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13)
卷六·雜證匯參 (13)
1. 類中
中寒
中寒之證,不拘冬夏,或外中天地之寒,或內傷飲食之冷。元陽既虛,膚腠空豁,寒邪直入三陰之經,其病驟發,非若傷寒之邪循經漸入之緩也。(王安道)
腎中真陽,得水以濟之,留戀不脫,得土以堤之,蟄藏不露,除施泄之外,屹然不動。手足之陽,為之役使,流走周身,固護腠理而捍衛於外;脾中之陽,法天之健,消化飲食,傳布津液而運行於內;胸中之陽,法日之馭,離照當空,消除陰噎而宣布於上。此三者豐亨有象,腎中真陽,安享太和。
惟在外在上在中之陽,衰微不振,陰氣乃始有權。或膚冷不溫,漸至肌硬不柔,衛外之陽不用矣;或飲食不化,漸至嘔泄痞脹,脾中之陽不用矣;或當膺阻礙,漸至窒塞不開,胸中之陽不用矣。
乃取水土所封之陽,出而任事,頭面得陽而戴赤,肌膚得陽而熯燥,脾胃得陽而除中,即不中寒,其能久乎?○每見病者陰邪橫發,上干清道,必顯畏寒腹痛、下利上嘔、自汗淋漓、肉瞤筋惕等證,即忙把住關門,行真武坐鎮之法,不使龍雷升騰霄漢,其人獲安。
倘失此不治,頃之,濁陰從胸而上入者,咽喉腫痹,舌脹晴突;濁陰從背而上入者,頸筋粗大,頭項若冰,轉盼渾身青紫而死,謂非地氣加天之劫厄乎?惟是陡進附子、乾薑純陽之藥,亟驅陰邪下從陰竅而出,非與迅掃濁陰之氣返還地界同義乎?然必盡驅陽隙之陰,不使少留,乃得收功再造,非與一洗天界余氛,俾返沖和同義乎?○寒中少陰,行其嚴令,埋沒微陽,肌膚凍慄,無汗而喪神守,急用附子、乾薑加蔥白以散寒,加豬膽汁引入陰分。然恐藥力不勝,熨蔥、灼艾,外內協攻,乃足破其堅凝。
少緩須臾,必無及矣。此一難也。○若其人真陽素擾,腠理素疏,陰盛於內,必逼其陽亡於外,魄汗淋漓,脊項強硬,用附子、乾薑、豬膽汁,即不可加蔥艾熨灼,恐助其散,令氣隨汗脫,而陽無由內返也。宜撲止其汗,陡進前藥,隨加固護腠理。不爾,恐其陽復越。此二難也。
○用附子乾薑,勝陰復陽,取飛騎突入重圍,搴旗樹幟,使既散之陽,望幟爭趨,頃之復合耳。不知此義者,加增藥味,和合成湯,反牽制其雄入之勢,必至迂緩無功。此三難也。○其次,前藥中須首加當歸、肉桂兼理其營,以寒邪中入,先傷營血故也。不爾,藥偏於衛,弗及於營,與病即不相當,必非勝算。
此四難也。○其次,前藥中即須加人參、甘草,調元轉餉,收功帷幄。不爾,姜附之猛,直將犯上無等矣。此五難也。○用前藥二三劑後,覺其陽明在躬,運動頗輕,神情頗悅,更加黃耆、白朮、五味、白芍,大隊陰陽平補。蓋重陰見晛,浪子初歸,斯時搖搖靡定,怠緩不為善後,必墮前功。
白話文:
[類中]
所謂「中寒」的病症,不論冬天或夏天都可能發生,有的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寒冷侵襲,有的則是因吃下寒冷的食物所導致。當人體陽氣虛弱時,皮膚毛孔就會鬆開,寒邪就會直接侵入身體的三陰經脈,這種病症發病很快,不像傷寒之邪那樣循著經絡慢慢進入人體。(王安道認為)
腎臟中的真陽之氣,需要水的滋潤才能留存不散,需要土的固護才能潛藏不外露,除了正常的排泄之外,應該是穩定而不動的。手足的陽氣,會被腎陽驅使,在全身流動,鞏固皮膚的毛孔並防禦外邪;脾臟中的陽氣,效法天的運行,能夠消化食物,運送身體所需的津液;胸中的陽氣,效法太陽的照耀,能夠驅散陰寒,讓氣機向上運行。這三種陽氣都充足旺盛,腎中的真陽就能夠安享和諧的狀態。
