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11)

1. 腫脹

經義

帝曰:其有不從毫毛生,而五臟陽已竭也。津液充郭,其魄獨居,孤精於內,氣耗於外,形不可與衣相保,此四極急而動中,是氣拒於內,而形施於外,治之奈何?岐伯曰:平治於權衡,去菀陳莝,微動四極,溫衣,繆刺其處,以復其形,開鬼門,潔淨府,精以時服。五陽已布,疏滌五臟,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

○腎者至陰也,至陰者盛水也;肺者太陰也,少陰者冬脈也。其本在腎,其標在肺,皆積水也。○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?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○水病下為浮腫大腹,上為喘呼,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。○不得臥,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。○頸脈動,喘疾咳曰水。

目里微腫,如臥蠶起之狀曰水。○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曰石水。○三陰結謂之水。○因於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○熱勝則腫。○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○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○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○有病心腹滿,旦食而不能暮食,名為鼓脹,治之以雞矢醴,一劑知,二劑已。

(《素問》)

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身盡腫,皮厚,按其腹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○鼓脹者,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○足太陰虛則鼓脹。○脾氣實則腹脹。○心脹者,煩心短氣,臥不安。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。肝脹者,脅下滿而痛引少腹。

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。腎脹者,腹滿引背,央央然腰髀痛。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泄不化。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。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。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不堅。

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夫脹與腫,內因則各有殊,而外形多相似,其可辨者,如先腹大,後四肢腫者為脹病;先頭足腫,後腹大者是水也。但腹大而四肢竟不腫者為脹病,臍腹四肢悉腫者是水也。(沈金鰲)

凡諸實證,或六淫外客,或飲食內傷,陽邪急速,其至必暴,每成於數日之間。若是虛證,或情志多勞,或酒色過度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每成於經月之後。(李士材)

問曰:腫與脹有辨乎?曰:腫自腫,脹自脹。蓋氣血流行。臟腑調和,脈絡疏通,在外安得作腫?在內安得作脹?緣其人腎氣虛,失開闔之權;肺氣虛,失清肅之令;脾氣虛,失健運之常;表氣虛,外邪易入,於是在肌肉則腫生,在臟腑則脹生。見於外自知其腫,人亦知其腫也,發於內自知其脹,人不知其脹也。

但腫脹多端,虛實各異,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水、蟲、血、食之各種,不悉言之,何以知所適從哉?夫風寒外入之腫,則為實證,如頭面之腫、發頤之腫、牙齦之腫是也。濕熱外入之腫多實,而亦有虛證,如瘡瘍之腫、單腹之腫、痛痹之腫是也。若氣水蟲血之腫,則有虛實兩證,如目下之腫、周身之腫、手足之腫、腹皮光亮之腫、腎囊腎莖之腫、腹有青筋之腫是也,治法各以證合脈為盡善也。然脹與腫迥乎不同,腎火衰微,中土虛寒,脾元不運而脹矣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黃帝問:有些病症不是從毛髮開始產生,而是五臟的陽氣已經衰竭,體內充滿津液,但精魄卻獨自存在,精氣在內虛弱,氣在外部耗損,身體虛弱到連衣服都穿不住。這種情況下四肢急迫,中間(身體中心)躁動,這是因為氣鬱結在內,而表現在外的病症,該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治療要講求平衡,清除體內積滯的廢物,輕微活動四肢,注意保暖,在病痛處進行輕微的針刺,以幫助身體恢復,打開汗孔,清潔腸胃,並按時服用精氣藥物。當五臟的陽氣恢復正常運行,疏通五臟,精氣自然產生,身體強壯,骨骼和肌肉相互支持,身體的氣機就能恢復平衡。

腎臟是陰氣最盛的地方,陰氣最盛的地方會積聚大量的水液;肺臟是太陰,少陰則代表冬天的脈象。病根在腎臟,表現則在肺臟,都與體內積水有關。腎臟為什麼會積聚水液而產生疾病呢?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卡,當關卡功能失調,水液就會積聚並依附於同類。水液引起的疾病,在下方會導致下肢浮腫和大肚子,在上方會導致氣喘,無法平躺,這屬於本和標都出現問題。無法平躺,一躺下就氣喘,這是因為水氣侵擾身體。頸部脈搏跳動,喘氣咳嗽,這也是水腫的表現。

