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12)
卷四·傷寒析疑 (12)
1. 衍文
按:禹餘糧丸為澀痢之藥,與此證不合。與禹餘糧丸五字,衍文也,當刪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按:發汗病不解之不字,衍文也。發汗病不解,則當惡寒,何謂反惡寒?病解惡寒,始可謂虛,當刪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。
條中有冗句者刪之。如桂枝證云: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,浮為在外,須解外則愈。何等直捷。在外下更加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,今脈浮,故知在外等句,要知此等繁音不是漢人之筆,如病常自汗出條,亦從刪例。(柯韻伯)
病常自汗出者,營氣和,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。復發其汗,營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。
此段舊本多衍文,今刪正。(吳遵程)
傷寒所致太陽病,痙、濕、暍,此三種宜應別論。
按:傷寒所致四字,甚無所謂,當刪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
按:反惡寒之反字,衍文也。剛痙證應惡寒,非反也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醫二三下之,不能食,而脅下滿痛,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後必下重。本渴而飲水嘔者,柴胡湯不中與也,食谷者噦。
按:食谷者噦四字,衍文也。食谷嘔者有之,從無食谷噦者之證,當刪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下利瘥後,至其年月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。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此條世本有宜大承氣湯五字,衍文也。詳未盡之邪,可以留伏經年而發,必系寒邪,寒邪惟可備急丸溫下,不應大承氣寒下也。設屬熱邪,必無經年久伏之理。(《傷寒纘論》)
此段成注亦就時令言法,正是叔和氏作《例》之本旨。病已周年,至期復發,仍用前藥,愚不信為醫聖原文。(魏荔彤)
白話文:
衍文
說明:禹餘糧丸是收澀止瀉的藥物,與此證不合。其中「與禹餘糧丸」這五個字是多餘的文字,應該刪除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發汗治療後,病症沒有解除,反而更加怕冷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。應該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說明:發汗治療後病症沒有解除的「不」字是多餘的文字。發汗治療後病症沒有解除,本來就應該會怕冷,怎麼會說反而怕冷呢?等到病症緩解才怕冷,才能說是身體虛弱,這個「不」字應該刪除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沒有效果,又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如果脈象仍然是浮脈,病就不會好。浮脈表示病在體表,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所以導致疾病無法痊癒。現在脈象是浮脈,所以知道病還在體表,應該用解除表邪的方法治療,可以用桂枝湯。
條文中有多餘的句子應該刪除。例如桂枝證說:「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沒有效果,又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如果脈象仍然是浮脈,病就不會好。浮脈表示病在體表,應該用解除表邪的方法治療。」這說法多麼直接明瞭。在「體表」後面加上「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所以導致疾病無法痊癒。現在脈象是浮脈,所以知道病還在體表」等句子,要知道這些繁瑣的文句不是漢朝人的筆法。像「病人常常自己出汗」這條,也應該依循刪除的例子。(柯韻伯的觀點)
病人常常自己出汗,是因為營氣平和,衛氣和營氣之間不協調的緣故。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等到營衛調和就會好轉,應該用桂枝湯。
這段文字舊版本有很多多餘的文字,現在已經刪除改正了。(吳遵程的觀點)
