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4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4)
1. 藥略
凡藥之補氣血者,非以藥汁入腹即為人血、藥氣入腹即為人氣也。不過視此經之空虛,引他經之氣血注之耳。○陰藥性柔而行緩,緩則相續而不絕;陽藥性剛而行急,急則迅發而無餘。(《景岳新方砭》)
夫病有宜補,以瀉之之道補之;病有宜瀉,以補之之道瀉之;病有宜寒劑者,以熱劑為響導之兵;病有宜熱劑者,以寒劑為類從之引;病在上者治下;病在下者治上;病同也,而藥異;病異也,而藥同。其義至微,學者最宜深究。○用藥之忌在乎欲速,欲速,則寒、熱、溫、涼、行、散、補、瀉未免過當,功未獲奏,害已隨之。夫藥無次序,如兵無紀律,雖有勇將,適以勇僨事。
又如理絲,緩則可清其緒,急則愈堅其結矣。○凡藥苦者,直行而泄;辛者,橫行而散;酸者,束而收斂;咸者,止而軟堅。獨是甘之一味,可升可降,可浮可沉,可內可外,有和有緩,有補有泄。蓋土味作甘,土位居中,而能兼乎五行也。(《雷公炮製》)
水味鹹,是其性也。北方藏萬物,咸所以堅之也。木味酸,東方萬物之生,酸所以達之也。火味苦,南方長養萬物,苦所以長養之也。金味辛,西方殺傷萬物,辛所以殺傷之也。土味甘,中央者中和也,故甘猶五味,以甘為主也。(《白虎通》)
陰陽形氣俱不足者,調以甘藥。甘之一字,聖人用意深矣。蓋藥食於人,必先脾胃,而後五臟得稟其氣。胃氣強,則五臟俱盛;胃氣弱,則五臟俱衰。胃屬土而喜甘,故中氣不足者,非甘溫不可。土強則金旺,金旺則水充。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,而陰陽俱虛者,必調以甘藥也。
雖《至真要大論》所列五味,各有補瀉,但彼以五行生剋之理推衍而言,然用之者,但當微兼五味,而以甘為主,庶足補中。如四氣無土氣不可,五臟無胃氣不可。觀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,謂之為補則可。若用苦劣難堪之味,而求其能補,無是理也。
氣味攻補之學,倘不善於調和,則動手便錯,此醫家第一著要義。(王安道)
欲表散者,須遠酸寒;欲降下者,勿兼升散。陽旺者當知忌溫;陽衰者沉寒毋犯。上實者忌升;下實者忌秘。上虛者忌降,下虛者忌泄。諸動者,再動即散;諸靜者,再靜即滅。甘勿施於中滿;苦勿施於假熱;辛勿施於熱燥;咸勿施於傷血。酸木最能剋土,脾氣虛者少設。(張景岳)
古人用補藥,必兼瀉邪,邪去則補藥得力。一開一闔,此乃微妙。後人不知此理,專一於補,必致偏勝之害。○升者引之以鹹寒,則沉而直達下焦;沉者引之以酒,則浮而上至巔頂。一物之中,有根升梢降,生升熟降者。是升降在物,亦在人也。(李時珍)
白話文:
藥略
凡是說用藥來補氣血,並不是說藥汁喝進肚子裡就會變成血液,藥氣吸進肚子裡就會變成人的氣。而是觀察身體哪一經脈空虛,就引導其他經脈的氣血去補充它而已。陰性的藥物性質柔和,藥效運行緩慢,但緩慢則能持續不斷;陽性的藥物性質剛烈,藥效運行迅速,但迅速則發散完就沒有了。
疾病有適合用補法治療的,卻用瀉法的方式來補;疾病有適合用瀉法治療的,卻用補法的方式來瀉。疾病有適合用寒涼藥物的,卻用熱性藥物作為先導;疾病有適合用熱性藥物的,卻用寒性藥物來作為輔助。病在上部的就從下部來治療,病在下部的就從上部來治療。同樣的病,用藥卻不同;不同的病,用藥卻相同。其中的道理非常細微,學習的人最應該深入研究。用藥的禁忌在於追求快速見效,如果求快,那麼寒、熱、溫、涼、發散、收斂、補益、瀉下的藥性就可能過於強烈,還沒看到效果,傷害就已經產生。用藥如果沒有順序,就像軍隊沒有紀律,即使有勇猛的將領,也只是會因為勇猛而壞事。又像是梳理絲線,緩慢地梳理就能清理出頭緒,急著梳理反而會讓絲線纏得更緊。
