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0)
卷八·雜證匯參 (10)
1. 瘧
陳眉公三日瘧,浹歲未瘥,素畏人參。診其脈,浮濡沉弱,此營衛俱衰,故延久不已。謂曰:素不服參者,天畀之豐也。今不可缺者,病魔之久也。試服錢許,口有津生,腹無煩滿,遂以人參一兩,首烏一兩,煎成入薑汁少許,一劑勢減,再劑遂截。(李士材)
有二男子,各得痎瘧三年,俱發於寅申巳亥日。一人晝發,發於巳而退於申;一人夜發,發於亥而退於寅。晝發者乃陰中之陽病,宜補氣解表,與小柴胡湯倍人參加白朮、川芎、陳皮。夜發者為陰中之陰病,宜補血疏肝,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青皮。各與十帖,加薑棗煎,於未發前二時,每日一帖,服至八帖,同日得大汗而愈。(《醫學正傳》)
及門鮑北山患三日瘧,經九十日未脫,因思左傳齊候痎遂痁,注云:自三日一發至十日一發皆名痁。考本草專治痁瘧,莫如葳蕤(俗名玉竹),每日濃煎三兩,分三次服,半月斷根。此方傳治多人,志之以俾濟世。(《醫參》)
附方
燮理丸,日蝕之時,用灰面若干,清水和成,對日為丸,曬乾收貯聽用。此陽中有陰,陰陽既分,瘧有不愈者乎?試剖丸中則空,是其驗也。
五方丸,瘧來多發,邪勢已衰,用此截之。青黛五錢、辰砂一錢、桂心五錢、白凡五錢、白芷三錢、巴霜三錢、黑附子三錢、麝香一錢、硫黃五錢、雄黃三錢。各研為末,用五色紙分包,端陽午時,按方位擺就,焚香一炷,取五姓粽搗丸如桐子大,辰砂為衣,日中曬乾。瘧發之日,早一、二時用新綿裹塞鼻內,男左女右,勿經婦人手。
白話文:
陳眉公得了三日瘧,病了一年都沒好,他向來害怕吃人參。診斷他的脈象,是浮濡沉弱,這是營衛之氣都衰弱了,所以病才會拖這麼久。我告訴他說:「你平常不適合吃人參,那是上天給你豐厚的底子。現在不能不吃人參,是因為病魔太久了。」讓他試著服用一點點人參,如果口中有津液產生,腹部沒有煩躁脹滿的感覺,就用人參一兩、何首烏一兩,加薑汁少許煎藥服用。一劑藥效就減輕,再一劑就痊癒了。(李士材)
有兩個男子,都得了瘧疾三年,發作時間都在寅、申、巳、亥這幾天。其中一人白天發作,在巳時發作,申時退燒;另一人晚上發作,在亥時發作,寅時退燒。白天發作的人是陰中帶陽的病,適合用補氣解表的藥方,用小柴胡湯加倍人參,再加白朮、川芎、陳皮。晚上發作的人是陰中帶陰的病,適合用補血疏肝的藥方,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再加青皮。各給他們十帖藥,加薑和紅棗煎煮,在瘧疾發作前兩個時辰,每天服用一帖,服用到第八帖時,都在同一天出了大汗就痊癒了。(《醫學正傳》)
我的學生鮑北山得了三日瘧,經過九十天都沒有好。我想起《左傳》記載齊侯得了瘧疾後變成痁病,註解說:從三天發作一次到十天發作一次都叫痁。查考本草,專門治療痁瘧的藥,沒有比得上葳蕤(俗稱玉竹)的,每天用三兩濃煎服用,分三次喝完,半個月就能斷根。這個藥方給很多人用過,都治好了,記錄下來是為了幫助世人。(《醫參》)
附方
燮理丸:在發生日蝕的時候,用麵粉加水和成麵團,對著太陽搓成藥丸,曬乾後收起來備用。這是因為日蝕是陽中有陰的現象,陰陽分開後,瘧疾應該就會好。如果剖開藥丸來看,裡面是空的,這就是它的驗證。
五方丸:瘧疾發作頻繁,邪氣已經衰弱時,可以用這個藥丸來截斷病情。用青黛五錢、辰砂一錢、桂心五錢、白凡五錢、白芷三錢、巴豆霜三錢、黑附子三錢、麝香一錢、硫黃五錢、雄黃三錢。將這些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,用五種顏色的紙分別包起來,在端午節中午,按方位擺好,燒一炷香,然後用五種姓氏的人家做的粽子搗成藥丸,像桐子大小,用辰砂包覆,在太陽下曬乾。瘧疾發作的那天,在發作前一兩個時辰,用新棉花包著藥丸塞入鼻孔,男生塞左邊,女生塞右邊,不能經過婦女的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