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9)

1. 傷寒方論

柴胡桂枝湯

柴胡桂枝湯,治太陽、少陽並病,表證雖不去而已輕,里證雖已見而未甚。故取桂枝之半,以解太陽未盡之邪;取柴胡之半,以解少陽之徵結。為雙解兩陽之輕劑。(柯韻伯)

柴胡加芒硝湯

大柴胡湯,加大黃、枳實,乃合用小承氣也;此加芒硝,乃合用調胃承氣也。皆少陽、陽明同治之方。(《傷寒類方》)

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

太陽汗後脹滿,是陽實於裡,將轉屬陽明也;太陰汗後腹滿,是寒實於裡,而陽虛於內也。邪氣盛則實,故用厚、樸、薑、夏散邪而除脹滿;正氣奪則虛,故用人參、甘草補中而益元氣。此亦理中之劑歟?(柯韻伯)

理中湯、四逆湯

按:理中、四逆二方,在白朮、附子之別。白朮為中宮培土益氣之品,附子為坎宮扶陽生氣之劑。故理中只理中州脾胃之虛寒;四逆能佐理三焦陰陽之厥逆也。後人加附子於理中,名曰附子理中湯,不知理中不須附子,而附子之功,不專在理中矣。蓋脾為後天,腎為先天。少陰之火,所以生太陰之土。

脾為五臟之母,少陰更太陰之母。此四逆重於理中也。(柯韻伯)

四逆、理中,皆溫熱之劑。而四逆一類,總不離乾薑,以通陽也,治宜下焦;理中一類,總不離白朮,以守中也,治宜中焦。余藥皆相同,而功用迥別。(徐靈胎)

諸四逆湯

四逆為太陰主方,而諸經可以並用。在太陰,固本以逐邪也;在少陰,溫土以制水也;在厥陰,和土以生木也;在太陽,益火以扶陽也。惟陽明胃實,少陽相火,非所宜耳。○手足厥逆,有寒、熱、表、里之各異。四逆散,解少陰之裡熱;當歸四逆湯,解厥陰之表寒;通脈四逆湯,挽少陰真陽之將亡;茯苓四逆湯,留太陰真陰之欲脫。四方有各經輕、重、淺、深之別也。

(柯韻伯)

四逆湯,全從回陽起見;四逆散,全從和解表裡起見;當歸四逆,全從養血通脈起見。不欲入辛熱之味,恐劫其陰也。蓋少陰臟中,重在真陽,陽不回,則邪不去;厥陰臟中,職司藏血,血不養,則脈不起。即遇久寒之人,亦不用幹薑、附子。止用吳萸之走肝者,自上而下;生薑之辛散者,自內達外足矣。(周禹載)

茯苓四逆湯、乾薑附子湯

茯苓四逆、乾薑附子二方,皆從四逆加減,而有救陽、救陰之異。茯苓補先天無形之氣,安虛陽外脫之煩,故以為君;人參配茯苓,補下焦之元氣;乾薑配生附,回下焦之元陽;調以甘草之甘,比四逆為緩,固里宜緩也。薑、附者,陽中之陽也。用生附而去甘草,則勢力更猛,比四逆為峻,回陽當急也。

一去甘草,一加茯苓,而緩急自別。加減之妙,見用方之神乎!(柯韻伯)

麻附細辛湯、麻附甘草湯

白話文:

柴胡桂枝湯

柴胡桂枝湯,是治療太陽和少陽兩種病同時發生的情況。這個時候,表證雖然還在,但已經比較輕微;裡證雖然出現了,但還不嚴重。所以選用桂枝湯的一半劑量,來解除太陽經還沒有完全消退的邪氣;選用柴胡湯的一半劑量,來解除少陽經出現的鬱結徵象。這個方劑是同時解決太陽和少陽病症的溫和藥方。

