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8)
卷十三·女科原旨 (38)
1. 產後
寒熱
寒熱往來,雖為少陽經病,然於產後見之,則屬陰陽兩虛,營衛不和。當遵丹溪大補氣血為治,非小柴胡可同例也。(蕭慎齋)
產後有因氣血虛弱、脾胃虧損而發寒熱者,此皆不足之證。《經》云: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發熱。若兼大便不通,尤屬氣血枯槁,切禁發表降火。若寸口脈微,為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,用補中湯加薑、棗發越之。若尺部脈弦,為陰不足,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,用六味丸加肉桂收攝之。(《張氏醫通》)
頭痛
產後頭痛,屬氣虛者用補中湯;屬血虛者用四物湯;氣血俱虛者,用八珍湯;風寒所傷者,用補中湯加川芎、蔓荊子。(《薛氏醫案》)
產後頭痛,雖有風寒,而本之血虛者,其原也。惟大劑芎、歸養血,血行則風自滅。(蕭慎齋)
腹痛
產後腹中㽲痛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○產後腹痛,煩滿不得臥,枳實芍藥散主之;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,宜下瘀血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產後腹痛,有虛實之分:實者有惡露不淨,有乾血瘀滯,有食傷裹血;虛者有氣弱寒阻,有血虛空痛。自當審因施治,虛者固宜補氣補血,實者亦未可以峻攻,重虛其虛也。(蕭慎齋)
產後腹痛,最當辨察虛實: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大都痛而且脹,或上衝胸脅,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,皆實痛也。宜行之散之。若無脹滿,或喜揉按,或喜熱燙,或得食稍緩者,皆屬虛痛。不可妄用推逐。○產後多有腹痛,摸之亦有塊,按之亦拒手,古謂兒枕,指為胞中之宿血。
此大不然。夫胎胞俱去,其血豈能獨留?蓋子宮蓄子既久,忽爾相離,血海陡虛,所以作痛;胞門受傷,必致壅腫,所以亦若有塊,而實非真塊。腫既未消,所以亦頗拒按。但宜安養其臟,不久即愈,惟殿胞煎最妙。(張景岳)
腰痛
胞胎繫於腎,腰者腎之外候。產後勞傷腎氣,損動胞絡,屬虛者居多。雖有風冷滯血,亦必兼補真氣為要。(蕭慎齋)
脅痛
產後脅痛,若肝經血瘀,用元胡索散;肝經氣虛,用四君湯加柴胡;肝經血虛,用四物湯加柴胡;腎水不能生肝木,用六味丸;肺金剋制肝木,用瀉白散。(薛立齋)
瘧疾
瘧病在夏秋之交,本風、寒、暑、濕四氣之感。而產後之瘧,雖有外邪,當從虛治。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陰陽兩虛則寒熱交作。治宜大補氣血為主,一切治瘧諸方,概不可施。立齋以補胃氣立論,誠得治瘧之本。若以草果飲為佐,則失矣。(蕭慎齋)
痢疾
產後下利虛極,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產後痢疾有三:一因胎前患痢,產後不止,昔人謂七日必死之候。若產婦壯實,元氣未敗,脈有胃氣,能飲食者,宜伏龍肝湯隨證治之。二因產時臍腹受冷,飲食不化,下痢腹痛,或惡露不行者,宜理中湯。白多加吳萸、木香,赤多加當歸、肉桂。三因產後誤吞生冷,或臨產飲食過飽,瀉痢齊作,亦宜理中湯;間有熱痢後重者,宜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清理之;如惡露未淨,痢久不止,腹痛後重者,宜補中湯升舉之。大抵產後下痢,惟顧元神,調和氣血,則積滯自下,惡露自行。
白話文:
產後
寒熱
產後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,雖然一般認為是少陽經的問題,但在產後出現,多半是陰陽兩虛,身體的營衛之氣不調和。這時應該按照朱丹溪大補氣血的方法治療,不能像治療少陽經病一樣使用小柴胡湯。(蕭慎齋的觀點)
產後因為氣血虛弱、脾胃虧損而出現忽冷忽熱,都是身體虛弱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。如果同時有便秘,就更是氣血枯竭的徵兆,絕對不能用發汗或清熱瀉火的藥物。如果寸口的脈搏微弱,代表陽氣不足,陰氣上行侵入陽氣,所以會怕冷,這時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生薑、大棗來幫助陽氣升發。如果尺部的脈搏弦緊,代表陰氣不足,陽氣下陷到陰氣,所以會發熱,這時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來收斂陽氣。(《張氏醫通》的觀點)
