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8)

1. 傷寒方論

三承氣湯

諸病皆因於氣,穢物之不去,由於氣之不順也。故攻積之劑,必用氣分之藥。因以承氣名湯,方分大、小,有二義焉:厚朴倍大黃,是氣藥為君,名大承氣;大黃倍厚朴,是氣藥為臣,名小承氣。味多性猛,制大其服,欲令大泄下也,因名曰大;味寡性緩,制小其服,欲微和胃氣也,因名曰小。

且煎法更有妙義:大承氣用水一斗,煮樸、枳,取五升去滓,內大黃再煮,取二升,納芒硝。何哉?蓋生者氣銳而先行,熟者氣純而和緩。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矢,大黃繼通地道,而後樸、枳除其痞滿。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,不分次第。同一大黃,而煎法不同。此可見仲景微和之意也。

(柯韻伯)

傷寒邪熱傳裡,須看淺深用藥。三焦俱傷,則痞、滿、燥、實、堅全見,宜大承氣湯。邪在中焦,則有燥、實、堅三證,宜調胃承氣湯,加甘草和中,去枳、樸者,恐傷上焦氤氳之氣也。邪在上焦,則痞而實,宜小承氣湯,去芒硝者,恐傷下焦真陰也。若表證未除,里證又急,不得不下者,則用大柴胡湯,通表裡而緩治之。

大承氣最緊,小承氣次之,調胃又次之,大柴胡又次之。(陶節庵)

大、小、調胃三承氣湯,必須表證悉罷,而發熱、惡熱、譫語、不大便者,方可用之。若脈浮緊,下之必成結胸;若脈浮緩,下之必成痞氣。以上三法,若有所差,則有遺害。假令調胃承氣證,用大承氣下之,則愈後元氣不復,以其氣藥犯之也;大承氣證,用調胃承氣下之,則愈後神呆不清,以其氣藥無力也;小承氣證,若用芒硝下之,則下利不止,變成虛矣。三承氣之用,豈可瘥乎?(《此事難知》)

三承氣湯,為寒下之柔劑;白散、備急丸,為熱下之剛劑;附子瀉心湯、大黃附子湯,為寒熱互結,剛柔並濟之和劑。(張路玉)

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

甘草乾薑湯,得理中之半,取其守中,不須其補中;芍藥甘草湯,得桂枝之半,用其和里,不許其攻表。(柯韻伯)

小柴胡湯、烏梅丸

小柴胡為少陽主方;烏梅丸為厥陰主方。二方雖不同,而寒溫互用、攻補兼施之法相合者,以臟腑相連,經絡相貫,風木合氣,同司相火故也。其中皆用人參,補中益氣以固本逐邪,而他味俱不相襲者,因陰陽異位,陽宜升發,故主以柴胡;陰宜收降,故主以烏梅。陽主熱,故重用寒涼;陰主寒,故重用辛熱。

陽以動為用,故湯以蕩之,其證變幻不常,故柴胡有加減法;陰以靜為體,故丸以緩之,其證有定局,故烏梅無加減法也。(柯韻伯)

大、小柴胡湯

大、小柴胡,俱是兩解表裡之劑。大柴胡主降氣,小柴胡主調氣。調氣無定法,故小柴胡除柴胡、甘草外,皆可進退;降氣有定局,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傷寒方論

三承氣湯

各種疾病都起因於氣,體內穢物排不出去,是因為氣不順暢。所以攻積的藥方,一定要用能調整氣的藥。因此,以「承氣」命名這些湯方,又分為大、小兩種,有兩種不同的含義:厚朴的用量是大黃的兩倍,以理氣藥為君藥,叫做大承氣湯;大黃的用量是厚朴的兩倍,以理氣藥為臣藥,叫做小承氣湯。大承氣湯藥味多、藥性猛烈,服用劑量大,目的是要讓人大瀉,所以叫做「大」;小承氣湯藥味少、藥性緩和,服用劑量小,目的是稍微調和胃氣,所以叫做「小」。

