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7)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7)
1. 綱領
腨小腳蜷者,陰衰於下也。鼻孔乾燥者肺枯,唇縮流涎者脾冷。發稀者血衰。項軟者柱折。青紫之筋,散見於面者,多病風熱。形枯色灰者表虛。瀉利無時者裡虛。瘡疥啼哭,及多笑語者,皆陽火妄動之候也。以上皆為夭相,其兒多病難養。(陳飛霞)
驗二便
古人有以小兒瀉痢,糞黃餿臭,作胃熱論治,此大誤也。蓋飲食入胃,化而為糞,則無有不黃,無有不臭者,豈得以黃臭概為熱乎?今以大人之糞驗之,凡胃強糞實者,深黃蒼老,方是正色。若純黃色不蒼,則胃中火力便有不到之處。再若淡黃,則近白矣,近白則半黃之色也。
糞色半黃,則穀食半化之色也。糞氣餿腥,則穀食半化之氣也。穀食半化,則胃中火力盛衰可知。若必待糞青糞白,氣味不臭,然後為寒,則覺之遲矣。故但以糞色之淺、深,糞氣之微、甚,便可別胃氣陽和之成色。智者見於未然,而況於顯然乎?再若小水之色,凡大便瀉痢者,清濁既不分,小水必不利。
小水不利,其色必變,即清者亦常有之,然黃者十居八九。此因瀉亡陰則氣不化,氣不化則水涸,水涸則色黃不清。使非有淋熱痛澀之證,而但以黃色便作火治者,亦大誤也。○小兒小便如米泔,或溺停少頃,變作泔濁者,此脾胃濕熱也。凡飲食不節者,多有此證。然亦有氣虛下陷而然者。
若止見溺白,而別無煩熱脈證,則但節其生冷及甘甜等物,不久自愈。不可因其溺白,而過用清利,多致傷脾,反生吐瀉等證。是皆誤治之害也。(張景岳)
小兒瀉出青色者,乃脾土受肝木剋制,而見本質,由其臟氣虛寒故也。黃耆益黃散主之。(《得效方》)
護養
田婦護兒,絕無他疾。譬之樹木,生於深山大澤,容易合抱。至於異果奇材,縱加培養,每多不秀實者,豈貴賤異哉?數見風日,則血凝氣剛,肌肉堅固,堪耐風寒,以田舍兒較之相似。(《萬全方》)
小兒初生,肌膚未實,宜用舊絮護其背,不可太暖。更宜數見風日,則血氣剛強,肌肉緻密。若藏於重幃密室,則筋骨軟脆,不任風寒,多易致病。衣服當隨寒熱加減,但令背暖為佳,亦勿多令出汗,恐表虛,風邪易傷。乳哺不宜過飽,陳氏所謂:忍三分寒,吃七分飽,頻揉肚,少洗澡。
要肚暖、頭涼、心胸涼,皆至論也。又須令乳母預慎六淫、七情、厚味炙爆,則乳汁清和,兒不致疾。否則陰陽偏勝,血氣沸騰,乳汁敗壞,必生諸病。若屢用藥餌,則臟腑陰損,多變敗證,可不慎歟!(《保嬰撮要》)
俗云:若要小兒安,常帶三分飢與寒。言殊未當。夫欲其帶飢者,恐過飽傷脾,脾化不及,則未有不病。使飲食調勻,節其生冷,何病之有?奚必帶飢耶?欲防未然,使其略飢,猶庶幾也。至若寒之一字,則大有關係矣。《經》云:避風如避箭,嬰兒血氣未成,肌膚嫩薄,顧可令其帶寒耶?兒處腹中,裹護最密,胞胎初脫,極易感邪,收生遲慢,風寒襲之,即生驚風,多致不救。
白話文:
綱領
小腿細小、腳趾蜷縮的,是陰氣在下衰弱的表現。鼻孔乾燥的,是肺部乾枯。嘴唇萎縮、流口水的,是脾胃虛寒。頭髮稀疏的,是血氣衰弱。脖子軟弱無力的,是脊椎骨可能要出問題。面部出現青紫色筋絡的,多半是有風熱的病症。身體乾枯、面色灰暗的,是體表虛弱。腹瀉不止的,是體內虛弱。瘡疥發作、啼哭不止,或過度笑語的,都是陽氣過度活躍的徵兆。以上這些都是早夭的跡象,這樣的孩子通常體弱多病,難以養育。
驗二便
古人有將小孩腹瀉,糞便黃色且有餿臭味的,當作胃熱來治療,這真是大錯特錯。要知道,食物進入胃裡,消化後變成糞便,本來就會是黃色和有臭味的,怎麼能因為黃臭就一概認為是熱症呢?現在用成人的糞便來驗證,凡是胃腸功能強健、糞便紮實的,顏色應是深黃且帶點蒼老的感覺,這才是正常的顏色。如果糞便只有單純的黃色,沒有蒼老的感覺,表示胃中火力不足。再如果顏色是淡黃色,就接近白色了,接近白色就表示只剩一半的黃色了。
