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8)

1.

胃瘧既云飲食飢飽傷胃而成,明是內傷,然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者也。(張景岳)

勞瘧

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,治瘧病發渴者,亦治勞瘧。(《金匱》)

勞瘧其本火甚,營衛衰,津液竭,故並可施此方以治之。(喻嘉言)

勞役過度,營衛空虛。其證發熱惡寒,或發於晝,或發於夜,遇勞便發,氣虛多汗,飲食少進,誤作瘧治,久必成瘵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似瘧

凡三春寒熱如瘧,非正瘧也,其病在表,治宜疏解;不可作正瘧用柴胡湯。(王協中)

秋時晚發,感證似瘧,當以感證之法治之。(《己任編》)

似瘧非瘧一證,亦惡寒發熱,或連日作,或間日作,而其與瘧分別處,惟在乎脈之不弦耳。(方星岩)

似瘧非瘧之病,雖有寒熱,而時作時止,本非瘧類。凡病後,或產後,或虛損,俱有此證。《經》曰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。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,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。故凡無外邪而病為寒熱者,必屬虛證。但虛有陰陽之異,陽虛者必多寒,陰虛者必多熱。陽虛者宜補其陽,人所易知,惟陰虛之證,則不易辨。

蓋陰中之水虛者,陰虛也;陰中之火虛者,亦陰虛也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有惡寒發熱,與瘧無異,面赤如脂,口渴不甚,吐痰如湧,身以上熱如烙,膝以下自覺冷,此真陽泛上,腎虛之極,急以八味湯冷飲,繼以人參建中湯調理。○又有一等郁證傷瘧者,其寒熱亦與正瘧無異,但其人口苦、嘔吐、面青、脅痛、耳鳴、脈澀,先用逍遙散,加茱、連、貝母,繼以六味湯,加柴胡芍藥調理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瘧母

病瘧以月一日發,當以十五日愈,設不瘥,當月盡解,如其不瘥,當何如?曰:此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,急治之,宜鱉甲煎丸。(《金匱》)

瘧母者,痰挾血食而結為癥瘕;鱉甲煎丸,此《金匱》法也。其有虛人久瘧,結成痞積,宜芎歸鱉甲飲。不應,脾虛也,用補中益氣湯加鱉甲。瘧久必有留滯,須加鱉甲消之,如無留滯,只宜補益。蓋瘧母緣醫治失宜,邪伏肝經脅下致成痞塊,不可作癖積治,每見急攻,多致不救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瘧後變證

瘧後變證,惟痢為急。求其所由,有因瘧邪解散不早,或解散不暢,致陷於裡,變而為痢者,法當表裡分治,痢愈瘧亦止,即不止,其發亦輕。有因瘧時誤下,邪陷於內,變而為痢者,必兼腹滿腫脹,嘔惡不食等證,法當逐邪培土,亦以痢止為度,二者俱宜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
其次瘧勞,或素有弱證,而又患瘧,以至舊病更深,煎熬日久,精神衰耗,肌肉消削,往來潮熱,漸成勞瘵,察其何經受病,而補益之。其次瘧厥,本由氣血虧虛,調理失宜;或因寒而厚衣重被,過傷於暖;或因熱而單衣露體,又感於寒,遂成濕厥,治當分別寒熱,不得混施湯劑。

白話文:

瘧疾

胃瘧,說是飲食不節制,吃太飽或太餓而傷了胃造成的,這很明顯是內傷。但實際上沒有不因為外感邪氣,單純因為飲食不當就得瘧疾的。(張景岳)

勞累瘧

用柴胡湯去掉半夏,加入栝蔞根的藥方,可以治療瘧疾發作時口渴的,也可用來治療勞累引起的瘧疾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勞累瘧的根本原因是體內火氣太旺盛,導致營衛之氣衰弱,津液枯竭,所以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。(喻嘉言)