因為外感寒邪引起的太陽病,出現痙證、濕證、暍證,這三種情況應該分開討論。
說明:其中「因為外感寒邪引起的」這四個字,沒有什麼意義,應該刪除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發熱沒有汗,反而怕冷的,叫做剛痙。
說明:「反而怕冷的」這個「反」字,是多餘的文字。剛痙證本來就應該會怕冷,不是「反而」怕冷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生病六七天,脈象遲緩、浮弱,怕風怕冷,手腳溫暖,經過醫生二三次攻下治療,不能進食,而且脅肋脹滿疼痛,面部和身體發黃,頸項僵硬,小便困難的,給予柴胡湯後必然會出現下墜感。本來口渴卻又喝水就嘔吐的,就不適合使用柴胡湯,吃了食物反而會呃逆。
說明:「吃了食物反而會呃逆」這四個字,是多餘的文字。吃了食物嘔吐的病症是有的,從來沒有吃食物卻反而呃逆的病症,應該刪除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腹瀉痊癒後,到了那一年或那一個月又再次發作,是因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的緣故。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
這條文字舊版本中有「應該用大承氣湯」這五個字,是多餘的文字。詳細分析沒有完全清除的邪氣,可以潛伏一年以上才發作,必定是寒邪,寒邪只能用備急丸溫補攻下,不應該用大承氣湯寒涼攻下。如果病邪是熱邪,一定不會潛伏一年那麼久。(出自《傷寒纘論》)
這段注釋也只是就時令來說明治療方法,這正是王叔和撰寫《例》的本意。病症已經經過一年,到了那個時期又再次發作,仍然使用以前的藥方,我不相信這是醫聖張仲景的原文。(魏荔彤的觀點)
2. 字訛
陽脈浮陰脈弱者,則血虛,血虛則筋急也。其脈沉者,營氣微也。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,衛氣衰也。
按:陽脈浮,其脈浮之二浮字,當是濡字。若是浮字,則與衛氣衰汗出如流珠之義不屬。其脈沉之沉字,當是弱字。若是沉字,則與血虛營氣微之義不屬。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若脈和,其人大煩,目重臉內際黃者,此為欲解也。
重當作眥,臉當作瞼。(程扶生)
師曰:病家人來請云,病人發熱煩極。明日師到,病人向壁臥,此熱已去也。設令脈自不和,處言已愈。
按:不和應是自和,若不和如何言愈?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寸口衛氣盛名曰高,營氣盛名曰章;高章相搏,名曰綱。衛氣弱名曰惵,營氣弱名曰卑,惵卑相搏,名曰損。衛氣和名曰緩,營氣和名曰遲,遲緩相搏,名曰沉。
按:名曰沉之沉字,應是強字。玩下文可知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趺陽脈緊而浮,浮為氣,緊為寒;浮為腹滿,緊為絞痛。浮緊相搏,腸鳴而轉,轉即氣動,膈氣乃下,少陰脈不出,其陰腫大而虛也。
按:陰腫大而虛之虛字,應改痛字。細玩自知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喘家作,桂枝湯加厚朴、杏子佳。
佳一作仁。(魏荔彤)
太陽病不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惵,汗出乃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
脈法無停字,疑是沉滯不起,即下微字之義。微字即上停字之意,與微弱不同,微弱則不當復汗下也。(《傷寒類方》)
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按:下利之下字,當是不字。若是下字,豈有上嘔下利而用十棗湯峻劑攻之之理乎!惟其大便不利,痞硬滿痛,始屬裡病。小便不利,嘔逆短氣,始屬飲病,乃可峻攻。發作之作字,當是熱字,始與太陽陽邪熱飲之義相合。若無熱汗出,乃少陰陰邪寒飲真武湯證也。且作字與上下句文義皆不相屬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小青龍湯加減法內,若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一枚。
噎古作𩜺,按《內經》無噎字,疑即呃逆之輕者。(《傷寒類方》)
太陽病,二三日,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,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結胸:未止者,四日復下之,此作協熱利也。
按:四日復下之之字,當是利字。上文利未止,豈有復下之理乎?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
