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一·雜證匯參 (49)

1. 脅痛

肝之臟在兩脅,肝之治在下焦。腎肝居下,陰中之陰也。滋水所以養肝,腎為肝之母也。世人治脅痛,分左屬血、右屬氣,必用青皮、枳殼破氣之藥,謂肝得疏泄而病愈。然在初起氣實者,亦或有效,久則非培其母不可。

陽氣變化,內風乘胃為嘔,攻脅為痛。肝居左而痛偏熾與右,肝木犯土之徵。經旨調肝為剛臟,非柔不和,當用鎮陽熄風方法,如牡蠣、阿膠、生地、小麥之類。(葉天士)

內傷脅痛,用生香油、生蜜各一杯和勻,服一、二次即愈。(周慎齋)

脈候

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(《金匱》)

脅痛:脈弦數有力為肝盛有餘;弦數無力為肝虛有火。弦為飲,沉為氣,浮數為風,弦弱為陽虛,沉細為陰虛。(張路玉)

選案

余弟於六月途行,受熱過勞,性躁,忽左脅痛,皮膚一片紅如碗大,發水泡瘡三、五點,脈數而弦,夜重於晝。醫作肝經鬱火,治以黃連、青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柴胡之類。進藥一服,其夜痛極熱增,次早皮膚紅大如盤,瘡加三十餘粒。又以白礬末井水調敷,藥加青黛、龍膽草。

其夜痛苦叫號,次早紅及半身,瘡增百數。予心不懌,載歸詢黃古潭先師。觀脈案藥方。曬曰:切脈認藥則審矣,製藥訂方則未也。夫用藥如用兵,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今病勢有燒眉之急,累卵之危,豈可執尋常瀉肝之法正治耶?是謂驅羊搏虎矣。且苦寒愈資其燥,故病轉增。

水泡瘡發於外者,肝鬱既久,不得發越,侮所不勝,故皮腠為之潰。至於自焚則死矣。訂方:以大栝蔞一枚,連皮搗爛,加甘草二錢、紅花五分,戌時進藥,少頃得睡,至丑時方醒。問之,已不痛矣。急煎藥渣與服,睡至天明,微利一度,復睡至辰,起視膚紅已釋,瘡亦盡斂,後亦不服他藥。

夫病重三日,飲食不進,呻吟不輟,一劑而愈,可謂神矣!夫栝蔞味甘寒,經云;損其肝者緩其中。且其為物,柔而滑潤,甘緩潤下。考之本草,栝蔞能治插脅之痛。蓋為其緩中潤燥,以致於流通,故痛自止也。(孫一奎)

一婦患傷寒,寒熱脅痛,塊堅如石,晝夜呻吟,診脈弦滑,用小柴胡湯去人參,加牡蠣、青皮、枳殼,服藥二劑,塊消病愈。(程星海)

一人脅痛,脈右虛,左微弦小,面色黃。凡久痛必入絡,絡主血,藥不宜剛。用《金匱》旋覆花湯,加柏子仁、歸鬚、桃仁。(葉天士)

一人捕魚為業。起初左肋塊痛,續漸痛甚,控引背俞,諸藥不效。或教取桕樹嫩枝,厚鋪痛處,煮大麥仁飯,乘熱蓋桕枝上,每日兩次。經年之病,數日而愈。(《見聞錄》)

一人左脅痛,後傳於右,斷為不起。按:肝有七葉,左三、右四。其治在左,其臟在右,痛傳於右,邪入臟矣,後果死。(周慎齋)

白話文:

脅痛

肝臟的位置在兩側脅部,治療肝病要從下焦入手。腎和肝都位於下部,屬於陰中之陰,滋養腎水可以養肝,因為腎是肝的母親。世人治療脅痛,常認為左邊的痛是血的問題,右邊的痛是氣的問題,所以會用青皮、枳殼等破氣的藥物,認為疏通肝氣病就會好。這在剛發病、氣實的時候或許有效,但久病則必須培補腎水,滋養肝陰。

