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11)

1. 中風

此果痰也,果精血也,豈精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?若謂痰在經絡,非攻不去,則必並精血而盡去之可乎?否則安有獨攻其痰,而精血不損者乎?精血復傷,元氣愈竭,隨去隨生,痰必愈甚。此治痰者不能盡,而所盡者惟元氣耳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人參續元氣於垂絕,附子返真火於須臾,力可迴天。方中益以乾薑,所謂霹靂者,形其力之速也。喻子非之,似亦過矣。人之有生,全賴一點真陽,病既急虛暴絕,敢不亟援乎?世之卒中,而以開痰利竅成功者,有幾人哉?幸而有此洶湧之痰,元氣尚未盡絕,必欲令其與命相依之痰去盡,然後始行補救,則不可得之數也。萬無痰去氣存之事也。

請問果由痰而致中乎?由中而致痰乎?因痰為患而致急虛乎?因急虛命絕而致痰上氣盡乎?常見急虛卒中者,二便更迭遺出,然則必將曰中尿矣、中屎矣。是則急虛卒中,及陰寒真中者,非大施溫補,無能為也。但患其勢急驟,煎烹猶恐不及,朮附、姜附、耆附,皆可備急一時。

平素陽虛者,即以肉桂、杜仲、故紙繼之;陰虛者,即以熟地、當歸、枸杞、山萸繼之;至於鹿茸、河車、鹿膠、蛤蚧血肉之屬,皆可陰陽雙補,消息迭進。總以溫補大劑,顧其脾腎,自然水到渠成。略有疑畏,則不可與言至德至巧也。(《醫補》)

脈候

寸口脈遲而緩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。營緩則為亡血,衛緩則為中風。(《金匱》)

非風之脈,遲緩可生,急數弦大者死。(張景岳)

中風之脈,最忌伏澀不調,尤忌堅大急疾。(張路玉)

選案

唐柳太后病風,脈沉欲脫,湯藥無及。以黃耆、防風煮湯數十斛,置床下熏之,得蘇。更藥而愈。(許胤宗)

王守道風噤不語,以熾炭燒地,灑以藥湯,置病者於上,須臾小蘇。(王克明)

王用之卒中昏憒,口眼喎斜,痰湧脈伏。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。以三生飲一兩,加人參一兩,煎服即蘇。若遺尿手撒、口開鼾睡,為不治。用前飲亦有得生者,前飲行經絡,治寒疾,有斬關奪旗之功。然必用人參駕馭其間,補助真氣,否則不為無益,適足取敗。觀先哲耆附、參附等湯,其義可見。(薛立齋)

徽商汪華泉,忽然昏僕,遺尿手撒,汗出如珠。眾皆以絕證既見,決無生理。余曰:手撒脾絕,遺尿腎絕,法在不治,惟大進參附,或冀萬一。遂以人參三兩,熟附五錢,煎濃灌下,至晚汗減。復煎人參二兩,耆、朮、附各五錢,是夜服盡,身體能動。再以參附膏加薑汁、竹瀝,連進三日,神氣漸爽,調養百日而安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附方

治中風口噤方,用蘇合香丸,或南星、冰片末,或烏梅肉擦牙。○皂角、生半夏末,搐鼻。○又用甘草,比中指節數截,油浸火炙,以物斡開牙關,令咬定甘草,可人行十里許時又換一截,灌藥極效。

白話文:

中風

痰的產生,其實是精血的一種表現,難道精血之外還有另一種叫做痰的東西嗎?如果說痰停留在經絡中,不用藥物攻擊就無法去除,那麼這樣就必須連同精血一起去除嗎?如果不這樣做,怎麼可能只攻擊痰,而不損傷精血呢?如果精血再次受到損傷,元氣就會更加衰竭,痰就會隨著元氣的衰竭而反覆產生,而且會更嚴重。這樣治療痰,就永遠無法根除,而且只會耗盡元氣。《景岳全書》

