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五·雜證匯參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·雜證匯參 (33)

1.

經義

帝曰:余聞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無問大小,病狀相似,不施救療,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?岐伯曰:不相染者,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,避其毒氣,天牝從來,復得其往,氣出於腦,即不幹邪。

氣出於腦,即室先想心如日;將入疫室,先想青氣,自肝而出,左行於東,化作林木;次想白氣,自肺而出,右行於西,化作戈甲;次想赤氣,自心而出,南行於上,化作焰明;次想黑氣,自腎而出,北行於下,化作水;次想黃氣,自脾而出,存於中央,化作土。五氣護身之畢,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,然後可入疫室。

(《靈樞》)

哲言

疫癘之邪,從口鼻而入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近於胃,乃表裡之分界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橫連膜原」者也。其熱淫不正之氣,若本氣充者,邪不易入;適有內因,便乘外因。感之淺者,俟有觸而發;感之深者,中而即發。其始陽格於內,營衛運行之機阻抑於表,遂覺凜凜惡寒,甚則四肢厥逆,漸至陽氣鬱極而通,厥回而中外皆熱,昏昧不爽,壯熱自汗。

此時邪伏膜原,縱使有汗,熱不得解,必俟邪潰自內達表,表裡相通,振慄大汗,邪方外出。此名戰汗,脈靜身涼而愈也。若伏邪未盡,必復發熱,其熱有輕有重,因所感之淺深,元氣之盛衰也。至於發出,方顯變證,或從外解,或從內陷,外解則順,內陷則逆,更有先後、表裡不同。

有先表后里者;有先里後表者;有但表不里者;有但里不表者;有表而里再表者;有里而表再里者;有表裡分傳者;有表多於里者;有里多於表者;此為九傳。從外解者,有發斑、戰汗、自汗、盜汗、狂汗等證;從內陷者,有痞悶、脹滿、腹痛、便閉、熱結旁流、協熱下利、嘔吐、譫語、舌黃黑苔芒刺等證。因證而知變,因變而知治,此言其略也。

或曰:子言傷寒與瘟疫有霄壤之隔,今用三承氣及抵當諸湯,皆傷寒方也。既用其方,必同其證,子何言之異也?曰:夫傷寒必有感冒之因,或單衣露風,或強力入水,或當筵出浴,隨覺肌膚粟起,繼而四肢拘急,惡風惡寒,頭痛身疼,發熱。脈浮緊,無汗,為傷寒;浮緩,有汗,為傷風。

至於瘟疫初起,原無感冒之因,忽覺寒凜以後,但熱而不惡寒。然亦有所觸而發者,或飢飽勞碌,或焦思氣鬱,皆能觸動其邪。但不因所觸,無故自發者居多。且傷寒之邪,自毛竅入;瘟疫之邪,自口鼻入。傷寒感而即發;瘟疫多感久而後發。傷寒感邪在經,以經傳經;瘟疫感邪在內,內溢於經,經不自傳。

傷寒感發甚暴;瘟疫多淹纏二三日,或漸加重。傷寒初起,以發表為先;瘟疫初起,以疏利為主。傷寒投劑,得汗即解;瘟疫發散,雖汗不解。傷寒投劑,可使立汗;瘟疫汗解,俟其內潰,汗出自然,不可以期。傷寒解以自汗;瘟疫解以戰汗。傷寒汗解在前;瘟疫汗解在後。

白話文:

[疫]

經義

黃帝問:我聽說五種疫病來臨時,都會互相傳染,無論大人小孩,病狀都相似。如果不加以救治,要如何才能不被傳染呢? 岐伯回答:不會被傳染的人,是因為體內正氣充足,邪氣無法侵入。只要避開毒氣,讓體內的精氣自然運行,就像天上的星辰循環一樣,就能使精氣返回原位,當精氣從腦部散發出來時,就能抵抗邪氣。

