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0)

1. 傷寒方論

少陰制麻附細辛湯,猶太陽之麻黃湯,是急汗之峻劑;制麻附甘草湯,猶太陽之桂枝湯,是緩汗之和劑。蓋太陽為陽中之陽而主表,其汗易發,其邪易散,故初用麻黃、甘草,而助以桂枝;次用桂枝、生薑,而反佐以芍藥。少陰為陰中之陰而主裡,其汗最不易發,其邪最不易散,故初用麻黃、附子,而助以細辛;次用麻黃、附子,而緩以甘草。然必細審其脈沉而無里證者,可發汗,即知脈沉而證為在裡者,不可發汗矣。

此等機關,必須看破。(柯韻伯)

附子湯

附子湯與麻黃附子湯,皆治少陰表證,而大不同。彼因病從外來,表有熱而里無熱,故當溫散;此因病自內出,表裡俱寒而大虛,故當溫補。然彼發熱而用附子,此不熱而用芍藥,是又陰陽互根之理歟?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:此倍朮、附,去姜而用參,全是溫補以壯元陽;彼用姜而不用參,尚是溫散以逐水氣。補散之分歧,只在一味之旋轉歟?○腎主五液,入心為汗。

少陰受病,液不上升,所以陰不得有汗。仲景治少陰之表,於麻黃細辛湯中加附子,是升腎液也。若少陰無主,水火不和,真陰為邪所逼,則水隨火越,故反汗出。仲景治少陰之裡,附子湯中任人參,是補腎液也。(柯韻伯)

真武湯

要知真武加減,與小柴胡不同。小柴胡為少陽半表之劑,只不去柴胡一味,便可名柴胡湯;真武以五物成方,為少陰治本之劑,去一味便不成真武。故去姜加參,即名附子湯。於此見制方有陰陽動靜之別也。(柯韻伯)

按:誤服大青龍湯,厥逆、筋惕肉瞤者,既有亡陽之逆矣。亡陽即當用四逆湯以回陽,乃置而不用,更推重真武一湯以救之者,其義何居?蓋真武乃北方司水之神,龍惟藉水可能變化。而水者,真武之所司也。設真武不與之以水,青龍之不能奮然昇天可知矣。故方中用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附子,行水收陰,醒脾崇土之功,多於回陽。

名之曰真武湯,乃收拾分馳離絕之陰陽,互鎮於少陰北方之位。其所收拾者,全要收拾其水,使龍潛而不能見也。設有一毫水氣上逆,龍即得遂其升騰變化,縱獨用附子、乾薑以回陽,其如魄汗不止何哉!厥後,晉旌陽祖師,以仙術斬蛟,捕至蛟龍遁跡之所,戒其家勿蓄勺水,乃至從硯水中逸去。可見水怪原有尺水丈波之能。

向非真武坐鎮北方,天壤間久為龍蛇之窟矣。即此推之,人身陽根於陰,其亡陽之證,乃少陰腎中之真陽飛越耳。真陽飛越,亟須鎮攝歸根,陽既歸根,陰必翕然從之。陰從則水不逆矣,陰從則陽不孤矣,豈更能飛越乎?(《尚論篇》)

黃連阿膠湯

此少陰之瀉心湯也。凡瀉心必藉芩、連,而道引有陰陽之別。病在三陽,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,虛則加參、甘補之;實則加大黃下之。病在少陰,而心中煩不得臥者,既不得用參、甘以助陽,亦不得用大黃以傷胃矣。用連、芩以直折心火;佐芍藥以收斂神明,所以扶陰而抑陽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證的制麻附細辛湯,就像太陽證的麻黃湯一樣,是快速發汗的強效藥。而制麻附甘草湯,則像太陽證的桂枝湯一樣,是緩慢發汗的溫和藥。因為太陽經是陽中之陽,主掌體表,發汗容易,邪氣也容易散去,所以一開始用麻黃、甘草,並加入桂枝輔助;接著用桂枝、生薑,並用芍藥來制衡。少陰經是陰中之陰,主掌體內,發汗最困難,邪氣最難散去,所以一開始用麻黃、附子,並加入細辛輔助;接著用麻黃、附子,並用甘草來緩和藥性。但必須仔細審視病人的脈象,如果脈沉而沒有其他裡證,才可以發汗,一旦發現脈沉而病情在體內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了。

