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26)
卷六·雜證匯參 (26)
1. 虛勞
醫得施其技,藥得展其能。又常治痰火嗽病,醒則少定,睡則愈嗽。緣醒則動,動則與火為體而不逆,故嗽定;睡則靜,靜則與火為敵而拒逆,故嗽作。又凡勞瘵,常試服得人參者可治,服參而嗽喘甚者不可治,以上焦火盛故也。(汪雙泉)
王節齋云:凡酒色過度,損傷肺腎真陰者,不可過服參、耆,服多者死。蓋恐陽旺而陰消也。自此說行,而世之治陰虛咳嗽者,視參、耆如砒鴆,以知、柏為靈丹,使患此者百無一生,良可悲也!蓋病起於房勞,真陰虧損,火炎刑金,故咳,當先以六味湯之類補其真陰,使水升火降,隨以參、耆救肺之品補腎之母,使金水相生,則病易愈矣。
世之用寒涼者,固不足齒,間有知用參、耆者,不知先壯水以制火,遽投參、耆以補陽,反使陽愈旺而金益受傷。此不知先後著也。(《趙氏醫貫》)
真陰虛而發熱者,十之六、七亦與外感無異。火逆衝上,則頭脹微痛;火熱壅肺,則有時鼻塞;陰虛陽陷入里,則灑淅惡寒;陰虛陽無所附,則浮越肌表而發熱。但其發時必在午後,先寒後熱,熱至寅卯時,盜汗出而身涼;亦有無寒而但熱者,然必見腎虛證狀,或兼唇紅顴赤,口渴煩躁、六脈搏數或虛數無力。此宜大劑滋陰,如保陰、六味之屬。
若誤為外感而表之,則魄汗淋漓,諸虛蜂起矣。○陰水不足,肺受火侮,津液凝濁,不生血而生痰,此當潤劑滋陰,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,痰自清矣。○虛勞之可受參、耆者,肺必無熱,肺脈按之而虛,必不數。故有土旺而生金,勿拘拘於保肺之說,古人每用之而奏功。
今則火已爍金而咳矣,火蒸津液而化為痰矣,君相亢甚而血隨上逆矣,猶引陽生陰長,虛火可補之說,漫用參、耆,因之陽火愈旺,金益受傷,所以好古有肺熱還傷肺、節齋有服參必死之叮嚀也。○《經》云: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精藏於此,氣化於此,精即陰中之水也,氣即陰中之火也。
故命門之水火,為十二臟之化源,火不畏其衰,水獨畏其少。所以保陰、六味、左歸之屬,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,補陰以配陽,正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丹溪所謂滋其陰則火自降。譬之殘燈火焰,添油則焰光自小。然須制大其劑,長久服之,以陰無速補之法也。○《金匱》論治肝補脾,肝虛則用此法,此指肝之陽虛而言,非指肝之陰虛火旺而言也。
肝之陽虛而不能升,升則胃乏生髮之氣,脾無健運之力,而水無土製,腎水之陰寒得以上制心陽,周身陰盛陽衰而純乎降令,則肺陰之金氣盛行,肝陽之生氣愈病矣。必得補土之陽,以制腎水之陰寒,則心陽無水以克而火盛,火盛則肺金陰氣不行,不至陰肅降令從右行左,以傷發生之氣,則肝木之陽氣自必暢茂條達矣。古方用逍遙散,治木鬱土中,以宣陽氣,是肝之陽虛而用治肝補脾之法者也。
白話文:
醫生能夠施展他的醫術,藥物能夠發揮它的功效。這種病常常會治療到痰火咳嗽的病症,清醒時咳嗽會稍微停止,睡著時咳嗽反而更加劇烈。這是因為清醒時身體會活動,活動時身體的陽氣與火氣相互結合而不衝突,所以咳嗽會停止;睡著時身體會靜止,靜止時身體的陽氣與火氣處於對抗狀態而相互排斥,所以咳嗽會加劇。另外,凡是勞損虛弱的病症,常常可以試著服用人參,若能見效則可治療,若服用人參後咳嗽喘息更加嚴重則無法治療,這是因為上焦火氣太旺盛的緣故。(汪雙泉)
