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·雜證匯參 (28)

1. 驚恐怔忡

(附戰慄顫振)

經義

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。○肝脈驚暴,有所驚駭。○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○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○陽明所謂甚則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。○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○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
○憂愁恐懼則傷心。○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○腎在志為恐,恐傷腎,思勝恐。○恐懼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。○憂恐忿怒則傷氣。○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下行矣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驚悸者,忽若有驚,惕惕然心中不安,其動也,有時。怔忡者,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,其作也,無時。(《醫學正傳》)

有觸而心動曰驚。無驚而自動曰悸,即怔忡也。(李東垣)

恐與驚悸相似而實非也。子和云:驚者為自不知,恐者為自知故也。蓋驚者聞響即驚,恐者心中恍恍然自知,如人將捕之狀,及不能獨自坐臥,須人伴侶,或夜須燈照者是也。○臟腑之恐有四:一曰腎,《經》云:在臟為腎,在志為恐。又云:精氣並於腎則恐。二曰肝膽,《經》云:肝藏血,血不足則恐。

戴人曰:膽者,敢也,驚怕則膽傷矣。蓋肝膽實則怒而勇敢,肝膽虛則善恐而不敢也。三曰胃,《經》云:胃為恐。四曰心,《經》云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驚怖,即驚恐怖懼也,恐亦懼也,於義並同。凡連稱其名以為提綱者,多是一陰一陽對待而言。如喜怒並稱者,喜出於心,心居於陽,怒出於肝,肝居於陰;志意並稱者,志是靜而不移,意是動而不定,靜則陰也,動則陽也;驚恐並稱者,驚因觸於外事,內動其心,心動則神搖,恐因惑於外事,內慊其志,志慊則精卻。是故《內經》謂: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
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下行矣。又謂:嘗貴後賤,嘗富後貧,悲憂內結,至於脫營失精,病深無氣,則灑然而驚。此類皆是病從外事觸動內之心神者也。若夫在身之陰陽盛衰而致驚恐者,驚是火熱灼動其心,心動則神亂,神用無方,故驚之變態不一,隨其所之,與五神相應而動。肝藏魂,魂不安則驚駭。

肺藏魄,魄不安則驚躁。脾藏意,意不專則驚惑。腎藏志,志慊則驚恐。胃雖無神,然為五臟之海,諸熱歸之,則發驚狂,聞木音惕然心動也。恐者,是熱傷其腎,腎傷則精虛,精虛則志不足,志本定而不移,故恐亦無他狀。《內經》於驚之病邪者,有火熱二淫司天在泉勝復之氣,有各經熱病所致,有三陽積並,有氣並於陽,皆為驚病。故病機統而言曰:諸病驚駭,皆屬於火也。

白話文:

驚恐怔忡 (附帶戰慄顫抖)

概念解析

東方屬青色,對應到人體是肝臟,肝臟的病變會引發驚嚇。肝脈如果突然跳動劇烈,表示受到驚嚇。肝氣虛弱會感到恐懼,肝氣旺盛則容易發怒。肝虛會導致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、耳朵聽不到聲音,容易感到恐懼,好像有人要來抓捕自己一樣。陽明經所說的極端情況會導致昏厥,厭惡人群和火,聽到木頭聲響就會驚恐不安。各種腫脹、疼痛、痠麻和驚嚇,都屬於火氣過旺的表現。受到驚嚇會使心神失去依託,精神沒有歸屬,思緒混亂,所以氣機也會跟著紊亂。

憂愁恐懼會傷害心臟。心神不安、思慮過度會傷害精神,精神受到傷害就會感到恐懼、失魂落魄。腎臟在情志上對應恐懼,恐懼會傷害腎臟,思考可以戰勝恐懼。如果恐懼不能解除,就會損傷精氣,精氣受損會導致骨頭痠痛、腿腳痿軟無力,甚至會遺精。憂愁、恐懼和憤怒都會傷害氣機。恐懼會使精氣退縮,精氣退縮會使上焦氣機閉塞,閉塞則氣往回走,回走會使下焦脹滿,所以氣往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是這樣說的。

