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8)

1. 綱領

及其稍長,每多發熱,幼科不識,概呼變蒸,或寒傷臟為吐瀉,或寒生熱為驚疳,種種變生,多由外感,雖稟體強盛,不畏風寒者,亦所常有。但強少弱多,貧富異質,醫家不能察,嬰兒不能言,病家不能辨,徒付之命,誠可嘆也。(張景岳)

乳哺

小兒乳哺,須要得法。乳者,奶也;哺者,食也。乳後不得便與食,哺後不得便與乳。小兒脾胃怯弱,乳食相併,難以克化,必成乳癖,腹痛作熱,疳病從此起也。(湯氏)

凡乳兒不可過飽,飽則溢而成嘔吐。若乳來猛,取出挪後再乳。如母欲寐,當以臂枕兒,令乳與兒頭平。母欲睡著時,即奪其乳,恐填兒口鼻也。母熱乳兒令變黃;母怒乳子令變驚;母吐下乳子令虛羸;母醉乳子令身熱腹滿。○夏不去熱乳,令兒嘔吐;冬不去寒乳,令兒泄瀉。

○夜間乳兒,母須起坐,抱兒喂之。○每早欲乳,皆須捏去宿乳。○乳汁勿投於地,蟲蟻食之,令乳無汁。可沃東壁上佳。(《千金方》)

兒啼未定,氣息不調,不可乳飲。恐乳停胸膈為嘔吐也。(巢元方)

小兒在胎之時,衝脈運血以養之。及其產下,衝脈載血以乳之。乳為血化,所以兒之脾胃,獨與此乳汁相吻合,其他則皆非所宜矣。凡小兒一周二歲,止可飲之以乳,不可餔以穀食。蓋穀食有形之物,堅硬難消,兒之脾氣未強,不能運化,每多因食致病。倘乳少,必欲借穀食調養者,須以早米炒熟磨粉,微入白糖,滾湯調服,不致停滯。

至於肉食,尤為有害。(《幼幼集成》)

小兒四、五歲當斷乳。而不肯斷者,宜用畫眉膏。斷乳之後,方可漸與肉食,則無疳癖之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服藥

小兒氣血未充,而一生盛衰之基,全在幼時,此飲食之宜調,而藥餌尤當慎也。今世幼科,本無確見,凡遇一病,無論虛實寒熱,悉以散風消食、清痰降火、行滯利水之劑,通套混用,謬稱穩當,何其誕也!夫有是病,而用是藥,則病受之;無是病而用是藥,則元氣受之。

小兒元氣幾何,能無陰受其損,而變生不測耶?又有愛子者,因其瘦弱為慮,詢之庸流,則不云痰火,必云食積,動以肥兒丸、保和丸,使之常服。不知肥兒丸,苦寒之品,最敗元陽;保和丸,消耗之物,極損胃氣。謂其肥兒,適足瘦兒;謂其保和,適足違和耳!即如抱龍丸之類,亦不宜輕用。

嘗見一富翁子,每多痰氣,或時驚叫,輒用此丸,一投即愈。彼時以為神丹,長則一無所知。豈非暗損元神所致耶?(張景岳)

小兒勿輕服藥,藥性偏,易損萌兒之沖和。○小兒勿多服藥,多服耗散真氣,非質弱,則識愚也。○小兒變蒸,可勿服藥,變蒸乃古人鑿空之談,實無此理。○小兒初生七日,可勿服藥。初出母胎,元氣太和,宜全其真。(汪廣期)

白話文:

綱領

小孩子的病如果拖久一點,常常會發燒。但兒科醫生不明白,就通稱是「變蒸」,或者說是寒氣傷到內臟導致的吐瀉,又或者是寒氣產生熱氣導致的驚風或疳積。這些種種變化,大多是外感引起的。即使是體質強壯、不怕風寒的孩子,也常常會這樣。只是體質強的少,體質弱的多。而且貧富人家的體質也不一樣,醫生不能仔細觀察,嬰兒又不會說話,家長也不懂辨別,只能聽天由命,實在令人感嘆。(張景岳)

