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9)

1. 痘科綱領

始終

治痘貴乎慎之於始,而慮其所終。發熱之初,煩渴便秘,腹痛腰疼,鼻乾唇燥,驚悸譫妄者,此毒鬱於內,防其伏而不出。若吐利不止者,防其中氣虛弱,不能助痘成漿。故熱則解之,秘則利之,驚則平之,吐利則止之。且如初出一點血,此春生之令也;至於起發,此夏長之令也;水化為漿,此秋成之令也;膿乾結黶,此冬藏之令也。

若初出而便含水,將發而便戴漿,膿未成而便收黶者,此未至而至,謂之太過,須防陷伏倒黶,宜發表托裡,兼與解毒。若應出不出,應起不起,應灌不灌,應收不收者,此至而不至,謂之不及。此血衰氣弱,須防無漿斑爛,宜補託生漿,兼與勻氣活血。

又如初出而色豔者,則必皮嫩,嫩則易破,須防癢塌;相聚成塊者,不可謂之疏,防有內伏;漿水清稀者,雖見成痂,防後發癰;頭面預腫者,防其易消而內攻;咽痛者,須急解之,防其失音而挫喉;頻更衣者,防其倒黶;多水疱者,防其自利;目澀淚出者,防其膚翳。杜漸防微,治未病之良法也。

(《馮氏錦囊》)

形色

嘗觀萬物之生,雨甚則爛,旱甚則焦;生則鮮澤,死則枯暗;鮮澤則聳拔,枯暗則低垂。人情物理,何以異哉!(《黃帝逸典》)

夫痘貴乎形色。謂之形者,始出尖圓堅厚,起壯發榮,滋長成漿,飽滿充足,收黶斂束完固,與水珠光澤者,皆正形也。或平或陷者,形之變也。是以初出之時,隱如蚊蚤之跡,空若蠶種之蛻,薄如麩片,密似針頭,如熱之痱、寒之粟者,必不能起發而死;若黏聚模糊,肌肉虛浮,溶軟嫩薄,皮膚潰爛者,必不能收黶而死。謂之色者,喜鮮明而惡昏暗,喜潤澤而惡乾枯,喜蒼蠟而惡嬌嫩。

紅不欲豔,豔則易破;白不欲灰,灰則難黶。由紅而白,白而黃,黃而黑者,此色之正也;若初出而紫滯,起發而灰白者,此色之變也。更有根、窠、腳、地四者,名雖各殊,總不離乎形、色二字。何謂窠?中透而起頂者是也。何謂根?外圈而紅者是也。然圈之紅否,則其中之虛實,與痘毒之淺深可見矣。

窠之起否,則根之淺深,與氣血之盈虧可定矣。所謂腳、地者,亦本乎根窠之圓暈,顆粒之稀密也。夫紅暈之處謂之腳,凡顆粒界限分明,不散不雜者,此痘腳之明淨也。空隙之處謂之地,凡顆粒不相連綴者,此地面之明淨也。總之,根欲其活,窠欲其起,腳欲其固,地欲其寬。

四者俱順,痘雖重而無慮矣。然圓者氣之形也,氣盛則必痘窠圓滿而周淨;暈者血之形也,血盛則必痘窠光明而紅活。故氣虛則頂陷,氣散則窠塌。然有氣虛極而不塌陷者,乃火載之,是雖圓滿,實空殼而如疱也。血虛則暈淡,血憊則暈枯。然有血虛極而猶紅活者,乃火上浮,是雖圓暈,實枯槁而不澤也。

白話文:

【痘科綱領】

始終

治療痘瘡最重要的是從開始就謹慎小心,並且考慮到最終的結果。在發熱初期,如果出現煩躁口渴、便秘、腹痛腰痛、鼻乾唇燥、驚悸說胡話等症狀,這是毒素鬱積在體內,要預防它潛伏而不發出來。如果出現吐瀉不止的情況,要預防是中氣虛弱,無法幫助痘瘡化膿。所以,有熱就應該解熱,便秘就應該通便,驚悸就應該平定,吐瀉就應該止住。