頭痛
產後頭痛,如果是氣虛引起的,就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是血虛引起的,就用四物湯;如果是氣血都虛弱,就用八珍湯;如果是受風寒侵襲引起的,就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川芎、蔓荊子。(《薛氏醫案》的觀點)
產後頭痛,即使有風寒的因素,根本原因還是血虛。所以應該用大量的川芎、當歸來補血,血行暢通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。(蕭慎齋的觀點)
腹痛
產後腹部絞痛,可以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。產後腹痛,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可以用枳實芍藥散治療。如果還沒有好轉,可能是腹部有乾血瘀滯在肚臍下方,應該用下瘀血湯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的觀點)
產後腹痛,有虛實之分:實證的原因包括惡露沒有排乾淨、乾血瘀積、食物損傷夾雜血液;虛證的原因包括氣虛寒阻、血虛空痛。應該仔細辨別病因,再給予治療。虛證固然應該補氣補血,實證也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攻伐,以免使虛證更虛。(蕭慎齋的觀點)
產後腹痛,最重要的是辨別虛實:有瘀血停留引起的疼痛,是實痛;沒有瘀血引起的疼痛,是虛痛。一般來說,疼痛伴隨脹痛,或者向上衝到胸脅,或者拒絕按壓、手不能靠近,都是實痛。應該用藥疏通、消散。如果沒有脹滿的感覺,或者喜歡揉按,或者喜歡熱敷,或者吃東西後疼痛稍微緩解,都是屬於虛痛。不要隨便用藥來推逐體內的物質。產後很多人都有腹痛,摸起來好像有硬塊,按壓會感覺到抗拒。古人稱之為「兒枕」,認為是胞宮內的瘀血。
其實這是不對的。胎兒和胎盤都已經排出,瘀血怎麼可能單獨留在子宮內呢?子宮懷孕很久,突然排空,血海突然變得空虛,所以才會疼痛;胞門受到損傷,一定會壅腫,所以摸起來也好像有硬塊,但實際上不是真正的硬塊。腫脹還沒有消退,所以按壓才會感覺到抗拒。這時候應該好好調養身體,很快就會好轉,可以用殿胞煎來治療,效果最好。(張景岳的觀點)
腰痛
胎兒的繫帶與腎臟相連,腰是腎臟的外在表現。產後勞累傷及腎氣,損傷到胞絡,多數是屬於虛證。即使有風寒或瘀血,也必須同時補養真氣。(蕭慎齋的觀點)
脅痛
產後脅肋疼痛,如果是肝經血瘀,就用元胡索散;如果是肝經氣虛,就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;如果是肝經血虛,就用四物湯加上柴胡;如果是腎水不足,不能滋養肝木,就用六味地黃丸;如果是肺金克制肝木,就用瀉白散。(薛立齋的觀點)
瘧疾
瘧疾通常在夏秋季節發生,是感受風、寒、暑、濕四種邪氣引起的。而產後瘧疾,即使有外邪,也應該從虛證來治療。陽虛會怕冷,陰虛會發熱,陰陽兩虛就會忽冷忽熱。治療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,其他治療瘧疾的方法都不能用。薛立齋認為應該補養胃氣,這才是治療瘧疾的根本。如果用草果飲來輔助治療,就弄錯方向了。(蕭慎齋的觀點)
痢疾
產後痢疾嚴重虛脫,可以用白頭翁湯加上甘草、阿膠來治療。(《金匱要略》的觀點)
產後痢疾有三種情況:第一種是懷孕前就患有痢疾,產後沒有痊癒,古人說這是七日必死的危險徵兆。如果產婦身體強壯,元氣沒有耗損,脈象有胃氣,能正常飲食,可以用伏龍肝湯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。第二種是因為生產時臍腹受寒,導致飲食不能消化,出現痢疾、腹痛,或者惡露不出的情況,應該用理中湯。如果白痢較多,可以加上吳茱萸、木香;如果赤痢較多,可以加上當歸、肉桂。第三種是因為產後誤食生冷食物,或者臨產時吃得過飽,導致瀉痢同時發生,也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;如果出現熱痢後重(想解大便卻解不出來)的情況,應該用白頭翁湯加上甘草、阿膠來清理腸胃;如果惡露沒有排乾淨,痢疾持續不止,而且腹痛後重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陽氣。總之,產後下痢,最重要的是顧護元氣,調和氣血,這樣體內的積滯就會自然排出,惡露也會自然排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