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9)
卷八·雜證匯參 (9)
1. 瘧
瘧脫
瘧脫之證,魄汗淋漓,面色青黑,脈虛浮數,按之極虛,治非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,倍參、耆,加白芍、五味、棗仁不可也。(吳天士)
厭瘧
厭瘧之法,俗多用之。有效、有不效,人每疑之,而其所以然者,自有的確之妙,人未知也。蓋瘧以邪正相爭,勢猶楚漢相持,但得一助之者,為楚則楚勝,為漢則漢勝,故不論何物,皆可用以為厭。但使由之,勿使知之,其人恃有所助,則膽壯而邪即敗矣。然惟邪輕日作者可厭,而邪深間日者則不能厭。(張景岳)
截瘧
瘧用截藥,不可太早,截早則邪氣閉塞而成壞證。又不可太遲,截遲則元氣衰憊而成怯證,當在三、四發截之為好。(《萬病回春》)
截瘧之法,方固不少,若以愚見,並及治驗,則未嘗藉於截也。蓋有邪者邪去則愈,若散邪既透,則但收拾元氣,氣復即愈,能於邪正之間,得其攻補之宜,此截之最善者也。至於截瘧諸方,雖不可執,亦不可無,第有效於此,而不效於彼者,亦以人之氣血陰陽,各有不同故耳。故凡截藥,當察人之強弱,酌而用之,庶乎得效。
然亦惟輕者易截,而重者不易截也。(張景岳)
脈候
瘧脈自弦,弦數者多熱,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下之瘥,弦遲者可溫之,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,浮大者可吐之,弦數者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(《金匱》)
選案
熊丹孚病瘧半年,諸藥莫止,羸憊殊甚。診曰:正極虛矣,安可復投瘧門藥乎?命取人參二兩,配合補中益氣湯,加熟地、五味子、山萸、山藥濃煎服之,頓覺精神壯旺,瘧鬼不知逃去無何有之鄉矣。丹孚乃曰:昨日猶服常山截瘧飲,寒熱益甚,先生之術是何神也?予笑而不答。(程華仲)
一女年二十,初冬時,每日薄暮,發寒戰一、二時,半夜後,寒戰益甚,屢藥不效。診左關脈沉弦,余皆平弱,此牝瘧也。由郁久兼受寒氣客於肝臟,肝主筋與血,寒凝則血脈不和,故戰慄而筋脈動搖。《經》云:肝病者日晡甚,是以薄暮而發也。藥用芎、歸、白芍、天麻、醋炒柴胡、香附、吳萸、肉桂、炮姜,一服即愈。(《醫驗錄》)
程結先子病瘧,每日辰時大寒,午後大熱,熱即厥,直視不能出聲,頦脫,涎湧,日流數升,至丑時始汗解,飲食不進,昏冒幾絕。予往視之,皆誅伐太過所致也,值醫者在,予謂此為何證?曰:此肝瘧也,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,其狀若死。予笑曰:據子述經言,當得通脈四逆矣,何用前藥?予誠不識此為何病,但知其虛甚耳,請先救人後治病。是夜用人參一兩,黃耆二兩,炮姜三錢,比曉熟地、桂、附並進,次日辰時瘧不復發。
此緣勞役過度,寒熱往來,醫認為瘧,發散寒涼,重虛其虛,非峻補氣血,何由得生?○方虎病三陰瘧四年,服過人參幾十斤,年久病深,形肉盡脫,飲食不進,每覺氣從左脅上衝,煩亂欲脫,重用桂、附、芍藥、地黃,養營逐翳。冬至日,正發期,遂不至。(《己任編》)
白話文:
瘧脫
瘧疾發作後,身體虛脫的症狀是全身大汗淋漓,臉色青黑,脈象虛弱浮數,按下去更是虛弱無力。治療這種情況,不能用一般的補中益氣湯,需要去掉升麻和柴胡,加倍人參和黃耆的用量,並加入白芍、五味子和酸棗仁。
厭瘧
厭瘧的方法,民間很常用。有時候有效,有時候沒效,人們常常感到疑惑,但其實它有其獨特的道理,只是人們還不了解。瘧疾的產生是因為身體的正氣和邪氣在互相爭鬥,就像楚漢相爭一樣,如果有一方得到外力的幫助,就會戰勝對方。因此,不論是什麼東西,都可以用來作為厭瘧的手段。但是,要讓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,如果患者知道有外力的幫助,就會膽氣壯盛,邪氣自然就會敗退。不過,厭瘧的方法只對病情較輕、每天發作的瘧疾有效,對於病情較重、隔天發作的瘧疾則無效。