痘瘡的出現,就像春天生長一樣,剛開始出現一點血點;接著逐漸發起,就像夏天生長一樣;然後水液變成膿漿,就像秋天成熟一樣;最後膿液乾涸結痂,就像冬天收藏一樣。

如果剛出現就含有水液,將要發起就帶著漿液,膿液還沒形成就結痂,這是還沒到這個階段就發生了,叫做「太過」,需要預防痘瘡潛伏下去或倒陷,應該使用發散和托裡的藥物,同時也要解毒。如果應該出疹子卻不出,應該發起卻不發起,應該化膿卻不化膿,應該結痂卻不結痂,這是到了這個階段卻沒發生,叫做「不及」。這是因為血衰氣弱,需要預防沒有膿漿或出現斑爛的情況,應該使用補益托出膿漿的藥物,同時也要調勻氣血。

另外,如果剛發出來顏色鮮豔,那一定皮膚很嫩,嫩就容易破裂,需要預防發癢潰塌;如果痘瘡聚集在一起成塊,不可以認為是疏散,要預防有內伏的情況;如果膿液清稀,雖然看到結痂,要預防之後長出癰瘡;如果頭面部先腫起來,要預防它很快消退而內攻;如果咽喉疼痛,要趕快治療,預防它失聲或影響喉嚨;如果頻繁更換衣服,要預防痘瘡倒陷;如果有很多水疱,要預防腹瀉;如果眼睛乾澀流淚,要預防眼睛長出翳膜。防微杜漸,是治療未病的好方法。

形色

我觀察萬物的生長,雨水太多就會腐爛,乾旱太久就會枯焦;有生命力的就會鮮明有光澤,失去生命力的就會枯槁昏暗;鮮明有光澤的就會挺拔向上,枯槁昏暗的就會低垂向下。人的情況和萬物的道理,有什麼不同呢?

痘瘡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形態和顏色。所謂的「形」,指的是剛開始出現時是尖圓、堅硬厚實,發起時飽滿充盈,逐漸滋長成膿漿,飽滿充足,結痂時收斂束緊,完整堅固,像水珠一樣有光澤,這些都是正常的形態。如果呈現扁平或凹陷,則是形態的變異。因此,剛開始出現時,如果像蚊子或跳蚤留下的痕跡,空虛像蠶蛻下的皮,薄如麩皮,密如針頭,像熱痱子或寒栗子一樣,一定無法正常發起而死亡;如果黏連模糊,肌肉虛浮,鬆軟薄嫩,皮膚潰爛,一定無法正常結痂而死亡。

所謂的「色」,指的是喜歡鮮明而不喜歡昏暗,喜歡潤澤而不喜歡乾枯,喜歡青白有光澤而不喜歡嬌嫩。紅色不宜過於鮮豔,過於鮮豔就容易破裂;白色不宜像灰色,像灰色就難以結痂。由紅色轉為白色,白色轉為黃色,黃色轉為黑色,這是顏色的正常變化。如果剛出現時是紫滯的,發起時是灰白的,這是顏色的變異。

還有根、窠、腳、地這四個方面,名稱雖然不同,總之都離不開「形」和「色」這兩個方面。什麼是「窠」?指痘瘡中間突起,頂部隆起的部位。什麼是「根」?指痘瘡外圈紅暈的部位。看紅暈的深淺,就可以判斷痘瘡的虛實,以及毒素的深淺。看「窠」是否隆起,可以判斷「根」的深淺,以及氣血的盈虧。所謂的「腳」和「地」,也是根據「根」和「窠」的圓暈,以及顆粒的疏密來判斷。紅暈的部位叫做「腳」,凡是顆粒界限分明,不散開不混雜的,這是「腳」的明淨之處;空隙的地方叫做「地」,凡是顆粒不相連的,這是「地」的明淨之處。總之,「根」要活,「窠」要隆起,「腳」要堅固,「地」要寬闊。

如果這四個方面都正常,痘瘡就算嚴重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。圓形代表氣的形態,氣盛則痘瘡的「窠」一定圓滿周正;紅暈代表血的形態,血盛則痘瘡的「窠」一定光明紅活。所以,氣虛則頂部會凹陷,氣散則「窠」會塌陷。但有氣虛到極點卻沒有塌陷的,那是因為火氣將它托住,這種痘瘡雖然圓滿,實際上是空殼,就像水泡一樣。血虛則紅暈會變淡,血衰則紅暈會枯槁。但有血虛到極點卻仍然紅活的,那是因為虛火上浮,這種紅暈雖然圓潤,實際上是枯槁不潤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