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10)
卷六·雜證匯參 (10)
1. 中風
凡治一偏之病,法宜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從左引右,從右引左。蓋觀樹木之偏枯者,將溉其枯者乎?抑溉其未枯者使其榮茂,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?(喻嘉言)
口噤
口噤者,足陽明之病也,頰車穴主之。蓋陽明經絡,挾口環唇,循頰車。而諸陽筋脈,皆上於頭,三陽之筋,並絡頷頰,夾於口。風寒乘虛而客其經,則筋攣急,牙關緊,因而口噤;又有風熱太甚,風喜傷肝,熱能燥物,是以筋燥勁迫,因而口噤。此皆實邪為病,中風門之閉證也。若在脫證,即諸陽之氣脫去,形骸管束無主,故口開舌縱不收矣(《馮氏錦囊》)
不語
喑者,不能言也。心脈系舌根,脾脈系舌旁,肝脈絡舌本,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。四經之脈,皆上於舌,邪中其經,則痰涎閉其脈道,舌本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。有喉喑者,勞嗽失音,喉中聲嘶,舌本無患也;中風而喑者,舌喉俱病,音聲不能發於會厭也。蓋心為聲音之主,肺為聲音之戶,腎為聲音之根。
《經》云:三焦之氣,通於喉嚨,氣弱則不能上通矣。治者能於根本用力,則丹田之氣自能振作,故古人每以獨參湯、地黃飲子奏效也。然中風不語之證有六:有失音不語者;有舌強不語者;有神昏不語者;有口噤不語者;有舌縱語澀者;有舌麻言謇者;可不詳歟?(《馮氏錦囊》)
太陰所謂入中為喑者,陽盛已衰,故為喑也。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。少陰不至者厥也。夫腎藏精,主下焦,地道沖、任二脈系焉。二脈與少陰腎之大絡同出腎,下起於胞中,為十二經脈之海。衝脈之上行者,滲諸陽,灌諸經;下行者,滲諸陽,灌諸絡。因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內絕,不通於上,則喑;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,則不能言;二絡不通於下,則痱厥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凡中暑、中寒、中濕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熱厥、虛暈等證,皆卒倒不語,但中風必有喎斜、搐搦、偏枯之證為異。(《醫學入門》)
痰
凡非風之多痰者,悉由中虛而然。夫痰即水也,其本在腎,其標在脾。在腎以水不歸原,水泛為痰也;在脾以飲食不化,土不制水也。強壯之人,任多飲食,則隨食隨化,未見為痰;不能食者,反能生痰,此脾虛不能化食,而食即化痰也。故凡病虛勞者,其痰必多,病至垂危,其痰益甚,正以脾氣愈虛,則食不能化,而水液盡為痰耳。可見病之實痰無幾,而痰之宜伐者亦無幾。
故治痰者,必當溫脾強腎以治其本,使根本漸充,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。○俗云:痰在周身,為病莫測。凡癱瘓、瘛瘲、半身不遂等證,皆伏痰留滯而然,不去痰滯,病何由愈?余曰:汝知痰之所自乎?凡經絡之痰,即津血之所化也,使果營衛調和,則津自津,血自血,何痰之有?惟是元陽虧損,神機耗敗,則水中無氣,津凝血敗,皆化為痰耳。
白話文:
中風
治療身體單側的疾病,原則上應該從陰引導陽,從陽引導陰,從左引導右,從右引導左。就像觀察樹木一邊枯萎,你會灌溉枯萎的那邊嗎?還是灌溉沒有枯萎的那邊,讓它生長茂盛,進而帶動枯萎的那邊也恢復生機呢?