糞便呈現一半黃色,表示食物只有一半被消化。糞便氣味餿腥,表示食物只有一半被消化。食物消化一半,就可以判斷胃中火力是旺盛還是衰弱。如果一定要等到糞便呈現青色或白色,且沒有臭味才判斷是寒症,那就太慢了。所以只要從糞便顏色的深淺、氣味的濃淡,就能分辨胃氣是否平和。聰明的人能從微小處預見未來的變化,更何況是如此明顯的現象呢?再說到小便,凡是腹瀉的人,清濁之氣不能分開,小便一定會不順暢。
小便不順暢,顏色一定會改變,即使是清澈的,也常常會有,但黃色的情況佔了八九成。這是因為腹瀉使陰液耗損,導致氣化功能失常,氣化功能失常則水分不足,水分不足則小便會呈現黃色不清澈。如果沒有小便淋漓熱痛的症狀,只是因為小便黃色就當作火熱來治療,也是大錯特錯。小孩的小便如果像米湯一樣,或是尿液停留一會兒就變得像米湯般混濁,這是脾胃濕熱的表現。凡是飲食不節制的人,多半會有這種情況。但也有可能是氣虛下陷所導致。
如果只是看到小便呈現白色,而沒有其他煩躁發熱的症狀,只要節制生冷和甜膩的食物,很快就會自己痊癒。不可以因為小便白色就過度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,這樣反而會傷害脾胃,引起嘔吐腹瀉等症狀。這些都是錯誤治療所造成的傷害。小孩拉出青色的大便,是因為脾土受到肝木的克制,而呈現出它的本色,這是因為臟腑的氣血虛寒所導致的。可以用黃耆益黃散來治療。
護養
農婦養育孩子,通常不會有其他疾病。就像樹木一樣,生長在深山大澤中,容易長成粗壯的大樹。至於那些珍貴的果樹和奇特的木材,即使加以培養,也常常長得不好、不結實,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貴賤不同嗎?經常讓孩子曬太陽、接觸風,則氣血凝練剛強,肌肉堅實,能抵禦風寒。跟農村的孩子相比,情況很相似。
嬰兒剛出生,肌膚還沒發育完全,應該用舊棉絮護住他的背部,但不要太過保暖。更應該經常讓孩子曬太陽、接觸風,這樣氣血才會剛強,肌肉才會緻密。如果把孩子藏在厚重的帷幕和密閉的房間裡,那麼筋骨會變得軟弱,不能承受風寒,容易生病。衣服應該隨著天氣的寒熱增減,但要讓背部保持溫暖最好,也不要讓他出太多汗,以免體表虛弱,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。餵奶不應該過飽,就像陳氏說的:「忍三分寒,吃七分飽,經常揉肚子,少洗澡。」
保持肚子溫暖、頭部涼爽、心胸涼爽,這都是至理名言。還要讓乳母預先注意避開六淫邪氣、七情過度、肥膩厚味和燒烤食物,這樣乳汁才會清淡平和,孩子才不會生病。否則陰陽失調、氣血沸騰,乳汁就會變質,必定會產生各種疾病。如果經常使用藥物,則會損傷臟腑的陰液,容易產生危重的病症,不可不慎重啊!
俗話說:「若要小兒安,常帶三分飢與寒。」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。說要讓孩子帶點飢餓感,是怕過飽傷到脾胃,脾胃無法消化,就容易生病。如果飲食均衡,節制生冷食物,怎麼會生病呢?何必一定要讓孩子帶點飢餓感呢?想要預防疾病發生,使其稍微有點飢餓感,或許還說得過去。至於「寒」這個字,就大有關係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避風如避箭。」嬰兒氣血還沒發育完全,肌膚又嫩薄,怎麼可以讓他們受寒呢?孩子在母體腹中,受到最嚴密的保護,剛脫離母體時,極容易受到邪氣侵襲,如果接生遲緩,風寒侵入,就會產生驚風,大多會因此喪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