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8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8)
1. 脅痛
每驗怒氣易動者,最多肝痛之證。其左脅骨下痛而有塊,扁大如痞,實非痞也;乃肝葉血燥不下垂故也。(《己任編》)
損證,脅下常有一點痛不止者,名干脅痛,甚危。(《醫學入門》)
補編
脅下偏痛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;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(《金匱》)
按:脅下偏痛之偏字,當是滿字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脅痛一證,不徒責在肝膽,而他經亦累及之。有寒、熱、虛、實之不同,痰積、瘀血之各異。嘗考經旨,謂肝脈挾胃、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。膽脈貫膈、絡肝,循脅裡,其直者循胸過季脅。是兩脅之痛,皆屬肝膽為病。內傷不外氣、血兩端,外感責在少陽一經而已。蓋肝為將軍之官,其性暴怒。
非怫意交加,則憂鬱莫解;非酒色耗擾,則風寒外襲,痛之所由生也。使其人而虛寒也者,則內臟虧而痛矣;使其人而虛熱也者,則隧道塞而痛矣;使其人而實熱也者,或邪氣入而痛,或鬱火發而痛矣。痛在氣分者,治在氣:寒者溫之、虛者補之、熱者清之、實者泄之,血藥不宜用也。
使其人而血虛也者,則肝少血養而痛矣;使其人而血熱也者,則木火內灼而痛矣;使其人而血分實熱也者,或邪在半表半裡而痛,或滿悶懼按多怒而痛矣。痛在血分者,治在血。血虛者以血藥補之,血熱者以陰藥滋之,血實者以苦藥通之,氣藥不宜用也。更有瘀血內蓄,痰飲內聚,及肥氣、痞氣,皆屬有形之積。
非益血則邪不退,即令氣寒而得此,亦易補陽在先,補陰在後,陰陽兩補。痰瘀除而積聚消,脅痛豈有不愈者哉?雖然,操心者常有此證,房勞者每有此患。醫家不明肝腎同原、精髓內空、相火易上之理,一味辛香行氣,冀其奏功。不知辛能通竅,香能耗血,肝病不已,復傳於肺,咳嗽喘促,甚至血動,斯時有莫可如何者矣。
是以初起確認為肝腎之病,宜乙癸合治:用六味湯加人乳、河車之屬,俾水生而木榮,母實而子安,此正治之法也。倘氣因精虛者,宜用八味湯加人參、河車之屬,陰中求陽,坎中生火,此從治之法也。或謂內傷脅痛,逍遙散乃不易之方;外感脅痛,小柴胡為必用之藥。二者可以盡病之情乎?而猶未也。
誠以法之運用無窮,方之變化無定。通因通用者,治肝邪之有餘;塞因塞用者,治肝藏之不足。而其間必以拒按、喜按,探虛實之消息;喜溫、喜冷,驗寒熱之假真。更宜以脈之大、小、遲、數、有力、無力為辯,神而明之,勿泥也。且脅痛而及他臟者,亦有之矣。咳唾腥臭者,肺癰也;痛連胃脘、嘔吐酸味者,木凌脾也;痛而寒熱譫語如見鬼狀者,婦人熱入血室也。
舍氣血而何所補救哉?蓋甘可緩中,則木氣條達,自然右降而左升;和能平怒,則疏泄令行,漸次氣充而血潤,脅痛云乎哉?(《會心錄》)
白話文:
經常發現容易因生氣而情緒波動的人,最常出現肝臟疼痛的症狀。這種疼痛通常發生在左側肋骨下方,會摸到一個扁平的腫塊,看起來像痞塊,但實際上不是痞塊;這是因為肝葉的血液乾燥,無法順利下行造成的。
如果是身體虛損導致的脅痛,在脅下某一點持續疼痛不停,這種情況稱為「乾脅痛」,非常危險。
脅下偏側疼痛並且發燒,脈象呈現緊弦的狀態,這是因為寒邪入侵所致;應該使用溫熱藥物來幫助身體排出寒邪,可以用大黃附子湯來治療。
這裡說的「脅下偏痛」的「偏」字,應該改為「滿」字,意指脅下充滿疼痛感。