然而,當身體外部、上部、中部的陽氣衰弱不振時,陰氣就會開始得勢。可能會出現皮膚冰冷不溫,逐漸變得僵硬不柔軟,這是衛外的陽氣失去作用了;也可能出現消化不良,逐漸發展成嘔吐、腹瀉、腹脹等症狀,這是脾中的陽氣失去作用了;還可能出現胸悶、呼吸不暢,逐漸發展成窒息,這是胸中的陽氣失去作用了。
這時,身體就會調動原本藏於腎臟的水土之中的陽氣來應付,頭面部因陽氣上浮而發紅,皮膚乾燥,脾胃因陽氣而能除去中寒,即使不是中寒,這種情況又能維持多久呢?經常看到患者陰邪橫行,向上侵犯清陽之氣,一定會出現怕冷、腹痛、腹瀉、嘔吐、自汗淋漓、肌肉跳動等症狀,這時要趕緊守住關口,採用真武坐鎮的方法,不要讓陽氣過度升發,這樣人才會平安。
如果錯失治療的機會,過不久,濁陰之氣就會從胸部向上侵犯,導致咽喉腫痛,舌頭腫脹,眼睛突出;濁陰之氣從背部向上侵犯,導致頸部筋脈粗大,頭項冰冷,轉眼之間全身發青發紫而死亡,這難道不是地氣加劇天劫所造成的災難嗎?這時就要迅速使用附子、乾薑等純陽的藥物,盡快驅除陰邪,讓它從陰竅排出,這不就等於快速掃蕩濁陰之氣,使之返回地界嗎?但必須徹底清除陽氣中的陰邪,不讓它有絲毫殘留,才能達到重新恢復健康的效果,這不就等於徹底洗淨天空的污濁之氣,使之恢復清和的狀態嗎?寒邪侵入少陰經脈,會嚴厲地壓制陽氣,使微弱的陽氣被埋沒,導致皮膚冰冷顫抖,沒有汗,神志不清,這時要趕緊使用附子、乾薑加上蔥白來散寒,還要加入豬膽汁將藥力引入陰分。如果擔心藥力不夠,可以配合蔥熨、艾灸等外治方法,內外夾攻,才能夠破除陰寒的凝結。
稍微延遲一下,就來不及了。這是治療上的一大難點。如果這個人本身陽氣就不足,毛孔鬆散,體內陰氣過盛,必然會逼迫陽氣外洩,導致大汗淋漓,脊背僵硬。這時就不能使用蔥、艾熨燙,以免助長陽氣外散,使陽氣隨汗液脫失,無法回到體內。應該盡快止汗,立即服用之前的藥方,同時還要加強固護毛孔,否則,恐怕陽氣會再次外洩。這是治療上的第二大難點。
使用附子、乾薑,能夠勝過陰氣、恢復陽氣,就像派出一支騎兵突入重圍,奪取敵方旗幟,讓已經散失的陽氣看見旗幟,爭相歸來,很快就能重新會合。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,反而會增加藥材的種類,混合成湯劑,這樣反而會牽制附子乾薑的雄壯之勢,導致藥效遲緩而無功。這是治療上的第三大難點。其次,在之前的藥方中,必須首先加入當歸、肉桂來調理營血,因為寒邪侵入時,首先會損傷營血。否則,藥力偏重於衛氣,而不能到達營血,就與病症不相符,必然無法取勝。這是治療上的第四大難點。其次,在之前的藥方中,必須加入人參、甘草來調養元氣,補充能量,這樣才能在後方取得勝利。否則,乾薑、附子等藥性太過猛烈,會造成過度的傷害。這是治療上的第五大難點。服用之前藥方兩三劑後,如果感覺陽氣在身,身體活動比較輕鬆,精神也比較愉快,就應該再加入黃耆、白朮、五味子、白芍等藥物,進行陰陽雙補。就像重陰之後見到陽光,迷途的孩子終於回家,這個時候還不穩定,如果懈怠而沒有做好善後工作,必定會前功盡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