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29)
卷十·雜證匯參 (29)
1. 驚恐怔忡
於恐之病邪者,有積氣並於腎則恐,有血不足則恐,有陰陽相搏則恐,有胃氣熱腎氣弱則恐,然於肝之驚恐互相作者,以其臟氣屬陽居陰,納血藏魂,魂不安則神動,神動則驚;血不足則志慊,志慊則恐。故二者肝臟兼而有之。似此之類,於火熱二淫屬感邪之外,余者之驚恐,皆因人氣之陰陽所動而內生者也。
○驚恐二病,與內外所因,其治法同乎?異乎?曰:驚則安其神,恐則定其志,治當分陰陽之別,何得而同也?夫易之為卦,坎離交而後為既濟。人以五臟應之,心為離火,內陰而外陽。腎為坎水,內陽而外陰。內者是主,外者是用。又內主者五神,外用者五氣。是故心以神為主,陽為用;腎以志為主,陰為用。
陽則氣也火也,陰則精也水也。及乎水火既濟,全在陰精上奉,以安其神;陽氣下藏,以定其志。不然,則神搖於內,陽氣散於外,志惑於中,陰精走於下。既有二髒水火之分,治法安得無少異?所以驚者先安其神,然後散亂之氣可斂,氣斂則陽道行矣。恐者先定其志,然後走失之精可固,精固則陰氣用矣。
為外事驚者,雖子和氏謂驚者平之,平,常也,使病者時時聞之習熟,自然不驚。固是良法,不若使其平心易氣以先之,而後以藥平其陰陽之盛衰,則神可安志可定矣。(《推求師意》)
怔忡之病,心胸築築振動,惶惶惕惕,無時得安者是也。然古無是名,其在《內經》則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在越人、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,云諸動氣皆不可汗下者是也。凡此者,即皆怔忡之類,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。
蓋陰虛於下,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原,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,在下則振動於臍旁。虛微者動亦微,虛甚者動亦甚。凡患此者,速宜節欲節勞,切戒酒色。凡治此者,速宜養氣養精,滋培根本。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,則速其危矣。○驚有二證:有因病而驚者,有因驚而病者。
如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,及傷寒陽明證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,此則或因歲火之盛,或因歲木之衰,或因風熱之相搏,或因金木之相制,是當察其客邪之輕重,兼治其標。若因驚而病者,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之類,此必於聞見奪氣而得之,是宜安養心神,滋培肝膽,當以專扶元氣為主治。此固二者之辨,然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,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者也。
故雖有客邪,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。又如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驚恐雖同類,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於驚。何也?蓋驚出於暫,暫者可復;恐積於漸,漸者難解。甚至心怯而神傷,精卻則陰痿,日消月縮,不亡不已。此非大勇大斷,必不能拔去病根,徒費藥力也。予嘗治暴驚者,十愈八、九,治恐懼者,十不得其一、二。
白話文:
驚恐怔忡
恐懼這種病邪,有些是因為腎臟積聚了氣而引起恐懼;有些是因為血不足而感到恐懼;有些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互相衝突而感到恐懼;有些是因為胃火旺盛而腎氣虛弱而感到恐懼。然而,肝臟的驚恐與其他恐懼症狀互相影響,是因為肝臟在五行中屬陽,卻位居陰位,負責儲藏血液和藏匿魂魄。當魂魄不安穩時,神情就會動盪,神情動盪就會產生驚恐。當血液不足時,意志就會消弱,意志消弱就會產生恐懼。因此,肝臟同時具有驚和恐兩種症狀。類似這種情況,除了因火熱等外感邪氣引起的驚恐外,其餘的驚恐都是因為人體陰陽之氣波動而內生。
驚恐這兩種疾病,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原因,治療方法相同嗎?還是不同?答案是:驚則要安定神志,恐則要穩定意志,治療時應區分陰陽的不同,怎麼能相同呢?《易經》的卦象中,坎卦(水)和離卦(火)相交才會變成既濟卦(完成)。人體以五臟來對應,心臟屬離火,內陰而外陽;腎臟屬坎水,內陽而外陰。內在的才是主導,外在的只是輔助。內在主導的是五神,外在輔助的是五氣。因此,心以神為主,陽為輔;腎以志為主,陰為輔。
陽代表氣和火,陰代表精和水。當水火達到平衡時,完全要靠陰精向上滋養,以安定神志;陽氣向下收藏,以穩定意志。如果不是這樣,就會導致神情在內動搖,陽氣在外散失,意志在中迷惑,陰精在下流失。既然心腎有水火之分,治療方法怎麼能沒有區別呢?所以,治療驚悸應該先安定神志,然後散亂的氣才能收斂,氣收斂陽氣才能運行正常。治療恐懼應該先穩定意志,然後流失的精才能固守,精固守陰氣才能發揮作用。
對於因為外在事物受到驚嚇的人,雖然醫家張子和說過,治療驚嚇的方法是使其習慣,經常聽到或接觸,自然就不會害怕。這當然是很好的方法,但不如先讓他們心平氣和,然後用藥來平衡陰陽的盛衰,這樣才能安定神志,穩定意志。《推求師意》
怔忡這種病,是指心胸不停地跳動,感到惶恐不安,沒有片刻安寧。但古代醫書並沒有這個名稱。在《內經》中稱為「胃之大絡」,又叫「虛里」,它位於左乳下方,其跳動會影響到衣服,這是宗氣洩漏的表現。在扁鵲、張仲景的著作中,則有動氣在上、下、左、右的區別,並且說所有動氣都不能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。凡是這些情況,都屬於怔忡。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陰虛勞損的人身上。
因為陰氣在下虛弱,宗氣沒有根基,不能回歸本位,所以氣在上的話會浮動在胸中,在下的話則會在肚臍旁邊振動。虛弱輕微的,跳動也輕微;虛弱嚴重的,跳動也嚴重。凡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,應該儘快節制性慾,減少勞累,嚴格戒除酒色。凡是治療這種疾病的人,應該儘快調養氣血,滋養精氣,培養根本。如果誤認為是痰火,而妄用清熱利水的藥物,就會加速病情惡化。驚悸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因為疾病而引起的驚悸,一種是因為驚嚇而引起的疾病。
例如,東方屬青色,與肝相通,當肝病發作時,會出現驚駭。又例如,傷寒的陽明證,聽到木聲就會感到害怕。這些情況,可能是因為火氣太盛,也可能是因為木氣衰弱,或者因為風熱相搏,也可能是因為金木相剋。這時應該觀察外感邪氣的輕重,同時治療其標。如果是因為驚嚇而引起的疾病,如驚嚇導致氣亂而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思緒不定等,一定是聽到或看到某些事情而導致氣機耗散。這種情況應該安養心神,滋養肝膽,以專門扶助元氣為主。這兩種情況的確有區別,但總之,體內氣血強盛的人不容易受到驚嚇,而容易受到驚嚇的人一定是肝膽虛弱。
因此,即使有外感邪氣,也應該知道先治本後治標的道理。又例如,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。驚恐雖然是同類,但恐懼對人體的傷害比驚嚇更大。為什麼呢?因為驚嚇是暫時的,暫時的可以恢復;而恐懼是逐漸累積的,逐漸累積的就很難解除。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心怯而精神受損,精氣耗損而陽痿,身體日漸消瘦,沒有治癒的可能。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大勇氣和堅決的決心,必定無法根除病根,只是白費藥力而已。我曾經治療暴發性的驚嚇,十個能治好八九個,但治療恐懼的,十個連一個兩個都治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