哲理名言

驚悸是指突然感到驚嚇,內心感到不安,這種悸動有時候會發生。怔忡則是內心持續感到不安和動搖,這種悸動沒有固定發作的時間。《醫學正傳》裡這樣描述。

因為受到外物刺激而心動叫做「驚」。沒有外物刺激,心臟自己跳動叫做「悸」,也就是怔忡。這是李東垣的觀點。

恐懼和驚悸很相似,但實際上不一樣。朱丹溪認為,驚嚇是自己不知不覺就發生了,恐懼是自己有意識的感到。驚嚇是聽到聲響就驚跳,恐懼是自己內心恍惚不安,感覺好像有人要來抓捕自己一樣,或者不能獨自坐臥,必須有人陪伴,夜晚需要點燈才能安心,都是恐懼的表現。恐懼發生在不同臟腑有四種情況:一是腎臟,《黃帝內經》說,腎臟在情志上對應恐懼。又說,精氣匯聚在腎臟就會產生恐懼。二是肝膽,《黃帝內經》說,肝臟儲藏血液,血液不足就會感到恐懼。戴人說,膽是勇氣的來源,如果受到驚嚇就會傷到膽。肝膽強盛則會發怒和勇敢,肝膽虛弱則會感到恐懼而不敢行動。三是胃,《黃帝內經》說,胃也與恐懼有關。四是心,《黃帝內經》說,心神不安和思慮過度會傷害精神,精神受到傷害就會感到恐懼和失魂落魄。這是《赤水玄珠》的觀點。

驚怖就是驚嚇、恐懼的意思,恐和懼意思也相同。凡是將兩個詞連在一起並列的,通常都代表一陰一陽的相對關係。例如喜怒並稱,喜發自心,心屬陽,怒發自肝,肝屬陰;志意並稱,志是靜止不動的,意是動盪不定的,靜屬陰,動屬陽;驚恐並稱,驚是因為接觸到外面的事物,導致內心震動,心動則神搖,恐是因為被外物迷惑,內心產生憂慮,憂慮則精氣退縮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受到驚嚇會使心神失去依託,精神沒有歸屬,思緒混亂,所以氣機也會跟著紊亂。

恐懼會使精氣退縮,精氣退縮會使上焦氣機閉塞,閉塞則氣往回走,回走會使下焦脹滿,所以氣往下行。又說:曾經富貴後來貧窮,曾經安樂後來悲傷,悲愁憂慮在內心結聚,導致精力耗竭,精氣耗盡,病情加重、精神不振,就會突然感到驚恐。這些都是因為外部事物觸動了內心的心神所導致的。如果是由於身體陰陽失衡而導致驚恐,那麼,驚是火熱之氣灼燒心臟,心動則神亂,神思無常,所以驚的表現也會千變萬化,隨著不同的情況,與五臟所主的情志產生相應的反應。肝臟儲藏魂魄,魂魄不安就會驚駭。肺臟儲藏魄,魄不安就會驚躁。脾臟儲藏意,意念不專注就會感到驚惑。腎臟儲藏志,如果情志有所不滿就會感到驚恐。胃雖然沒有情志,但是它是五臟的「大海」,各種熱邪都會歸於它,所以會導致驚狂,聽到木頭的聲響就會驚恐不安。恐懼是因為熱邪傷害腎臟,腎臟受損會導致精氣虛弱,精氣虛弱則意志力不足,意志原本是堅定而不動搖的,所以恐懼沒有其他特殊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認為驚的病因,包括火熱兩種邪氣在天氣變化中過於旺盛,各種經絡的熱病,三陽經的積熱,氣機偏向於陽,都會引起驚的症狀。所以從病機上總括來說:各種驚駭,都屬於火邪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