口噤
口噤,是足陽明經的疾病,應該取頰車穴治療。因為陽明經的經絡,環繞著口唇,循行於頰車處。而且各陽經的筋脈,都匯聚於頭部,三陽經的筋,都匯聚於頷頰,夾在口部兩側。當風寒趁虛入侵這些經絡,就會導致筋脈攣縮,牙關緊閉,因而口噤。也有因為風熱過盛,風邪容易侵犯肝臟,熱邪會使身體乾燥,使得筋脈乾枯緊迫,因而口噤。這些都是實邪導致的疾病,屬於中風中的閉證。如果是脫證,就是陽氣脫失,身體失去控制,所以會口開舌頭外伸,無法收回。
不語
失語,就是不能說話。心經的脈絡連繫著舌根,脾經的脈絡連繫著舌旁,肝經的脈絡連繫著舌本,少陰經的脈絡循行於喉嚨並連繫著舌本。四條經脈都上行於舌,當邪氣侵犯這些經脈時,痰液會堵塞經脈,導致舌頭無法轉動而失語。有喉嚨失聲的人,是因為勞累咳嗽導致聲音嘶啞,但舌頭本身沒有問題;中風引起的失語,是舌頭和喉嚨都有問題,聲音無法從會厭發出。心臟是聲音的主宰,肺是聲音的門戶,腎臟是聲音的根本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三焦的氣,通向喉嚨,氣虛就會無法向上通達。治療時如果能從根本著手,就能使丹田的氣振作起來,所以古人常用獨參湯、地黃飲子等方劑來治療。然而,中風引起的失語症狀有六種:有失音不語的;有舌頭僵硬不語的;有神志昏迷不語的;有口噤不語的;有舌頭鬆弛說話不清的;有舌頭麻木說話困難的;這些區別不可不仔細辨別。
太陰經所謂的「入中為喑」,是指陽氣過盛而陰氣衰退,所以導致失語。體內陰陽失衡而昏厥,就會導致失語和肢體癱瘓,這是腎虛的表現。少陰經的氣不足也會導致昏厥。腎臟儲藏精氣,主管下焦,地道的沖脈和任脈都與腎臟相連。這兩條脈絡與少陰腎經的大絡脈都起於腎臟,下起於胞中,是十二經脈的海洋。沖脈向上循行,滲透各陽經,灌溉各經脈;向下循行,滲透各陽經,灌溉各絡脈。由於腎虛,導致腎絡和胞絡內在斷絕,無法上達,就會導致失語;腎脈無法上行於喉嚨和連繫舌本,就不能說話;兩條絡脈無法下行,就會導致癱瘓昏厥。
凡是中暑、中寒、中濕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熱厥、虛弱暈眩等症狀,都會突然昏倒不能說話,但是中風一定有口眼歪斜、抽搐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這與其他疾病不同。
痰
凡是沒有外感風邪卻多痰的人,都是因為中氣虛弱造成的。痰的本質是水,它的根本在腎,表現出來在脾。在腎,是因為水液不能歸於腎臟,水液泛濫就成為痰;在脾,是因為飲食不能消化,脾無法控制水液。身體強壯的人,即使吃很多東西,也能隨吃隨消化,不會產生痰;不能吃飯的人,反而容易生痰,這是因為脾虛不能消化食物,食物就轉化成痰。所以,凡是虛勞的病人,痰都很多,病情危急時,痰會更多,正是因為脾氣越來越虛弱,就不能消化食物,水液都變成痰了。可見實證的痰不多,需要用藥去除的痰也不多。
所以,治療痰,必須溫補脾腎,治其根本,使根本逐漸充實,那麼痰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。俗話說:「痰在周身,為病莫測。」凡是癱瘓、抽搐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都是因為伏痰滯留造成的,如果不去除痰滯,疾病如何能痊癒?我說:你知道痰是如何產生的嗎?凡是經絡中的痰,都是津液和血液轉化而成的。如果營衛之氣調和,那麼津液還是津液,血液還是血液,怎麼會有痰呢?只是因為元陽虧損,身體機能耗損敗壞,水液中沒有陽氣,津液凝滯,血液敗壞,都會轉化成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