王節齋說:「凡是因縱慾過度,損傷肺腎陰液的人,不可以過量服用人參、黃耆,服用過多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擔心陽氣過旺而陰液被消耗殆盡。自從這種說法流傳開來後,世人治療陰虛咳嗽時,把人參、黃耆視為毒藥,把知母、黃柏當成靈丹妙藥,導致患這種病的人幾乎沒有能夠存活下來的,實在令人感到悲哀!這種病是因為房事勞累過度而引起的,使得體內真陰虧損,虛火上炎灼傷肺金,因此才會咳嗽。應該先用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物來補養真陰,使腎水上承,虛火下降,然後再用人參、黃耆等補肺氣的藥物來滋養腎的精氣,使腎水能夠滋養肺金,這樣病才容易痊癒。
世上那些使用寒涼藥物的人,實在不足掛齒。偶爾有懂得使用人參、黃耆的人,卻不知道要先滋養腎水來抑制虛火,就直接用人參、黃耆來補陽氣,反而使陽氣更旺盛,肺金更加受損。這是因為不懂得先後順序的緣故。(《趙氏醫貫》)
真陰虛損而發熱的人,十個之中有六七個也跟外感風寒的症狀沒有差別。虛火逆行向上衝,就會頭脹輕微疼痛;虛火熱氣壅塞在肺,就會有時鼻塞;陰虛導致陽氣陷於體內,就會感到發冷畏寒;陰虛導致陽氣失去依附,就會浮越於肌表而發熱。但是發熱的時間一定是在下午,先感到寒冷後發熱,熱到寅時、卯時(凌晨三點到七點)左右,會盜汗而出,身體才會感到涼爽;也有不感到寒冷而只有發熱的,但是一定會出現腎虛的症狀,或者兼有嘴唇紅潤、臉頰赤紅、口渴煩躁、脈搏跳動快速或虛弱無力的情形。這應該用大量的滋陰藥物,像是保陰煎、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方。
如果誤認為是外感風寒而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就會導致虛汗淋漓,各種虛弱的症狀一起出現。體內陰液不足,肺受到虛火的欺侮,津液變得濃稠混濁,無法生成血液而產生痰液,這時應當用滋潤的藥物來滋陰,使上逆的虛火回到其原來的位置,痰液自然就會減少。虛勞的病症中,可以服用人參、黃耆的,一定是肺沒有虛熱,按壓肺脈時會感到虛弱,脈象一定不會是數脈。所以,當土氣旺盛而能夠生養肺金時,不要拘泥於保養肺氣的說法,古人常常使用這個方法而能見效。
現在的病情則是虛火已經灼傷了肺金而產生咳嗽,虛火蒸騰津液而化為痰液,君相之火亢盛而血隨之上逆,如果還引用補陽生陰、虛火可以補的說法,隨意使用人參、黃耆,就會導致陽火更加旺盛,肺金更加受損,這就是為什麼古人有肺熱反而傷肺、王節齋有服用人參必死的叮嚀。經書說:「腎主水,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而儲藏起來。精華儲藏在此,氣化也在此,精華就是陰液中的水,氣就是陰液中的火。
因此,命門的水火是十二臟腑的化生之源,火不怕它衰弱,只有水害怕它減少。所以,像是保陰煎、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之類的藥方,都是甘涼滋補腎水、增添精華的藥物,滋養陰液來配合陽氣,這正是王太僕所說的「強壯腎水來制約陽氣」,以及朱丹溪所說的「滋養陰液,虛火自然下降」的道理。就像殘燈的火焰,添加燈油,火焰自然會變小。但是必須加大藥劑用量,長期服用,因為滋養陰液沒有快速見效的方法。金匱要略提到治療肝虛而補脾,肝虛應該使用這個方法,這裡指的是肝的陽氣虛弱而言,不是指肝的陰虛火旺。
肝的陽氣虛弱而無法升發,升發不起來則胃會缺乏生發的動力,脾沒有健運的力量,而水沒有土的約束,腎水的陰寒就會上制心陽,全身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,完全是陰降的狀態,肺陰的肅降之氣過度運行,肝陽的生發之氣更加衰敗。必須補養脾土的陽氣,來制約腎水的陰寒,這樣心陽才不會被腎水所剋制而過於虛弱,心陽旺盛,肺金的陰氣才能夠正常運行,不會產生肅降的陰氣從右運行到左,因而傷害生發之氣,這樣肝木的陽氣自然就會暢達茂盛。古方用逍遙散,治療木氣鬱結於土中,以宣發陽氣,這就是屬於肝陽虛弱而用補肝健脾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