柴胡加芒硝湯

大柴胡湯加入大黃和枳實,就相當於使用了小承氣湯;而這裡加入芒硝,則相當於使用了調胃承氣湯。這些都是治療少陽和陽明病同時發生的藥方。

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

太陽病發汗後出現腹部脹滿,是因為陽氣過盛在體內,將要轉變為陽明病;太陰病發汗後出現腹部脹滿,是因為寒氣積聚在體內,而陽氣在內裡虛弱。邪氣強盛則表現為實證,所以使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來疏散邪氣,消除脹滿;正氣虧虛則表現為虛證,所以使用人參、甘草來補養中焦,增益元氣。這個方劑也可以說是像理中湯一樣的藥方吧?

理中湯、四逆湯

理中湯和四逆湯的區別在於使用了白朮和附子。白朮是培補中焦脾胃、益氣的藥材,附子是扶助腎陽、生發陽氣的藥材。所以理中湯只適用於調理中焦脾胃的虛寒;四逆湯可以輔助調理三焦陰陽的厥逆。後人把附子加入理中湯,稱之為附子理中湯,卻不知道理中湯不需要加入附子,而附子的功效也不只是在理中湯中。因為脾是後天之本,腎是先天之本,少陰的陽氣能夠生發太陰的土氣。脾是五臟之母,而少陰更是太陰之母,所以四逆湯比理中湯更重要。

四逆湯和理中湯都是溫熱的藥劑。四逆湯這一類方劑,總離不開乾薑,因為它可以通達陽氣,主要治療下焦的問題;理中湯這一類方劑,總離不開白朮,因為它可以守護中焦,主要治療中焦的問題。其他藥物雖然相同,但功效卻截然不同。

諸四逆湯

四逆湯是治療太陰病的主方,但也可以用於其他各經的病症。用在太陰病,是為了鞏固根本,驅逐邪氣;用在少陰病,是為了溫養脾土,抑制水邪;用在厥陰病,是為了調和脾土,生發肝木;用在太陽病,是為了增益陽火,扶助陽氣。只有陽明病胃實,以及少陽病相火旺盛的情況,不適合使用。手腳冰冷,有寒證、熱證、表證、裡證的各種不同情況。四逆散是解除少陰裡的熱邪;當歸四逆湯是解除厥陰表面的寒邪;通脈四逆湯是挽救少陰真陽將要衰竭的情況;茯苓四逆湯是挽留太陰真陰將要脫失的情況。這四個方劑分別治療不同經絡,病情有輕重、深淺的區別。

四逆湯的重點在於恢復陽氣;四逆散的重點在於調和表裡;當歸四逆湯的重點在於養血通脈。不使用辛熱的藥味,是因為擔心耗損陰氣。少陰臟腑中,最重要的是真陽,陽氣不能恢復,邪氣就無法去除;厥陰臟腑中,負責貯藏血液,血液不能滋養,脈搏就不能振起。即使是長期受寒的人,也不使用乾薑、附子,只使用吳茱萸這種能走肝經的藥,讓藥性自上而下運行;使用生薑這種辛散的藥,讓藥性自內而外發散就可以了。

茯苓四逆湯、乾薑附子湯

茯苓四逆湯和乾薑附子湯都是從四逆湯加減而來,但一個用於救助陽氣,一個用於救助陰液。茯苓能補先天無形的氣,安定虛陽外脫引起的煩躁,所以作為主藥;人參配茯苓,補下焦的元氣;乾薑配生附子,恢復下焦的元陽;用甘草調和藥性,比四逆湯溫和,因為固護裡氣應該用緩和的藥。乾薑和附子都是陽性藥物中的陽性藥物,使用生附子而去掉甘草,藥力更加強勁,比四逆湯峻猛,因為恢復陽氣要及時。

一個去掉甘草,一個加入茯苓,藥效的緩急就有所不同,體現了用藥加減的神奇之處。

麻附細辛湯、麻附甘草湯 (這部分原文未提供具體說明,無法翻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