而且煎藥的方法還有更深層的含義:煎大承氣湯,用水一斗,先煮厚朴、枳實,煮到剩五升時,去掉藥渣,再放入大黃繼續煮,煮到剩二升時,再加入芒硝。為什麼要這樣?因為生的藥材藥氣銳利而先走,煮熟的藥材藥氣純和而緩慢。張仲景想讓芒硝先軟化乾燥的糞便,大黃接著疏通腸道,然後厚朴、枳實再消除胸腹的痞悶脹滿。小承氣湯則將三種藥一起煎煮,不分先後順序。同樣是大黃,煎煮的方法不同,由此可見張仲景的細微調和之意。

(柯韻伯的觀點)

傷寒的邪熱傳入體內,要看邪熱的深淺來用藥。如果三焦都受到損傷,就會出現痞塞、脹滿、乾燥、堅硬、實積等所有症狀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如果邪熱在中焦,出現乾燥、堅硬、實積這三種症狀,適合用調胃承氣湯,加入甘草來調和中焦,去除枳實、厚朴,是為了避免傷害上焦的氤氳之氣。如果邪熱在上焦,出現痞塞和實積的症狀,適合用小承氣湯,去除芒硝,是為了避免傷害下焦的真陰。如果表證還沒解除,而裡證又很急,不得不使用瀉下藥時,就用大柴胡湯,表裡同時疏通,並且緩解症狀。

大承氣湯的藥性最為峻猛,小承氣湯次之,調胃承氣湯又次之,大柴胡湯的藥性最為緩和。(陶節庵的觀點)

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這三種湯方,必須在表證完全解除,並且出現發熱、惡熱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不通等症狀時,才能使用。如果脈象是浮而緊,用瀉下藥會形成結胸;如果脈象是浮而緩,用瀉下藥會形成痞塞。以上這三種情況,如果用藥稍有差錯,就會造成後遺症。假如是調胃承氣湯的症狀,卻用大承氣湯來瀉下,那麼病好後元氣難以恢復,因為大承氣湯的理氣藥過於強烈;假如是大承氣湯的症狀,卻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那麼病好後精神呆滯不清醒,因為調胃承氣湯的理氣藥藥力不足;假如是小承氣湯的症狀,卻用芒硝來瀉下,就會導致腹瀉不止,變成虛弱的體質。這三種承氣湯的用法,怎麼可以隨意呢?(《此事難知》的觀點)

三承氣湯,是屬於寒性瀉下的柔和劑;白散、備急丸,是屬於熱性瀉下的剛猛劑;附子瀉心湯、大黃附子湯,是屬於寒熱互結,剛柔並濟的調和劑。(張路玉的觀點)

甘草乾薑湯、芍藥甘草湯

甘草乾薑湯,取得了理中湯一半的藥理作用,重視其固守中焦的功效,而不是補益中焦的作用;芍藥甘草湯,取得了桂枝湯一半的藥理作用,用來調和裡部的虛損,而不是解散表邪的作用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小柴胡湯、烏梅丸

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主方;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主方。這兩張方子雖然不同,但是它們寒溫並用、攻補兼施的用藥原則是相同的,因為臟腑之間互相連接,經絡互相貫通,風木之氣相互協調,共同主導相火的功能。這兩方中都使用了人參,補中益氣以固本驅邪,而其他藥味都不相同,是因為陰陽的位置不同,陽氣宜升發,所以以柴胡為主藥;陰氣宜收降,所以以烏梅為主藥。陽氣主熱,所以多用寒涼藥;陰氣主寒,所以多用辛熱藥。

陽氣以動為用,所以用湯劑來盪滌邪氣,陽證的變化無常,所以柴胡有加減藥的用法;陰氣以靜為體,所以用丸劑來緩解病情,陰證的情況比較固定,所以烏梅丸沒有加減藥的用法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大、小柴胡湯

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,都是可以表裡兼顧的藥方。大柴胡湯主要用來降氣,小柴胡湯主要用來調氣。調氣沒有固定的方法,所以小柴胡湯除了柴胡、甘草之外,其他藥都可以根據情況增減;降氣有固定的方法,所以大柴胡湯沒有加減藥的用法。(柯韻伯的觀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