因為過度勞累,導致營衛之氣虛弱。這種情況會出現發熱、怕冷,有時白天發作,有時晚上發作,只要勞累就容易發作。還會有氣虛多汗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如果誤以為是瘧疾來治療,久了就會變成癆病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類似瘧疾的病症

春天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,通常不是真正的瘧疾,病在表層,應該用疏散的方式治療,不能當作瘧疾,使用柴胡湯。(王協中)

秋天晚上發病,症狀像瘧疾,應該按照外感病的方法治療。(《己任編》)

有些病症,症狀像瘧疾但又不是瘧疾,也會有怕冷發熱,可能連續幾天發作,也可能隔天發作。和瘧疾的區別在於脈象不呈弦脈。(方星岩)

這種似瘧非瘧的病症,雖然有寒熱症狀,但發作時間不固定,並非瘧疾。通常在生病後、產後、或身體虛弱時會出現這種情況。《內經》說:陽氣虛弱則體外怕冷,陰氣虛弱則體內發熱。陰氣上升到陽氣中就會怕冷,陽氣下降到陰氣中就會發熱。所以,凡是沒有外感邪氣卻有寒熱症狀的,一定是虛證。但虛證又分為陰虛和陽虛,陽虛的人通常怕冷,陰虛的人通常發熱。陽虛的人應該補陽,這個比較容易理解。但陰虛的辨別就比較困難了。

陰液不足,就是陰虛;陰中火氣不足,也是陰虛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有些人會有怕冷發熱,和瘧疾很像,但臉色卻像塗了脂粉一樣紅,口渴但不嚴重,吐痰很多,身體上半部分發熱像被烙燙一樣,膝蓋以下又覺得冷。這是真陽浮越於上,腎虛的極致。應該立即用八味湯冷服,接著再用人參建中湯來調理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因為鬱悶導致傷了瘧疾,這種寒熱症狀也和真正的瘧疾很像,但會口苦、嘔吐、臉色發青、胸脅疼痛、耳鳴、脈澀。應該先用逍遙散,加入吳茱萸、黃連、貝母,接著再用六味湯,加入柴胡和芍藥來調理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瘧母

如果瘧疾在一個月的第一天發作,應該在十五天痊癒,如果沒有好,應該在月底痊癒。如果還是沒有好,該怎麼辦呢?答案是:這就形成了癥瘕,也就是「瘧母」,要趕緊治療,可以用鱉甲煎丸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瘧母是痰挾著血和食積結成的癥瘕。鱉甲煎丸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方子。如果身體虛弱的人,長期患瘧疾,結成痞塊,可以用芎歸鱉甲飲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效果,那是因為脾虛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鱉甲。瘧疾久了肯定會導致體內有瘀滯,需要用鱉甲來消除。如果沒有瘀滯,只需要補益就可以了。瘧母是因為醫生治療不當,導致邪氣潛伏在肝經的脅下形成的腫塊。不能當成一般的癖積來治療,如果貿然用攻伐的藥,往往會救不回來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瘧疾後的變症

瘧疾後的變症,最嚴重的是痢疾。探究原因,有的是因為瘧邪沒有及時散去,或者沒有完全散去,導致邪氣深入體內,變成了痢疾。這種情況應該表裡同治,痢疾好了瘧疾也會好,即使不好,瘧疾發作也會減輕。有的是因為患瘧疾時誤用瀉下藥,導致邪氣內陷,變成了痢疾,通常還會有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這種情況應該祛邪扶正,以痢疾停止為度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來治療。

其次是瘧疾導致勞損,或是原本就有體虛,又患上瘧疾,導致舊病加重,長期煎熬,精神衰弱,肌肉消瘦,出現往來潮熱,逐漸變成癆病。需要觀察是哪個經絡受病,然後進行補益。其次是瘧疾導致厥證,這是因為氣血虧虛,調理失當造成的;或是因為怕冷穿太多蓋太厚,過於保暖;或是因為怕熱穿太少,又感受寒氣,導致濕厥。治療時要分辨寒熱,不能胡亂用藥。(《證治匯補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