脅痛這種症狀,不單純只是肝膽的問題,其他經絡也可能受到影響。脅痛有寒證、熱證、虛證、實證的區別,還有痰積、瘀血等不同原因。根據醫書上的記載,肝脈與胃相連,並與膽相聯絡,向上穿過橫膈膜,分布在脅肋部位。膽脈也穿過橫膈膜,與肝相聯絡,沿著脅部內側行走,其直線部分則沿著胸部經過季脅。因此,兩側脅部的疼痛,都屬於肝膽疾病引起的。內傷大多與氣血兩方面有關,外感則與少陽經有關。肝臟就像將軍一樣,性情容易暴躁。
如果不是因為心情不暢,就是憂鬱無法排解;不是因為沉迷酒色,就是外感風寒。這些都是導致脅痛的原因。如果體質屬於虛寒,就會因為內臟虧虛而疼痛;如果體質屬於虛熱,就會因為經絡阻塞而疼痛;如果體質屬於實熱,可能是因為邪氣入侵導致疼痛,也可能是因為鬱積的火氣爆發導致疼痛。如果疼痛主要在氣分,就要從氣的角度來治療:寒證要溫熱,虛證要補益,熱證要清熱,實證要疏泄。這時不適合使用活血藥物。
如果體質屬於血虛,就會因為肝臟缺乏血液滋養而疼痛;如果體質屬於血熱,就會因為肝火內灼而疼痛;如果體質屬於血分實熱,可能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而疼痛,也可能是因為胸悶、害怕按壓、容易發怒而疼痛。如果疼痛主要在血分,就要從血的角度來治療。血虛要用補血藥物,血熱要用滋陰藥物,血實要用苦寒藥物來疏通。這時不適合使用理氣藥物。此外,還有瘀血積聚、痰飲內聚,以及肥氣、痞氣等,都屬於有形積滯。
如果沒有補充血液,邪氣就無法去除。即使是因為氣虛受寒而導致的脅痛,也要先補陽氣,再補陰氣,陰陽都要兼顧。等到痰瘀消除、積聚散去,脅痛自然就會痊癒。然而,經常思慮過度的人容易出現脅痛,房事過度的人也常常會有這種問題。醫生如果不懂得肝腎同源、精髓內空、相火容易上炎的道理,只是一味地使用辛香的藥物來行氣,希望能夠見效,卻不知道辛辣的藥物會通竅,香氣的藥物會耗血,結果肝病沒有治好,反而傳到肺部,引起咳嗽、氣喘,甚至出現咯血的情況,到那時就束手無策了。
所以,在疾病初期就要確認是肝腎的病變,應該採用乙癸同治的方法:使用六味地黃丸,再加入人乳、紫河車等藥物,使腎水生發而肝木得以榮養,腎陰充足則肝陰也能安和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脅痛是因為精氣虧虛引起的,則要使用八味地黃丸,並加入人參、紫河車等藥物,在陰中求陽,從腎中生火,這是從根本上治療的方法。有人認為,內傷引起的脅痛,使用逍遙散是很好的方子;外感引起的脅痛,使用小柴胡湯是必用的藥物。這兩種藥方就能夠完全涵蓋脅痛的病症嗎?並不是。
實際上,治療的方法千變萬化,藥方也應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。通則用通的方法,是用於治療肝邪有餘的情況;塞則用塞的方法,是用於治療肝臟陰血不足的情況。在治療過程中,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是喜歡按壓還是拒絕按壓,以此來判斷虛實;是喜歡溫熱還是喜歡寒冷,以此來判斷寒熱的真假。更應該根據脈搏的大小、快慢、有力無力等情況來進行判斷,要靈活運用,不能固執己見。而且脅痛還可能會牽連到其他臟腑。如果咳嗽吐出的痰液有腥臭味,這是肺癰;如果疼痛牽連到胃部,並且嘔吐酸水,這是肝木侵犯脾土;如果疼痛伴有發熱、說胡話、甚至出現幻覺,這可能是婦女熱邪侵入血室。
如果捨棄氣血的理論,又該如何補救呢?甘味能夠緩和中氣,使肝氣順暢條達,自然就能夠使氣機右降左升;平和的心態可以平息怒氣,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運行,逐漸使氣血充足,脅痛自然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