶助陽氣,用石膏、知母來清除熱邪。(柯韻伯)

傷寒發熱不嚴重,手腳冰冷輕微,指尖發涼,默默不想吃東西,煩躁不安,持續幾天,小便順暢、顏色清白,這表示熱邪已經退去了。如果想吃東西,病情就好轉了。如果手腳冰冷又想嘔吐,胸脅脹悶,之後一定會便血。如果腹瀉、寸脈反而浮數,尺脈反而細澀,就一定會排出膿血。

這是少陽病在半表半裡之間的表現,輕微的用小柴胡湯調和,嚴重的用大柴胡湯攻下。(柯韻伯)

如果熱邪沒有退去,又出現便血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。(郭雍)

這一條和上一條說的,手腳冰冷、嘔吐、胸脅脹悶,雖然有輕重之分,但治療方法是相同的,都應該用白頭翁湯;膿血停止後,再用芍藥甘草湯。(張路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