要使精氣從腦部散發出來,首先要觀想心中有如太陽一般明亮。當要進入疫病流行的場所時,先觀想青色的氣體從肝臟發出,向左運行到東方,變化成樹林;接著觀想白色的氣體從肺臟發出,向右運行到西方,變化成武器盔甲;接著觀想紅色的氣體從心臟發出,向南運行到上方,變化成火焰;接著觀想黑色的氣體從腎臟發出,向北運行到下方,變化成水;最後觀想黃色的氣體從脾臟發出,停留在中央,變化成土壤。當五種氣體都保護好身體後,再觀想頭頂像北斗星一樣閃耀,然後才能進入疫病流行的場所。

(《靈樞》)

哲言

疫病的邪氣,從口鼻進入人體,潛藏在背部的脊椎內,離身體表面不遠,靠近胃部,是身體內外分界的地方,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橫向連接膜原」的地方。這種不正常的熱邪之氣,如果本身正氣充足,邪氣不容易入侵。但如果體內有問題,就會趁著外來邪氣侵入。感染輕微的,會等到受到刺激才發病;感染嚴重的,則馬上就會發病。一開始,陽氣被阻礙在體內,導致營衛之氣的運行在體表受阻,因此會感到發冷,嚴重時四肢冰冷,接著陽氣鬱積到極點而疏通,冰冷感消失,身體內外都發熱,神志不清,高燒並大量出汗。

這時邪氣潛伏在膜原,即使出汗,熱也無法消退,必須等到邪氣從內潰散到體表,使內外暢通,身體顫抖、大量出汗,邪氣才能排出。這種情況稱為「戰汗」,脈象平穩、身體涼爽就會痊癒。如果潛伏的邪氣沒有完全清除,一定會再次發熱,發熱的程度有輕有重,取決於感染的深淺和正氣的強弱。等到發病時,才會出現各種變化,有的從體表解除,有的向內深入,從體表解除則順利,向內深入則危險。還有發病先後、表裡不同的情況。

有先從體表發病,後向體內發展的;有先從體內發病,後向體表發展的;有只在體表發病的;有只在體內發病的;有在體表發病後又向體內發展,然後又回到體表的;有在體內發病後又向體表發展,然後又回到體內的;有表裡同時發展的;有體表病症多於體內病症的;有體內病症多於體表病症的,這就是九種傳變的情況。從體表解除的,會有出疹、戰汗、自汗、盜汗、狂汗等症狀;從體內深入的,會有胸悶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熱結導致腹瀉、腹瀉時發熱、嘔吐、胡言亂語、舌苔黃黑且有芒刺等症狀。要根據症狀來判斷病情變化,根據變化來判斷治療方法,以上只是簡單說明。

有人問:你說傷寒和瘟疫有天壤之別,但現在使用的三承氣湯和抵當湯,都是治療傷寒的方子。既然用這些方子,病情一定相同,你為什麼說它們不同呢?我回答:傷寒一定有受寒的原因,可能是穿太少衣服受風寒、或是用力過度後浸泡在水裡、或是在宴席後洗澡,隨後就會感到皮膚起雞皮疙瘩,接著四肢僵硬,怕風怕冷,頭痛身體痠痛,發熱。脈象浮緊、沒有出汗,這是傷寒;脈象浮緩、有出汗,這是傷風。

至於瘟疫,剛開始並沒有受寒的原因,突然感到發冷,接著只有發熱而不怕冷。但也有因為受到刺激而發病的,例如飢餓、過飽、勞累、憂慮等,都能引發邪氣。但大多數情況下,不是因為受到刺激而無故發病。而且傷寒的邪氣從毛孔進入;瘟疫的邪氣從口鼻進入。傷寒感染後馬上發病;瘟疫通常感染後過一段時間才發病。傷寒的邪氣在經絡,從一條經絡傳到另一條經絡;瘟疫的邪氣在體內,從體內散發到經絡,經絡之間不會互相傳染。

傷寒發病非常迅速;瘟疫則多半拖延兩三天,或逐漸加重。傷寒剛開始,以發散體表邪氣為主;瘟疫剛開始,以疏通體內為主。傷寒用藥,出汗就痊癒;瘟疫即使發散體表,出汗也不會痊癒。傷寒用藥,可以馬上出汗;瘟疫要等到邪氣從內潰散,自然出汗,不可以預期。傷寒痊癒以自汗為主;瘟疫痊癒以戰汗為主。傷寒出汗痊癒在前;瘟疫出汗痊癒在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