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7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7)
1. 產後
類傷寒
產後類傷寒三陽證:惡寒、發熱、頭痛,毋認為太陽證;頭痛、寒熱、脅痛,毋認為少陽證;潮熱、自汗、大便不通,毋認為陽明證。蓋由氣血兩虛,陰陽不和,而類外感。若重發汗,則虛虛之禍至矣。產後類傷寒三陰證:腹滿嗌乾,勿認為太陰證;口燥舌乾而渴,勿認為少陰證;汗出、譫語、便秘,勿認為胃中有燥屎宜下證。凡此數者,多由勞倦傷脾,運化艱難,氣血枯竭,腸腑燥結,乃虛證類實,所當補者也。
(《會心錄》)
新產,有傷力發熱;有去血過多發熱;有惡露不淨髮熱;有三日蒸乳發熱;有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發熱。狀類傷寒,切要仔細詳辨,不可輕易發汗。大抵產後氣血空虛,妄汗則變筋惕肉瞤,鬱冒昏迷,搐搦便秘,其害非輕。(吳蒙齋)
發熱
產後有外感發熱者。蓋臨盆之際,露體用力,寒邪乘虛,感之最易。證見頭疼身痛,憎寒發熱,或腰背拘急,脈見緊數。然不過隨感隨病,略加解散即痊。勿謂產後不宜表散,但當酌其虛實,而用得其宜耳。(《景岳全書》)
產後血虛,陽無所依,浮散於外,故多發熱之證。宜四物湯,加炮姜之苦溫從治,收其浮散之陽,使歸於陰。若血氣俱虛,惡寒發熱,煩躁作渴,宜十全大補湯。若血虛至夜發熱,小腹腰脅作痛,宜四物湯加黃耆、肉桂。若面赤作渴,宜當歸補血湯。然產後脾胃多虛,每有傷食發熱者,慎勿作血虛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產後陰血暴亡,必大發熱,若以涼藥治之,必斃。急用獨參湯、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有形,陽生陰長之妙。○產後發熱,治用參、耆、芎、歸,而以黑姜為佐者,引血藥入氣分,而生新血耳。○胎前原有陰火,產後去血過多,見出發熱、煩躁、汗出等證,若依前法,大補氣血,其證必甚。當用逍遙以清肝火養肝血。
此因血去多,肝虛血燥,勿泥氣血俱虛之論也。(趙養葵)
產後發熱,用藥專以溫補為主,亦非確論。大約產後之熱,宜從陽引陰,反佐從治者居多。以陰血驟虧,狐陽外越,非用溫補,則虛火不藏,所謂甘溫能除大熱者也。倘其人陽有餘陰不足之體,泥於甘溫退熱之法,薑、桂、參、附多進,陰益虧,火益熾,熱愈不退,又宜從陰引陽,壯水正治。古人謂:芍藥酸寒,產後忌用。
景岳謂:陰氣散失,正當用之。此真知陰可維陽,水可制火者也。總之,人生陰陽互根,不可偏勝,一味溫熱,知有陽而不知有陰矣。○產後發熱,氣血兩虛者居多,藥宜甘溫;亦有陰虛生熱者,藥宜壯水。先君子治產後壯熱發狂,用附子一枚、人參一兩、童便一杯,一劑霍然。
此甘溫能除大熱也。余治侄女產後陰虛發熱,口渴面赤,用六味湯加童便,一劑成功。此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也。(《會心錄》)
白話文:
產後類傷寒
產後出現類似傷寒的三陽證狀:怕冷、發燒、頭痛,不要認為是太陽證;頭痛、忽冷忽熱、胸脅痛,不要認為是少陽證;發燒如潮水般、自汗、大便不通,不要認為是陽明證。這些症狀多是因為氣血兩虛、陰陽失調,才像外感。如果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只會更加虛弱。產後出現類似傷寒的三陰證狀:腹脹滿、咽喉乾燥,不要認為是太陰證;口乾舌燥想喝水,不要認為是少陰證;出汗、說胡話、便秘,不要認為是腸胃有乾燥大便需要排泄。這些情況多是因為過度勞累傷了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下降,氣血枯竭、腸道乾燥阻塞,是屬於虛證卻表現出像實證的樣子,應該要用補虛的方式治療。
(出自《會心錄》)
產婦剛生產完,有的因為用力過度而發燒;有的因為失血過多而發燒;有的因為惡露排不乾淨而發燒;有的因為產後三日乳汁分泌而發燒;有的因為太早勞動、飲食不消化而發燒。這些發燒的症狀都像傷寒,一定要仔細辨別,不可以隨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一般來說,產後氣血虛弱,如果隨便發汗,就會導致肌肉抽動、痙攣,甚至昏迷、抽搐、便秘,危害很大。(吳蒙齋的說法)
發熱
產後有因為外感風寒而發燒的。因為生產時身體裸露又用力,寒邪容易趁虛而入。症狀可見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發燒,或腰背僵硬,脈象呈現緊數。但這種情況通常是外感引起的,只要稍微用解表的藥物治療就會痊癒。不要認為產後不適合用解表藥,只要根據體質虛實來用藥,就能夠對症下藥。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
產後因為血虛,陽氣失去了依附,而浮散於體表,所以容易出現發燒的症狀。應該用四物湯,加上炮薑這種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收斂浮散的陽氣,使之回到陰的狀態。如果氣血都虛弱,出現怕冷發燒、煩躁口渴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血虛到晚上發燒,小腹、腰、胸脅疼痛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耆、肉桂。如果臉紅口渴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。但是產後脾胃通常虛弱,常常有因為飲食不消化而發燒的情況,千萬不要當作血虛來治療。(出自《張氏醫通》)
產後如果陰血大量流失,一定會發高燒,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一定會死亡。應該趕緊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,來達到「無中生有,陽生陰長」的效果。產後發燒,治療時使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等藥,並用黑薑來輔助,是為了引導補血的藥物進入氣分,促進新血的產生。懷孕前如果體內有陰火,產後因為失血過多,出現發燒、煩躁、出汗等症狀,如果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,大量補充氣血,症狀一定會加重。應該用逍遙散來清肝火、養肝血。這是因為失血過多,肝虛血燥所引起的,不要拘泥於氣血都虛弱的說法。(趙養葵的說法)
產後發燒,用藥專注於溫補,並不是絕對正確的。產後發燒,通常應該以引陽入陰、反佐的方式來治療。因為陰血突然虧損,導致虛陽浮越於外,若不用溫補的藥物,虛火便無法收藏,也就是所謂的「甘溫能除大熱」。如果病人是陽氣有餘、陰氣不足的體質,如果執著於用溫熱的藥物來退燒,大量使用薑、桂、人參、附子,反而會使陰液更加虧損,火氣更旺,燒也退不了,這時就應該用引陰入陽、滋陰的藥物來治療。古人說:「芍藥味酸性寒,產後忌用。」景岳卻認為:「陰氣散失,正應該用芍藥。」這才是真正了解陰能維繫陽、水能制火的道理。總之,人體的陰陽是互相依存的,不可偏廢一方,一味溫補,只知有陽而不知有陰是不對的。產後發燒,多數是因為氣血兩虛,用藥應該甘溫;也有陰虛生熱的情況,用藥應該滋陰。先父治療產婦發高燒、發狂,用附子一枚、人參一兩、童子小便一杯,一劑就痊癒了,這就是「甘溫能除大熱」。我治療侄女產後陰虛發熱、口渴臉紅,用六味地黃湯加上童子小便,一劑就成功了,這是用滋陰的方式來鎮壓浮越的陽氣。(出自《會心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