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27)
卷六·雜證匯參 (27)
1. 虛勞
乃後人用以治陰虛火旺之肝病,則以升令之太過者,而復升之,宜其有升無降而至厥逆矣。蓋一陰一陽,可不明辨哉?其治陰虛火旺之肝病,如血虛宜滋水,虛則補其母也;火旺宜苦泄,實則瀉其子也;氣升上逆則降氣,以金制木也。其與治肝補脾之法正相反,豈可混治耶?(《吳醫匯講》)
損證,越人有上損從陽、下損從陰之義,其於針砭莫治者,調以甘藥。《金匱》遵之而立建中湯,建其中氣,俾飲食增而脾胃旺,充血生精,復其真元之不足,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,而酸、辛、咸、苦在所不用。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,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。先生引伸三才、固本、天真、大造、桂枝龍骨牡蠣、復脈等湯,以及固攝諸方,平補足三陰法,兼治五臟之虛,可為損證之一助。
即如東垣、丹溪輩,於損不肯復者,每以參、術為主,意謂有形精血難復,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,亦即仲景建中諸湯而擴充者也。久虛不復謂之損,損極不復謂之勞,三者相繼而成也。大凡因煩勞傷氣者,用治上治中,有甘涼補肺胃之清津,柔劑養心脾之營液,或甘溫氣味建立中宮。
因縱欲傷精者,當治下而兼治八脈,又須知填補精血、精氣之分,益火、滋陰之異,或靜攝任陰,溫理奇陽。若因他證失調,蔓延而致者,當認明原委而調之,以分其體質之陰陽為要領,上、中、下見證為著想,傳變至先後天為生死斷訣。○《經》云:勞者溫之。夫勞則形體震動,陽氣先傷,此溫字乃溫養之義,非溫熱競進之謂。
勞傷久不復元為損,《內經》有損者益之之文,益者補益也,凡補藥,氣皆溫,味皆甘,以培生生初陽,是勞損主治法則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虛勞有虛而無火者,名虛寒;虛而有火者,名虛火。同一言虛,而虛寒虛火實分天壤。治虛寒宜溫補,忌滋陰;治虛火宜滋陰,忌溫補。然虛勞之證,後天有形致病者易治,先天無形致病者難治。治先天不足之證,要分別真陽虛、真陰虛。真陽不足者,陽虛無火也,當補陽;真陰不足者,陰虛火旺也,當補陰。
人身陰陽水火,平則生,偏則病,偏極則死。夫陽虛則陰偏旺,陰偏旺則陽愈虛,陽至絕,則獨陰亦隨之而絕矣;陰虛則陽偏旺,陽偏旺則陰愈虛,陰至絕,則孤陽亦隨之而絕矣。有真陰不足,服滋陰藥則變虛寒,服溫補藥又變虛火者,此陰水既竭,陽火亦虛,不耐滋陰之死證也;有真陽不足,服溫補藥則變虛火,服滋陰藥又變虛寒者,此陽火既竭,陰水亦虧,不耐溫補之死證也。
有虛寒用溫補不變虛火,到底虛寒而死者,此有陰無陽,獨陰不長之死證也;有虛火用滋陰不變虛寒,到底虛火而死者,此獨陽無陰,孤陽不生之死證也。以上先天陰陽不足,水火偏勝之虛勞也。至若後天勞損之證,則有精、血、氣三者之不同,然究其實,亦惟虛寒、虛火兩條。
白話文:
虛勞,指的是後人常用來治療陰虛火旺的肝病,如果使用升散藥物太過,反而會助長升發的趨勢,導致只升不降,最終引發厥逆(手足冰冷,意識模糊)的危險。陰陽的道理必須要清楚分辨啊!治療陰虛火旺的肝病,如果血虛,就應該滋養腎水,這是因為虛弱就要補益其母;如果火旺,就應該用苦寒藥物來瀉火,這是因為實證就要瀉其子;如果氣機上逆,就應該降氣,用金來制約木。這些治療方法與補脾益肝的原則完全相反,怎麼可以混淆使用呢?