乳哺

餵養小孩子,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。乳是指奶,哺是指食物。餵奶後不能馬上餵食,餵食後也不能馬上餵奶。小孩子的脾胃比較虛弱,乳和食物一起吃,難以消化,一定會形成乳積,造成腹痛發熱,疳積的毛病也由此產生。(湯氏)

凡是餵奶的嬰兒,不能餵得太飽,太飽就會吐奶。如果奶水來得太急,可以先把奶擠掉一些再餵。如果母親想睡覺,應該用手臂枕著嬰兒,讓乳頭和嬰兒的頭在同一水平線上。母親快要睡著時,就要把乳頭拿開,以免堵住嬰兒的口鼻。母親身體發熱時餵奶,會使嬰兒變黃;母親生氣時餵奶,會使嬰兒受驚;母親上吐下瀉時餵奶,會使嬰兒虛弱消瘦;母親喝醉時餵奶,會使嬰兒發燒腹脹。夏天不把奶放涼就餵,會使嬰兒嘔吐;冬天不把奶溫熱就餵,會使嬰兒腹瀉。

晚上餵奶時,母親要坐起來抱著餵。每天早上餵奶前,都要先把積存在乳房裡的奶擠掉。不要把奶汁倒在地上,因為蟲蟻吃了會導致沒奶。可以把奶汁澆在東邊牆壁上比較好。(《千金方》)

嬰兒哭鬧不止、呼吸不順時,不要餵奶。以免奶水停留在胸膈引起嘔吐。(巢元方)

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,衝脈運送血液來滋養他。出生後,衝脈則將血液轉化為乳汁來哺育他。乳汁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的,所以嬰兒的脾胃,只適合乳汁,其他的食物都不適合。凡是一歲到兩歲的小孩,只能喝奶,不能餵食穀物。因為穀物是有形狀、堅硬難消化的東西,小孩子的脾胃還很虛弱,不能消化,常常會因為吃穀物而生病。如果奶水不夠,必須要藉助穀物來調養的,可以用早米炒熟磨成粉,加一點白糖,用開水沖泡來餵食,才不會造成積食。

至於肉類,對小孩更有害。(《幼幼集成》)

小孩子四、五歲的時候就應該斷奶。如果不肯斷奶,可以用畫眉膏來塗在乳頭上。斷奶後,才能慢慢地給予肉食,這樣就不會有疳積的毛病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服藥

小孩子的氣血還沒充足,但一生的盛衰基礎,全在幼年時期,因此飲食要調養,用藥更要謹慎。現在的兒科醫生,診斷不明確,遇到任何病症,不論虛實寒熱,都用疏散風邪、消食導滯、清熱降火、通利小便的藥物,套用處方,亂用一氣,還自稱穩妥,真是荒謬!有這種病,用這種藥,那還好;沒有這種病,也用這種藥,就會傷害元氣。

小孩子的元氣本來就很少,怎麼能不受到暗中損傷,而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呢?還有一些愛孩子的家長,因為孩子瘦弱而擔心,去問庸醫,庸醫不是說孩子有痰火,就是說有積食,隨便就開肥兒丸、保和丸,讓孩子長期服用。不知道肥兒丸是苦寒的藥,最會損傷元陽;保和丸是消耗的藥,極會損傷胃氣。說它能肥兒,反而會讓孩子更瘦;說它能保和,反而會讓孩子更不適!即使像抱龍丸之類的藥,也不應該輕易使用。

我曾見過一個富翁的兒子,常常痰多,有時還會驚叫,就用這種藥,一吃就好。當時覺得是神丹妙藥,但長大後卻一無所知。難道不是因為暗中損傷元神所導致的嗎?(張景岳)

小孩子不要輕易服藥,因為藥性偏頗,容易損傷嬰兒的平和之氣。小孩子不要多吃藥,多吃藥會耗散真氣,如果不是體質虛弱,就是會變笨。小孩子的變蒸,可以不用吃藥。變蒸是古人憑空捏造的說法,實際上沒有這種道理。小孩子出生七天內,可以不用吃藥。因為剛出生時,元氣最和諧,應該保持它的真氣。(汪廣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