按:若頭痛之若字,當是苦字。苦頭痛方為必衄證。若是若字,則凡頭痛皆能致衄矣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白話文:
如果陽脈浮在表面,陰脈卻很微弱,這是因為血虛,血虛就會導致筋脈拘急。如果脈象沉在裡面,表示體內的營氣不足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且汗如珠子般流出,表示衛氣衰弱。
(這裡指出)陽脈浮的「浮」字,應該是「濡」字才對。如果是「浮」字,就和衛氣衰弱、汗如珠子般流出的情況不相符。脈象沉的「沉」字,應該是「弱」字才對。如果是「沉」字,就和血虛、營氣微弱的情況不相符。應該改字。
如果脈象平和,病人卻感到非常煩躁,眼睛睜不開且眼白內側發黃,這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
「重」字應該改成「眥」(眼眶)、「臉」字應該改成「瞼」(眼皮)。
醫生說:病人家屬來請醫生,說病人發燒很嚴重。隔天醫生到時,病人卻背對牆壁躺著,表示熱已經退了。如果脈象本來就不平和,卻說病人已經好了,這是不對的。
這裡指出:「不和」應該改成「自和」,如果脈象不平和,怎麼能說已經好了呢?應該改字。
寸口脈的衛氣旺盛叫做「高」,營氣旺盛叫做「章」;「高」和「章」互相搏動,叫做「綱」。衛氣虛弱叫做「惵」,營氣虛弱叫做「卑」;「惵」和「卑」互相搏動,叫做「損」。衛氣平和叫做「緩」,營氣平和叫做「遲」;「遲」和「緩」互相搏動,叫做「沉」。
(這裡指出)叫做「沉」的「沉」字,應該是「強」字。看上下文就知道應該改字。
趺陽脈(足背動脈)的脈象既緊又浮,浮是代表氣,緊是代表寒;浮代表腹部脹滿,緊代表絞痛。如果浮和緊兩種脈象搏動在一起,會導致腸鳴、腸蠕動,腸蠕動就是氣在動,隔氣就會下降。如果少陰脈的脈象無法顯現,那麼陰部就會腫大且虛弱。
這裡指出:陰部腫大而虛弱的「虛」字,應該改成「痛」字。仔細推敲就能明白。
患有喘症的人,使用桂枝湯,再加上厚朴和杏仁會更好。
「佳」字,有的版本寫作「仁」。
太陽病沒有痊癒,脈象陰陽都停滯不動,一定會先顫抖,然後出汗才會好。但如果陽脈稍微微弱,會先出汗而痊癒;如果陰脈稍微微弱,則要用瀉下的方法才能痊癒。如果想要使用瀉下藥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
脈法中沒有「停」這個字,應該是脈象沉滯不起,也就是下面「微」字的意思。「微」字就是上面「停」字的意思,和微弱不同,如果是微弱,就不應該再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。
太陽中風,出現腹瀉、嘔吐,如果表證解除了,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病人不斷出汗,發作有時,頭痛、胸腹部痞硬脹滿、牽引到脅肋下疼痛、乾嘔、呼吸短促、出汗卻不怕冷,這是表證解除了,但裡證還沒有平和,應該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(這裡指出)「下利」的「下」字,應該是「不」字。如果是有上吐下瀉的情況,怎麼會用十棗湯這種峻猛的藥來攻下呢!只有在病人大便不通、胸腹部痞硬脹滿疼痛的情況下,才屬於裡證。如果小便不順暢、嘔吐、呼吸短促,才屬於飲病,這時才能用峻猛的藥物攻下。發作的「作」字,應該是「熱」字,這樣才和太陽陽邪熱飲的病理相符。如果沒有發熱出汗,而是屬於少陰陰邪寒飲證,就要用真武湯治療。而且,「作」字和上下句的文義都不相符,應該改字。
小青龍湯加減法中,如果病人有噎的症狀,就要去掉麻黃,加上一枚附子。
「噎」字古代寫作「𩜺」,根據《內經》中沒有「噎」這個字,懷疑是指輕微的呃逆。
太陽病,過了兩三天,病人無法躺臥,只想坐起來,胸下必定有結塊,脈象微弱,這是因為本來就有寒邪存在。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如果腹瀉停止了,必定會形成結胸;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過了四天又再用瀉下的方法,這樣就會造成協熱下利。
這裡指出:四天又再用瀉下的「下」字,應該是「利」字。上文說腹瀉沒有停止,怎麼會有再用瀉下的道理呢?應該改字。
傷寒,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而且頭痛發熱,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小便清澈,就知道病不在裡,還在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只是頭痛,一定會流鼻血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
(這裡指出)如果頭痛的「若」字,應該是「苦」字。只有苦於頭痛,才會導致流鼻血。如果用「若」字,就變成只要頭痛都會流鼻血了,應該改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