損傷病症,越人(扁鵲)有上損屬陽、下損屬陰的說法,對於針灸和砭石都無法治療的損傷,就用甘甜的藥物來調理。《金匱要略》遵循這個觀點,創立了建中湯,用來建立中焦之氣,使飲食增加,脾胃功能旺盛,從而產生氣血精液,恢復真元之氣的不足。這個方子只用穀物的甘味作為基礎,不用酸、辛、鹹、苦的味道。然而,它只能治療上焦陽分的虧損,不足以培養下焦真陰的根本。後人進一步延伸,提出了三才湯、固本湯、天真丹、大造丸、桂枝龍骨牡蠣湯、復脈湯等方劑,以及各種固攝的方子,採用平和補益足三陰的方法,同時治療五臟的虛弱,可以作為損傷病證的一個幫助。
像李東垣、朱丹溪這些醫家,對於損傷病症難以恢復的情況,常用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認為有形的精血難以恢復,最重要的是培養無形的氣。這也是根據仲景的建中湯延伸出來的。久病虛弱難以恢復稱為損傷,損傷到了極點無法恢復,就稱為虛勞,這三者是連續發展而成的。一般來說,因為勞累過度而傷氣的,要治療上焦和中焦,用甘涼的藥物來滋補肺胃的清津,用柔潤的藥物來滋養心脾的營血,或者用甘溫的藥物來建立中宮。
因為縱慾過度而傷精的,應當治療下焦,同時兼顧八脈,還要知道填補精血和精氣的不同,區分益火和滋陰的差異,或者靜養任脈的陰氣,溫理奇經的陽氣。如果因為其他疾病失調,蔓延而導致虛勞的,應當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,並根據體質的陰陽來調理,以分辨上、中、下三焦的病症,從先天到後天來判斷生死的徵兆。《內經》說:「勞者溫之。」這裡的「溫」,是指溫養的意思,並不是指用溫熱的藥物來強補。
勞損久治不癒稱為損傷,《內經》有「損者益之」的說法,「益」就是補益的意思。凡是補益的藥物,氣都是溫的,味都是甘的,用來培養生命初始的陽氣,這是勞損的主要治療法則。
虛勞有虛而無火的,稱為虛寒;虛而有火的,稱為虛火。雖然都說是虛,但虛寒和虛火的性質卻天差地別。治療虛寒應當溫補,忌用滋陰;治療虛火應當滋陰,忌用溫補。但是虛勞的病症,後天有形的原因導致的容易治療,先天無形的原因導致的難以治療。治療先天不足的病症,要區分是真陽虛還是真陰虛。真陽不足的,屬於陽虛無火,應當補陽;真陰不足的,屬於陰虛火旺,應當補陰。
人身的陰陽水火,平衡就健康,偏盛就會生病,偏到極點就會死亡。陽氣虛弱,陰氣就相對偏盛,陰氣偏盛,陽氣就更加虛弱,陽氣到了衰竭的地步,陰氣也會隨之衰竭;陰氣虛弱,陽氣就相對偏盛,陽氣偏盛,陰氣就更加虛弱,陰氣到了衰竭的地步,陽氣也會隨之衰竭。有的人是真陰不足,吃滋陰的藥反而會變成虛寒,吃溫補的藥又變成虛火,這是因為陰液已經枯竭,陽氣也虛弱了,不能承受滋陰,屬於死證;有的人是真陽不足,吃溫補的藥反而會變成虛火,吃滋陰的藥又變成虛寒,這是因為陽氣已經衰竭,陰液也虧損了,不能承受溫補,屬於死證。
有的人虛寒,用溫補的藥物不會變成虛火,最終還是因為虛寒而死,這是因為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,獨陰無法生長,屬於死證;有的人虛火,用滋陰的藥物不會變成虛寒,最終還是因為虛火而死,這是因為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,孤陽無法生長,屬於死證。以上講的是先天陰陽不足,水火偏盛的虛勞。至於後天勞損的病證,有精、血、氣三者的不同,但歸根結底,也只有虛寒、虛火這兩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