人參可以將將要消散的元氣重新聚攏,附子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虛弱的真陽之火重新恢復,它們的力量足以扭轉局面。在藥方中加入乾薑,就好像雷霆一樣迅速,形容它的作用快速。如果說這個比喻不恰當,似乎有點過分。人之所以能活著,完全依賴於一點真陽之氣。如果病情突然急劇惡化,元氣虛弱到了極點,難道不應該馬上施救嗎?世上因為中風而使用開痰利竅的方法就能成功治癒的人,又有多少呢?幸好還有這些洶湧的痰液,說明元氣還沒有完全耗盡。如果一定要等到把這些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痰液完全清除乾淨,然後才開始補救,那就太遲了,根本沒有可能。絕對不可能出現痰去除了,而元氣還能存在的情況。

請問,到底是先有痰才導致中風,還是先中風才導致痰呢?是因為痰的危害而導致元氣急劇虛弱,還是因為元氣急劇衰竭導致生命垂危,才導致痰上湧、氣息耗盡呢?常常看到急劇虛脫中風的人,大小便會不由自主地排泄出來,難道要說這是中尿、中屎了嗎?這說明急劇虛脫中風,以及陰寒真正侵入體內的這種情況,如果不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,是無法治療的。只是擔心病情發作太快太急,煎煮藥物都來不及,所以像朮附湯、姜附湯、耆附湯等,都是可以用來應急的藥方。

平時陽氣虛弱的人,可以用肉桂、杜仲、補骨脂等藥物來接續補陽;陰氣虛弱的人,則可以用熟地、當歸、枸杞、山茱萸等藥物來接續補陰。至於鹿茸、紫河車、鹿膠、蛤蚧等血肉之品,都可以陰陽雙補,根據情況交替使用。總的來說,就是要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,照顧好脾腎,自然就能水到渠成。如果稍微有些猶豫畏懼,就不能領會其中最精妙的道理。《醫補》

脈象

寸口脈象遲緩,遲是寒,緩是虛。營氣緩慢是失血,衛氣緩慢是中風。《金匱》

不是風邪引起的脈象,遲緩還可以存活,如果是急數、弦大,就危險了。(張景岳)

中風的脈象,最忌諱脈象沉伏、澀滯、不規則,尤其忌諱脈象堅硬、大而急促。(張路玉)

案例

唐朝柳太后患中風,脈象沉細欲絕,湯藥都無法及時奏效。於是使用黃耆、防風煮成湯藥數十斛,放在床下熏蒸,才得以甦醒。之後再服藥,才痊癒。(許胤宗)

王守道中風不能說話,將木炭燒紅放在地上,再灑上藥湯,讓病人躺在上面,過了一會兒就稍微甦醒了。(王克明)

王用之突然中風昏迷,口眼歪斜,痰液上湧,脈象沉伏。這是真氣虛弱而風邪乘虛侵入。服用三生飲一兩,再加入人參一兩,煎服後就甦醒過來。如果出現大小便失禁、手撒開、張口打鼾的現象,就無法治癒。使用之前的藥方,也有可以救活的例子。之前的藥方可以疏通經絡,治療寒性疾病,有攻堅克難的功效。但必須在其中加入人參來扶助真氣,否則就沒有效果,反而會失敗。看看先賢所用的耆附湯、參附湯等藥方,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。(薛立齋)

徽州的商人汪華泉,突然昏倒,小便失禁,手腳撒開,大汗淋漓。大家認為這是生命垂危的徵兆,沒有救活的希望。我說:手腳撒開是脾氣衰竭,小便失禁是腎氣衰竭,按理來說是無法救治的。但還是要大量使用人參附子湯,或許還有萬分之一的希望。於是使用人參三兩,熟附子五錢,煎煮濃湯灌服,到了晚上汗就減少了。再煎煮人參二兩,黃耆、白朮、附子各五錢,當晚服完,身體就能動了。接著用人參附子膏加入薑汁、竹瀝,連續服用三天,精神逐漸好轉,經過一百天的調養才痊癒。《醫宗必讀》

附方

治療中風口噤的藥方,可以使用蘇合香丸,或是南星、冰片末,或是用烏梅肉擦牙。也可以用皂角、生半夏末吹入鼻腔。另外可以用甘草,截取像中指長短的幾段,用油浸泡後烤過,用東西撬開牙關,讓病人咬住甘草,等病人可以步行十里左右,再換一段甘草,灌藥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