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13)
卷四·傷寒析疑 (13)
1. 字訛
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按:下利之下字,當是不字。若是下字,豈有上吐下利,而猶以大柴胡湯下之者乎?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。
痙,強也。有作痓者,傳寫之誤也。(《傷寒分經》)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,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按:自汗是陽明證,盜汗是少陽證,盜汗當是自汗,文義始屬。(《醫宗金鑑》)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瘥,外不解;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但浮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。若不尿,腹滿加噦者,不治。
按:續浮之浮字,當是弦字,始與小柴胡湯法之脈相合。若是浮字,則上之浮既宜小柴胡湯,而下之浮又用麻黃湯,不自相矛盾耶?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,若吐、若下後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;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微者,但發熱,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
按:脈弦者生之弦字,當是滑字。弦為陰負之脈,豈有必生之理?惟滑脈為陽,始有生理。況滑者通也,澀者塞也,凡物之理,未有不以通為生,而塞為死者。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。先此時自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若不爾者,不可與;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故知極吐下也。
溫溫當是嗢嗢。以嘔之下當有闕文。(王宇泰)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證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按:脈沉緊,當是脈沉弦。若是沉緊,是寒實在胸當吐之證也。惟脈沉弦,方與上文之義相屬,始可與小柴胡湯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沉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。汗出,為陽微;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;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按:脈細當是脈沉細。觀本條下文,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自知,當補之。脈雖沉緊之緊字,當是細字。觀本條上文並無緊字,如何說脈雖沉緊,此雖字又何所謂耶?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白話文:
字訛
傷寒,發燒,流汗但熱沒有退,心下感覺痞悶堅硬,想吐又拉肚子,這是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
- 說明: 這裡說的「拉肚子」的「下」字,應該是「不」字。 如果是「下」字,怎麼會既想吐又拉肚子,還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呢?應該修改成「不」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發燒,脈象沉而細,這種情況叫做痙。
- 說明: 痙,指的是身體僵硬。 有些寫成「痓」,這是抄寫錯誤造成的。(《傷寒分經》)
陽明病,脈象浮而有力,通常會有潮熱,發作時間固定,如果只有浮脈,一定會盜汗。
- 說明: 自汗是陽明證的表現,盜汗是少陽證的表現。這裡的盜汗應該是自汗,這樣文章的意思才通順。(《醫宗金鑑》)
陽明中風,脈象呈現弦、浮、大,而且會短氣,肚子脹滿,脅下和心口疼痛,按壓久了氣不通暢,鼻子乾燥,沒有汗,喜歡躺著,全身和臉色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打嗝,耳朵前後腫脹,用針刺會稍微好轉,但外在的症狀沒有解決;如果生病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浮,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只有浮脈而沒有其他症狀,就用麻黃湯。如果不能排尿,肚子脹滿又加上打嗝,就沒辦法醫治了。
- 說明: 這裡的「脈續浮」的「浮」字,應該是「弦」字,這樣才能和用小柴胡湯時的脈象相符。 如果是「浮」字,那麼前面說脈浮可以用小柴胡湯,後面說脈浮又用麻黃湯,不是自相矛盾嗎? 應該修改成「弦」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,如果吐或瀉後,病沒有好轉,大便五六天,甚至十幾天都沒排,每天下午發潮熱,但不怕冷,自言自語好像見到鬼一樣;如果病情嚴重,發作時會不認識人,摸索衣服和床,心神不安,輕微喘氣眼睛直視,脈象呈現弦的,還可以活,脈象呈現澀的,就沒救了。如果病情輕微,只是發燒,說胡話的,就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吃一次藥就排便了,就停止服用。
- 說明: 這裡「脈弦者生」的「弦」字,應該是「滑」字。 弦脈是陰脈,怎麼可能有活的道理?只有滑脈屬陽,才有活的可能。而且滑脈是通暢的,澀脈是阻塞的,萬物的道理,沒有不以通暢為生,阻塞為死的。應該修改成「滑」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病程超過十幾天,心中悶悶的想吐,胸口疼痛,大便反而稀溏,肚子微微脹滿,心情煩躁。如果之前自行劇烈嘔吐和瀉下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,就不能用;如果只是想吐,胸口痛,大便微溏,這不是柴胡證,是因為想吐才判斷是自行劇烈嘔吐和瀉下的。
- 說明: 這裡的「溫溫」應該是「噯噯」。 「以嘔之下」後面應該有遺漏的文字。(王宇泰)
原本是太陽病,沒有好,轉變成少陽病,脅下脹硬,乾嘔不能吃東西,忽冷忽熱,還沒有吐或瀉,脈象沉而緊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已經吐、瀉、發汗、溫針,說胡話,柴胡證就消失了,這種情況是病情惡化。要了解犯了什麼錯誤,然後用正確的方法治療。
- 說明: 這裡的「脈沉緊」,應該是「脈沉弦」。 如果是沉緊脈,是寒邪在胸的實證,應該用吐法。只有沉弦脈,才符合上文的意思,才能用小柴胡湯治療,應該修改成「脈沉弦」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五六天,頭部出汗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心下滿悶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燥,脈象沉細,這是陽氣微弱的結證,必定有表證,也有里證。脈象沉,也是在里的表現。頭部出汗,是因為陽氣微弱;假設是純陰結證,就不會有外在的症狀,全部都在里,這是半在里半在表的狀況。脈象即使是沉緊,也不能當作是少陰病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陰證不會有汗,現在頭部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,可以用小柴胡湯;如果病情沒有完全解決,排便後就會痊癒。
- 說明: 這裡的「脈細」應該是「脈沉細」。 從本條下面的文句「脈沉亦在裡也」的「亦」字,就可以知道應該補上「沉」字。 「脈雖沉緊」的「緊」字,應該是「細」字。 看本條的上文,沒有出現「緊」字,怎麼會說「脈雖沉緊」呢?這個「雖」字又是什麼意思呢?應該修改成「脈細」。(《醫宗金鑑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