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7)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7)
1. 脅痛
經義
春脈不及,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痛。○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○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○心病者,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。○膽足少陽也,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不能轉側。(《素問》)
邪在肝則兩脅中痛。○肝小則臟安,無脅下之病;肝大則逼胃迫咽,苦膈中,且脅下痛;肝偏傾則脅下痛。○脾小則臟安,脾大則苦湊䏚而痛,脾高則䏚引季脅痛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傷寒脅痛屬少陽膽經,以脅居少陽之部。雜證脅痛屬厥陰肝經,以肝脈布於脅肋。其證有虛、實、寒、熱,不可概論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脅痛宜分左右、辨虛實。左脅痛者,肝受邪也;右脅痛者,肝邪入肺也;左右脅痛者,氣滯也;左右脅注痛有聲者,痰飲也;左脅下有塊作痛夜甚者,死血也;右脅下有塊作痛飽悶者,食積也。
咳嗽引痛,喘急發熱者,痰結也;時作時止,暴發痛甚者,火鬱也;滿悶懼按,煩躁多怒者,肝實也;耳目䀮聵,爪枯善恐者,肝虛也;隱隱微痛,連及腰胯,空軟喜按者,腎虛也。脅痛,咳嗽腥臭,面赤唾痰者,肺氣傷也;脅內支滿,目眩,前後下血者,肝血傷也;兩脅拘急,腰腿疼痛不能轉側者,濕熱鬱也;胸右近脅一點刺痛,內熱咳嗽者,肺癰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脅痛病屬肝、膽二經,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。然而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與膀胱,亦皆有脅痛之病,以邪在諸經,氣逆不解,傳及少陽,厥陰,乃致脅肋疼痛耳。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,此心肺所傳也。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,此脾胃之所傳也。以色欲內傷、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,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。
傳至本經,則無非肝、膽之病矣。至於忿怒、疲勞、傷血、傷氣、傷筋,或寒邪在半表半裡之間,此自本經之病。病在本經者,直取本經。傳至他經者,以拔其所病之本,自無不愈。○脅痛,諸家有左、右、血、氣之辨。謂肝位於左而藏血,肺位於右而藏氣,故病在左者為血積,病在右者為氣鬱。
脾氣亦繫於右,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。若執此說,則左豈無氣?右豈無血?食積、痰飲,豈必無涉於左乎?古無是說,此後世之謬談,不足憑也。然則在氣、在血,何以辨之?但察其有形、無形,可知之矣。蓋血則有形而不移,或堅硬而拒按;氣則流行而無跡,或倏聚而倏散。
若食積、痰飲,皆屬有形,詳察所因,自可辨識。且凡屬有形,無非由氣之滯。但得氣行,則何聚不散?凡治此者,無論是血、是痰,必兼治氣為主。(張景岳)
脅痛者:瘀血,按之痛,不按亦痛,痛無休息而不膨;氣痛則時止而膨,噯即寬,旋覆痛。以此辨驗氣血為妙。(《見聞錄》)
白話文:
脅痛
經義:
春天脈象如果虛弱不足,會讓人胸痛牽引到背部,向下則兩側脅肋疼痛。南風在夏天產生,病邪會影響心臟,在胸部和脅肋有反應。肝臟有病的人,兩脅下疼痛會牽引到小腹,讓人容易發怒。心臟有病的人,會胸部疼痛,脅肋脹滿,脅下疼痛。膽經屬於足少陽經,膽經發病時,會口苦,經常嘆氣,心和脅肋會疼痛,不能翻身。
病邪在肝臟時,兩脅中間會疼痛。肝臟如果比較小,臟腑會安穩,不會有脅下疼痛的問題;如果肝臟腫大,會壓迫胃部和咽喉,導致胸膈不舒服,而且脅下也會疼痛;如果肝臟位置偏斜,也會脅下疼痛。脾臟如果比較小,臟腑會安穩,脾臟腫大會導致腹部脹痛,脾臟位置偏高會牽引到側腹季肋疼痛。
哲言:
外感病引起的脅痛屬於少陽膽經,因為脅肋是少陽經脈分布的部位。內科雜病引起的脅痛屬於厥陰肝經,因為肝經的脈絡分布在脅肋部位。脅痛有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之分,不能一概而論。
治療脅痛應該區分左右,辨別虛實。左側脅肋疼痛,是肝臟受到病邪影響;右側脅肋疼痛,是肝臟的病邪傳入肺臟;左右兩側脅肋都疼痛,是氣機阻滯;左右脅肋按壓疼痛有聲響,是痰飲的表現;左脅下有腫塊而且疼痛,夜晚加重,是瘀血的表現;右脅下有腫塊而且疼痛,飽食後悶脹,是食積的表現。
咳嗽牽引脅肋疼痛,呼吸急促發熱,是痰結的表現;時痛時止,突然發作且疼痛劇烈,是火鬱的表現;胸脅脹滿,拒絕按壓,煩躁易怒,是肝實的表現;耳鳴眼花,指甲乾枯,容易恐懼,是肝虛的表現;隱隱作痛,牽連到腰胯,喜歡按壓,是腎虛的表現。脅肋疼痛,咳嗽有腥臭味,臉色發紅,吐痰,是肺氣受損的表現;脅肋內部脹滿,頭暈,大小便出血,是肝血受損的表現;兩側脅肋拘緊,腰腿疼痛不能轉側,是濕熱鬱積的表現;胸部右側靠近脅肋部位一點刺痛,伴有內熱咳嗽,是肺癰的表現。
脅痛病屬於肝、膽兩條經脈,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脅肋部位。然而,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腎和膀胱等臟腑的疾病,也可能引起脅痛,這是因為病邪在各條經脈中,氣機逆亂不能疏解,進而傳到少陽和厥陰經脈,才導致脅肋疼痛。所以,因為過度勞累、憂慮而導致的脅痛,是心肺影響所致;因為飲食不節、過度勞累而導致的脅痛,是脾胃影響所致;因為房事不節、腎臟和膀胱功能失調而導致的脅痛,是腎臟和膀胱影響所致。
如果病邪傳到本經,就屬於肝膽的疾病了。至於因憤怒、疲勞、損傷血氣、損傷筋脈,或者寒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引起的脅痛,這是肝膽經本身的問題。病在肝膽經的,直接治療肝膽經。病邪傳到其他經脈的,需要找出病根,從病根入手治療,自然就能痊癒。脅痛,各家有左、右、氣、血的區分。認為肝臟位於左側,主藏血,肺臟位於右側,主藏氣,所以左側脅痛是血積,右側脅痛是氣鬱。
脾的氣機也與右側有關,所以濕痰停留在右側。如果堅持這種說法,那麼左側難道就沒有氣嗎?右側難道就沒有血嗎?食積、痰飲,難道就一定與左側無關嗎?古書上沒有這種說法,這是後世的錯誤觀點,不足以採信。那麼,如何辨別是氣的問題還是血的問題呢?只要觀察是有形還是無形就可以判斷了。血是有形的,不移動,或者堅硬拒絕按壓;氣是無形的,可以流動,時聚時散。
食積、痰飲都屬於有形,仔細觀察發病原因,自然可以辨識。凡是有形的,都與氣滯有關。只要氣機運行順暢,就不會聚積。所以,無論是血的問題還是痰的問題,治療時都要兼顧調暢氣機為主。
脅痛,如果是瘀血引起的,按壓疼痛,不按也痛,持續疼痛而不會脹滿;如果是氣滯引起的疼痛,會時痛時止,感到脹滿,打嗝後會緩解,或者感到旋轉性疼痛。用這些方法可以辨別氣和血的病變,非常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