這些機關要點,必須要看透。

附子湯

附子湯和麻黃附子湯,都是治療少陰表證的藥方,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。麻黃附子湯的病因是外來,體表有熱而體內沒有熱,所以要用溫散的方式治療;附子湯的病因是體內發出,表裡都寒冷而且身體非常虛弱,所以要用溫補的方式治療。麻黃附子湯發熱而用附子,附子湯不發熱卻用芍藥,這就是陰陽互根的道理嗎?附子湯和真武湯看起來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:附子湯加倍白朮和附子的劑量,去掉生薑而改用人參,完全是溫補來強壯元陽;而真武湯用生薑而不用人參,仍然是用溫散的方式來驅逐水氣。補和散的分歧,只在一味藥的變換之間嗎?腎主管體內各種液體,液體進入心臟就變成汗液。

少陰經受病,液體不能上升,所以陰不能產生汗液。張仲景治療少陰表證,在麻黃細辛湯中加入附子,是為了提升腎液。如果少陰經失去主導,水火不協調,真陰被邪氣逼迫,水就會隨著火向上跑,反而會出汗。張仲景治療少陰裡證,在附子湯中任用人參,是為了補充腎液。

真武湯

要明白真武湯的加減變化,和小柴胡湯不同。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半表證的藥方,只要不去掉柴胡這一味藥,就可以稱作柴胡湯;真武湯由五味藥組成,是治療少陰根本的藥方,去掉任何一味藥就不能稱作真武湯。所以,去掉生薑而加入人參,就變成附子湯了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擬定藥方有陰陽動靜的差別。

說明:誤服大青龍湯,導致出現厥逆、筋惕肉瞤等症狀,這是已經出現亡陽的危急情況了。亡陽應該用四逆湯來挽回陽氣,卻沒有使用,反而更重視用真武湯來救治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靈,龍必須藉助水才能變化。而水,正是真武所掌管的。如果真武不給予水,青龍就不能奮起升天。所以真武湯中用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附子,有運行水液、收斂陰氣、健脾固土的功效,比挽回陽氣的功效還要多。

真武湯之所以名為真武,是為了收拾那些分散離絕的陰陽,使其互相鎮守在少陰北方的方位。它所要收拾的,最主要的是水,使龍潛藏而不能顯現。如果有一絲水氣向上逆行,龍就會藉此升騰變化,即使單獨使用附子、乾薑來挽回陽氣,也無法阻止汗液不停流出的情況!後來,晉朝的旌陽祖師用仙術斬殺蛟龍,追捕到蛟龍藏身的地方,告誡其家人不要儲存一勺水,結果蛟龍還是從硯臺的水中逃走了。可見水怪有著能在極少的水中興起巨大波浪的能力。

如果沒有真武坐鎮北方,天地之間早就成為龍蛇的巢穴了。由此推論,人體陽氣根源於陰,亡陽的症狀,就是少陰腎中的真陽向上飛散。真陽飛散,必須要趕快鎮攝使之歸根,陽氣歸根,陰氣自然就會跟隨。陰氣跟隨,水就不會逆行了,陰氣跟隨,陽氣就不會孤立了,又怎麼可能再飛散呢?

黃連阿膠湯

這是少陰經的瀉心湯。凡是瀉心,必須要藉助黃芩、黃連,但引導藥物有陰陽的區別。病在三陽經,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,虛弱就加人參、甘草來補益;實證就加大黃來瀉下。病在少陰經,心中煩躁而無法入睡,既不能用人參、甘草來助長陽氣,也不能用大黃來傷害胃氣。所以用黃連、黃芩來直接抑制心火;用芍藥來收斂神明,這是為了扶持陰氣而抑制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