凡是藥味苦的,它的藥性是直行向下,具有洩下的作用;藥味辛辣的,它的藥性是橫向發散;藥味酸的,它的藥性是收束和收斂;藥味鹹的,它的藥性是軟化堅硬和止瀉。只有甘味的藥,可以上升,可以下降,可以浮在表面,可以沉在內部,可以向內,也可以向外,有調和的作用,有緩解的作用,有補益的作用,也有瀉下的作用。這是因為土味是甘味,土的位置在中央,所以能兼具五行的特性。
水味是鹹的,這是它的本性。北方是儲藏萬物的地方,鹹味能使東西堅固。木味是酸的,東方是萬物生長的地方,酸味能使萬物生發。火味是苦的,南方是養育萬物的地方,苦味能使萬物成長。金味是辛的,西方是殺伐萬物的地方,辛味能使萬物凋零。土味是甘的,中央代表中和,所以甘味像五味一樣,但又以甘味為主。
陰陽的形體和氣都虛弱不足的,要用甘味的藥來調養。甘味這個字,聖人有很深的用意。因為藥物和食物進入人體,一定先經過脾胃,然後五臟才能得到氣的滋養。胃氣強盛,五臟就會跟著強盛;胃氣衰弱,五臟就會跟著衰弱。胃屬於土,喜歡甘味,所以中氣不足的人,非用甘溫的藥物不可。土氣強盛,則金氣旺盛;金氣旺盛,則水液充足。這就是土為什麼是萬物之母,而陰陽俱虛的人,必須用甘味藥來調理的原因。
雖然《至真要大論》裡列出了五味的補瀉作用,但那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推演而來的。然而使用時,應該稍微兼顧五味,而以甘味為主,這樣才能補養中氣。就像四季缺少土氣不行,五臟缺少胃氣不行一樣。觀察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說:「形體不足的,要用氣來溫養;精髓不足的,要用味來補養。」所以,氣味適合人體的,就可以稱之為補。如果用苦澀難以下嚥的藥味,卻想達到補益的效果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
氣味攻補的學問,如果不善於調和,那麼一出手就會犯錯,這是醫家最重要的事情。
想要使藥性發散到體表的,就必須遠離酸味和寒性藥物;想要使藥性下降的,就不要同時使用升散的藥物。陽氣旺盛的要知道忌用溫熱藥;陽氣衰弱的不要使用過於寒冷的藥物。上部有實邪的要忌用升提的藥物;下部有實邪的要忌用閉塞的藥物。上部虛弱的要忌用下降的藥物,下部虛弱的要忌用瀉下的藥物。各種動態的病症,再施以動藥就會使它更加散亂;各種靜態的病症,再施以靜藥就會使它更加衰滅。不要對中焦脹滿的人使用甘味藥;不要對假熱的人使用苦味藥;不要對體內燥熱的人使用辛味藥;不要對傷血的人使用鹹味藥。酸味的藥性最能剋制土氣,脾氣虛弱的人要少用酸味藥。
古人使用補藥,必定會兼顧瀉邪,把邪氣去除,補藥才能發揮作用。一開一闔,這是非常精妙的道理。後人不懂這個道理,只是一味地補,必然會導致偏頗的害處。能夠升提的藥物,用鹹寒的藥物引導,就能沉降而直達下焦;能夠沉降的藥物,用酒引導,就能升浮而到達頭頂。在同一個藥物之中,有根部上升,梢部下降的,也有生用上升,熟用下降的。所以升降不僅在藥物本身,也在於使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