眼睛下方出現輕微腫脹,像臥蠶一樣隆起,這表示是水腫。陰陽失衡,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則會形成石水。三陰之氣鬱結也會導致水腫。因氣虛而引起的腫脹,四肢相互影響,陽氣會逐漸衰竭。熱邪過盛也會導致腫脹。各種濕氣引起的腫滿,都歸屬於脾臟。各種腹部脹大,都與體內有熱有關。濁氣向上竄,會引起胸腹脹滿。有些人患有心腹脹滿,早上吃過飯,晚上就吃不下,這叫做鼓脹,可以用雞屎醴治療,一劑就能見效,兩劑就能治癒。

(《素問》)

皮膚腫脹,是因為寒氣侵入皮膚之間,摸起來鬆軟不堅實,肚子脹大,全身都腫,皮膚增厚,按壓肚子凹陷但不會立即彈回,肚子顏色不變,這是它的特徵。鼓脹,全身都脹大,程度與皮膚腫脹相似,顏色發黃,腹部青筋暴露,這是它的特徵。足太陰經虛弱會導致鼓脹。脾氣旺盛則會導致腹脹。心臟脹滿,會出現心煩氣短,躺臥不安。肺部脹滿,會出現虛弱、腹脹、喘氣和咳嗽。肝臟脹滿,會出現脅肋下脹滿疼痛,並牽引至小腹。

脾臟脹滿,會經常打嗝,四肢煩躁不安,身體沉重到穿不上衣服。腎臟脹滿,會出現腹部脹滿,牽引至背部,腰部和大腿疼痛。胃部脹滿,會出現腹部脹滿,胃脘疼痛,鼻子聞到焦臭味,影響進食,大便困難。大腸脹滿,會出現腸鳴、疼痛,在冬天如果再受寒,會出現消化不良,大便未消化完全的情況。小腸脹滿,會出現小腹脹滿,牽引至腰部疼痛。膀胱脹滿,會出現小腹脹滿,小便不暢。三焦脹滿,會出現氣在皮膚中鼓脹,摸起來鬆軟不堅實。

膽脹滿,會出現脅肋下疼痛脹滿,口中發苦,喜歡嘆氣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脹和腫,從內因來看各有不同,但從外形看來很多相似之處,可以分辨的是,如果先腹部脹大,然後四肢腫脹,這是脹病;如果先頭部和腳部腫脹,然後腹部脹大,這是水腫。如果只是腹部脹大,四肢沒有腫脹,這是脹病;如果肚臍、腹部和四肢都腫脹,這是水腫。(沈金鰲)

凡是實證,多由外感六淫邪氣,或者飲食內傷所致,屬於陽邪,發病急驟,通常在幾天內就會形成。如果是虛證,多由情緒勞累,或者縱慾過度導致,日積月累,發病較緩慢,通常會在幾個月後形成。(李士材)

有人問:腫和脹有什麼區別嗎?回答說:腫是腫,脹是脹。氣血正常運行,臟腑功能協調,脈絡暢通,體外怎麼會產生腫脹呢?體內又怎麼會產生脹滿呢?是因為腎氣虛弱,失去了開合的功能;肺氣虛弱,失去了清肅的職責;脾氣虛弱,失去了健運的功能;表氣虛弱,外邪容易入侵。因此,邪氣停留在肌肉就會產生腫脹,停留在臟腑就會產生脹滿。表現在外,自己知道是腫,別人也知道是腫;表現在內,自己知道是脹,別人卻不知道是脹。

但腫脹的種類很多,虛實各不相同,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水、蟲、血、食等各種原因,無法一一列舉,該如何分辨呢?風寒外侵導致的腫,屬於實證,比如頭面部腫脹、腮腺腫脹、牙齦腫脹等。濕熱外侵導致的腫多為實證,但也有些是虛證,比如瘡瘍腫脹、單腹腫脹、痛痹腫脹等。氣、水、蟲、血引起的腫脹,有虛證也有實證,比如眼下腫脹、全身腫脹、手腳腫脹、腹皮光滑的腫脹、腎囊腎莖腫脹、腹部有青筋的腫脹等,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的症狀和脈象來決定。脹與腫截然不同,是由於腎火衰退,中焦脾胃虛寒,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導致的脹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