陽氣發生變化,內風會侵犯胃導致嘔吐,攻擊脅部則會引起疼痛。肝在左邊,如果疼痛卻偏向右邊,這是肝木剋土的表現。經書上說,肝是剛強的臟器,必須用柔和的方法才能使之調和,所以應該用鎮陽熄風的方法,例如牡蠣、阿膠、生地、小麥等藥物。 (葉天士)

內傷引起的脅痛,可以用生香油和生蜂蜜各一杯,攪拌均勻後服用,一兩次就會好。 (周慎齋)

脈象

寸口脈呈現弦象,就表示脅部拘急疼痛,而且患者會感到微微的怕冷。(《金匱》)

脅痛:脈象弦數有力,表示肝氣實熱;弦數無力,表示肝虛有火。弦脈表示有飲,沉脈表示有氣,浮數脈表示有風,弦弱脈表示陽氣不足,沉細脈表示陰虛。 (張路玉)

案例選錄

我弟弟在六月時,因為趕路過於勞累,加上性情急躁,突然左邊脅部疼痛,皮膚出現一塊像碗一樣大的紅腫,還有三、五個水泡,脈象細數而弦,晚上比白天嚴重。醫生認為是肝經鬱火,用黃連、青皮、香附、川芎、柴胡等藥物治療。吃了一劑藥後,當晚疼痛加劇,發熱更高,第二天早上紅腫擴大到像盤子一樣大,水泡也增加了三十多個。又用白礬末加井水調敷,藥物又加了青黛、龍膽草。

當晚,弟弟痛苦地叫喊,第二天早上紅腫已經蔓延到半身,水泡增加到上百個。我感到不安,就帶他回去請教黃古潭老師。老師看了脈案和藥方後說:「診脈辨藥是對的,但製藥開方卻不對。用藥就像用兵,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。現在病情危急,像火燒眉毛、累卵一樣危險,怎麼可以用平常瀉肝的方法來治療呢?這就像趕羊去搏老虎啊!而且苦寒的藥反而會加重乾燥,所以病情才會加重。」

水泡長在外面,是因為肝氣鬱結太久,無法發散,才會欺侮到不該欺侮的地方,所以皮膚才會潰爛。如果繼續惡化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因此,老師開出新的藥方:用大栝蔞一個,連皮搗爛,加上甘草二錢、紅花五分,在戌時(晚上七點到九點)服用,不久就睡著了,到丑時(凌晨一點到三點)才醒來。問他,已經不痛了。趕緊把藥渣煎了再服,睡到天亮,輕微腹瀉了一次,又睡到辰時(早上七點到九點),起床一看,皮膚紅腫已經消退,水泡也全都收斂了,之後也沒有再服其他藥。

病重三天,不吃不喝,呻吟不止,一劑藥就治好了,真是神奇啊!栝蔞味道甘寒,《內經》說:「損傷肝臟要用甘味來緩和它。」而且栝蔞質地柔軟潤滑,甘味能緩解、潤燥。研究本草,栝蔞能治療脅部疼痛,是因為它能緩解中焦、潤燥,使氣血流通,所以疼痛自然就停止了。 (孫一奎)

一位婦人得了傷寒,寒熱交替,脅部疼痛,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堅硬,整天呻吟不斷。診斷脈象弦滑,使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,加入牡蠣、青皮、枳殼,服藥兩劑後,硬塊消失,病也好了。(程星海)

一人脅痛,脈象右邊虛弱,左邊微微弦小,面色發黃。凡是久痛必定會深入經絡,經絡主血,用藥不宜過於剛烈。因此,使用《金匱》中的旋覆花湯,加入柏子仁、歸鬚、桃仁。(葉天士)

有一人以捕魚為業。起初左邊肋骨疼痛,之後逐漸加劇,牽引到背部,吃了很多藥都沒效。有人教他用桕樹的嫩枝,厚厚地鋪在痛處,然後煮麥仁飯,趁熱蓋在桕枝上,每天兩次。多年的病,幾天就好了。 (《見聞錄》)

一人左脅痛,後來傳到右脅,被斷定為無法治癒。按照中醫的說法,肝有七葉,左邊三葉,右邊四葉。如果病在左邊,臟在右邊,痛傳到右邊,表示邪氣已經入侵肝臟了,後來這個人果然死了。 (周慎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