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30)
卷十·雜證匯參 (30)
1. 驚恐怔忡
(張景岳)
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。有思慮便動者屬虛,時作時止者,痰因火動也。瘦人多是血虛,肥人多是痰飲。時覺心跳者,是血少不能養心也。○病因驚而得者,驚則神出於舍,舍空得液則成痰,血氣入舍,則痰拒其神不得歸焉。(朱丹溪)
怔忡,心血少也。其原起於腎水不足,不能上升,以致心火不能下降。治宜歸脾湯,去木香加麥、味、枸杞,吞都氣丸。如挾包絡有餘之火而兼痰者,加生地、黃連、貝母之類以清之。(《己任編》)
脈候
寸口脈動而弱,動則為驚,弱則為悸。(《金匱》)
選案
一女年十餘歲,病心悸,常若有人捕之,欲擗地而無所容,母抱於懷,婢護於外,猶不能安寢。醫者以為心病,用安神丸、鎮心丹,不效。診脈細弱而緩。謂曰:此膽病,服溫膽湯而安。(汪石山)
附戰慄顫振
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(《素問》)
人恐極而戰慄者,由恐為腎志,其志過度則傷腎,腎水衰,則心火自盛而為戰慄也。如酒性熱,飲多則令人戰慄。(《原病式》)
河間曰:戰慄動搖,火之象也。或言為寒者,未明變化之道也。此由心火熱甚,亢極而戰,反兼水化故也。若據此說,則凡見寒戰,皆為火證,何以《經》曰:陰勝則內寒。又曰:陽虛則外寒。又曰: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又曰: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。凡此皆屬《經》言,而河間悉言為火,其然否可知也。(《景岳全書》)
顫振,有謂作諸禁鼓慄者,非也。諸禁鼓慄,乃鬥牙戰搖,似寒而實熱也。顫振乃兼木氣而言,惟手足肘前戰動,外無凜慄之狀。(孫一奎)
白話文:
驚恐怔忡
(張景岳觀點)
怔忡這種情況,大概是屬於血虛和痰的問題。如果因為思慮過多而發作,通常是血虛;如果時好時壞,則是痰因為火氣旺盛而引起的。體型瘦的人多半是血虛,而肥胖的人則多半是痰濕積聚。如果常常感覺心跳,表示是血不足以滋養心臟。另外,如果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發生的,那是因為驚嚇使精神脫離原本的居所,而當這個居所空虛時,體液就會凝結成痰。反之,當血氣返回居所時,痰會阻礙精神回歸。
(朱丹溪觀點)
怔忡,是因為心血不足所導致的。它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水不足,無法向上滋養心臟,導致心火不能下降。治療應該使用歸脾湯,去除木香,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、枸杞,並且服用都氣丸。如果同時有心包絡多餘的火氣,並且有痰,可以加入生地、黃連、貝母等藥物來清除。
(《己任編》觀點)
脈象
寸口脈如果跳動且無力,跳動表示是受到驚嚇,無力則表示是心悸。
選案
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,患有心悸,常常感覺好像有人要抓她,想要倒在地上卻又沒有地方可以容身。母親抱著她,婢女在旁邊看護,仍然無法安穩入睡。醫生認為是心臟的疾病,使用安神丸、鎮心丹等藥物,但是都沒有效果。診脈後發現脈象細弱且慢,認為這是膽的問題,服用溫膽湯後就康復了。
附:戰慄顫振
各種因驚恐而身體顫抖、像失去心神一樣的情況,都屬於火。
人在極度恐懼時會發抖,是因為恐懼是屬於腎的情志,過度的恐懼會傷害腎。腎水衰弱,心火就會過於旺盛而導致顫抖。就像酒性熱,喝多了也會讓人發抖。
河間認為,顫抖搖晃是火的表現。有人認為這是寒,是因為不了解變化之道。這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,達到極點而顫抖,反而會兼具水的特性。如果依照這個說法,那麼所有看到的寒戰都應該是火證,但是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氣勝過陽氣會導致內寒。」又說:「陽氣虛弱會導致外寒。」又說:「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,體外沒有陽氣,所以會先感到寒冷而顫抖。」又說:「陽明經虛弱會感到寒冷、顫抖、鼓動下巴。」這些都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,而河間卻都認為是火,這樣說對不對呢?
顫振,有人認為就是指身體因驚恐而顫抖,這種說法不對。身體因驚恐而顫抖,是指牙齒咬合、身體搖晃,看似寒冷,但實際上是熱。顫振則是同時兼有木的特性,只有手肘以下的手足會抖動,身體外表沒有寒冷顫抖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