截瘧
使用截瘧藥物,不能太早,太早使用會使邪氣鬱積在體內,反而會變成嚴重的壞病。也不能太遲,太遲使用會使元氣衰弱,導致體虛。最好在瘧疾發作三、四次之後再用藥。
截瘧的方法有很多,但以我的經驗和治療效果來看,其實不一定需要截瘧。有邪氣的,只要邪氣去除就能痊癒;如果邪氣已經散去,只要調養元氣,元氣恢復就能痊癒。能夠在邪氣和正氣之間找到適當的攻補方法,就是最好的截瘧方法。至於那些截瘧的藥方,雖然不能完全否定,但也不能過於執著。因為每個人的氣血陰陽都不一樣,所以對這個人有效的藥方,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沒效。因此,使用截瘧藥物時,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體質強弱,斟酌用藥,才能達到療效。不過,病情輕微的瘧疾容易截斷,而病情嚴重的瘧疾則不容易截斷。
脈候
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。弦脈而數的,多為熱證;弦脈而遲的,多為寒證。弦脈且細而緊的,可以攻下;弦脈而遲的,可以溫補;弦脈而緊的,可以發汗或針灸;脈象浮大,可以催吐;弦脈而數,是風邪導致的,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理。
選案
熊丹孚患瘧疾半年,各種藥都沒效,身體非常虛弱。診斷結果是正氣已經極度虛弱,怎麼能再用治療瘧疾的藥呢?於是開了人參二兩,搭配補中益氣湯,再加上熟地、五味子、山茱萸、山藥,濃煎後服用。他立刻感覺精神飽滿,瘧疾也消失了。熊丹孚說:「我昨天才服用了常山截瘧藥,寒熱反而更加嚴重,先生的醫術真是神奇啊!」我笑而不答。
一位二十歲的女子,初冬時,每天傍晚都會發冷顫抖一、兩個小時,半夜後寒顫更加嚴重,多次用藥都沒效果。診斷她的左關脈沉弦,其餘脈象都平弱,這是屬於「牝瘧」。由於長期鬱悶,又加上受了寒氣侵入肝臟,肝臟主導筋脈和血液,寒氣凝結會導致血脈不和,所以會顫抖並且筋脈動搖。《內經》說:「肝病在傍晚最嚴重。」所以會在傍晚發作。用藥: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天麻、醋炒柴胡、香附、吳茱萸、肉桂、炮姜,服用一劑就痊癒了。
程結先的兒子得了瘧疾,每天早上辰時(約早上七點至九點)會感到極度寒冷,下午則會發高燒,高燒後會昏厥,眼睛直視不能說話,下巴脫臼,口水不斷流出,每天都要流幾升,直到丑時(約凌晨一點至三點)才出汗退燒,不吃不喝,昏迷得快要死了。我去看他的病情,發現都是因為之前過度攻伐邪氣導致的。正好有醫生在,我問他這是什麼病?他說:「這是肝瘧,肝瘧會讓人臉色蒼白,常常嘆氣,看起來像要死了一樣。」我笑著說:「根據你所說的症狀,應該用通脈四逆湯,怎麼還用之前的藥?我實在不知道這是什麼病,只知道他非常虛弱,還是先救人再說病。」當天晚上就用了人參一兩,黃耆二兩,炮姜三錢,天亮前又用了熟地、桂枝、附子。第二天早上辰時,瘧疾就沒有再發作。
這是因為他過度勞累,導致寒熱交替。醫生誤以為是瘧疾,用了發散寒涼的藥,反而更加虛弱。如果不是用峻補氣血的藥物,怎麼能活命呢?方虎患三陰瘧四年,吃過幾十斤人參,由於病久而重,肌肉都消瘦了,吃不下飯,總是覺得氣從左邊脅肋往上衝,心煩意亂,快要昏厥。於是重用了桂枝、附子、白芍、地黃等藥,滋養身體、驅除邪氣。在冬至日,本應該是瘧疾發作的時候,結果卻沒有發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