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3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3)
1. 藥略
有因氣相求者:如氣香入脾;氣焦入心之類。有因質相同者:如藥之頭入頭;干入肢;皮入皮。又如紅花、蘇木汁似血而入血。自然之理。可以意得也。○藥有以形名者,人參、狗脊之類是也;有以色名者,黃連、黑參之類是也;有以氣名者,豨薟、香薷之類是也;有以味名者,甘草、苦參之類是也;有以質名者,石膏、石脂、歸身、歸尾之類是也;有以時名者,夏枯、款冬之類是也;有以能名者,何首烏、骨碎補之類是也。
○藥之為用,或地道不真,則美惡迥別;或市肆飾偽,則氣味全乖;或收採非時,則良𧃐異質;或頭尾誤用,則呼應不靈;或製法不精,則功力大減。用者不察,則歸咎於藥之罔功。譬之兵不精練,思以蕩寇克敵,適以覆眾輿尸也。(汪訒庵)
凡藥根有上、中、下,人之身半以上則用頭;在中則用身;身半以下則用梢。藥以頭、身、梢,分為上、中、下。用者比類象形也。(李東垣)
凡草木之性,生者涼,而熟者則溫;熟者補,而生者則瀉。(柯韻伯)
藥之治病,主治者君也;輔治者臣也;與君相反而相助者,佐也;引藥至於病所者,使也。如治寒用熱,則熱藥君也;凡溫熱之藥,皆輔君也,臣也;或熱之過甚,少用寒藥監製,所謂佐也;至於病所各有引導,使藥與相遇,所謂使也。(柯韻伯)
製劑獨味為上,二味次之,多品為下。酸通骨,甘解毒,苦去熱,咸導下,辛發滯。當驗之藥,未驗切戒急投;大勢既去,余勢不宜再藥。修而肥者飲劑豐;羸而弱者受藥減。用藥如用兵,用醫如用將。善用兵者,徒有車之功;善用藥者,姜有桂之效。(褚澄)
寒熱溫涼,有一定之藥,無一定之治。入腑入臟,或補或攻,其氣味與性,不可不細按也。故有正用,亦有反用;有獨用,又有兼用;並有活用、借用之不同。如用寒可以治熱,反用可以入寒;獨用寒而熱可除,兼用寒而熱可制。微行消導,大可和中。稍藉清滋,自能表汗。三隅反焉,而取資無盡矣。(《吳醫匯講》)
凡藥大有力量者,或單服,或二、三味同服,則更見功。若和群藥,則彼此拘制,不能獨發,功過皆掩。如緊要之藥四、五、六味,雜入平緩者二、三味,則緊者俱緩矣。如醇酒加以淡水,愈多愈淡,此理易明。用藥者豈可謂多多益善乎?○凡古人用補陰藥,必兼淡滲藥一、二味,少瀉浮陽之旺氣,可補金水之不足也。○凡藥皆屬草木精華,必藉人之正氣為倚附,方得運行而獲效。
如中氣餒極,雖投硝、黃不能迅下也;營陰枯槁,雖投羌、麻不能得汗也;元陽脫盡,雖投熱藥不覺熱也;真陰耗極,雖投寒藥不覺寒也;正氣重傷,雖投補藥不覺補也。非醫者立見不移,病人專心守一,焉有日至功成之益哉!(《馮氏錦囊》)
白話文:
藥略
有些藥是因為氣味相似而產生作用,例如氣味芳香的藥物進入脾臟,氣味焦糊的藥物進入心臟之類。有些藥是因為質地相同而產生作用,例如藥物的頭部可以治療頭部疾病,乾燥的藥物可以治療肢體疾病,藥物的皮可以治療皮膚疾病。又比如紅花、蘇木的汁液像血一樣,可以進入血液,這是自然的道理,可以通過思考理解。
藥物的命名方式有很多種,有些以形態命名,如人參、狗脊之類;有些以顏色命名,如黃連、黑參之類;有些以氣味命名,如豨薟、香薷之類;有些以味道命名,如甘草、苦參之類;有些以質地命名,如石膏、石脂、當歸身、當歸尾之類;有些以採收季節命名,如夏枯草、款冬花之類;有些以功效命名,如何首烏、骨碎補之類。
藥物的使用,如果產地不正宗,品質就會相差很大;如果藥材商作假,藥物的氣味就會完全改變;如果採收時間不對,藥物的品質就會有所差異;如果藥物的頭尾用錯,藥效的發揮就會不靈敏;如果炮製方法不精細,藥效就會大大減弱。如果用藥的人不仔細辨別,就會把藥效不佳歸咎於藥物本身沒有作用。這就像士兵沒有經過嚴格訓練,就想用他們去打敗敵人,結果只會導致全軍覆沒。
一般來說,藥材的根部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人體上半身(腰部以上)的疾病,要用藥材的頭部;腰部位置的疾病,要用藥材的中部;下半身(腰部以下)的疾病,要用藥材的梢部。藥材的頭、身、梢,分別對應上、中、下不同的部位。用藥的人是根據藥材的形態來比喻和對應的。
一般的草木,生長的時候是偏涼的,煮熟之後就偏溫;煮熟之後可以補養身體,生的則有瀉下的作用。
藥物治療疾病,主要起治療作用的是君藥,輔助君藥的是臣藥,與君藥作用相反但能幫助治療的是佐藥,引導藥物到達病灶的是使藥。例如,治療寒症使用熱藥,那麼熱藥就是君藥,所有溫熱的藥物都是輔助君藥的,屬於臣藥;如果熱藥用得太過,就少量使用寒藥來制約,這就是佐藥;至於引導藥物到達病灶的,就是使藥。
配藥時,單獨使用一味藥效果最好,兩味藥次之,多味藥效果最差。酸味的藥可以疏通骨骼,甘味的藥可以解毒,苦味的藥可以清熱,鹹味的藥可以導瀉,辛味的藥可以發散停滯之氣。對於沒有驗證過的藥,切忌貿然使用;如果病勢已去,就不宜繼續用藥。藥材炮製後變得肥潤,適合調成濃厚的藥湯;藥材炮製後變得瘦弱,藥量就要減少。用藥就像用兵,用醫生就像用將領。善於用兵的人,可以通過車輛取得戰功;善於用藥的人,可以使生薑發揮肉桂的功效。
寒、熱、溫、涼的藥物有其固定的作用,但治療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。藥物進入臟腑,有補益的作用,也有攻邪的作用,藥物的氣味和屬性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因此,有正向的使用方法,也有反向的使用方法;有單獨使用的,也有搭配使用的;還有活用和借用的區別。例如,可以用寒藥來治療熱症,反過來也可以用熱藥來治療寒症;單獨使用寒藥可以消除熱症,搭配使用寒藥可以控制熱症。少量使用可以達到消食導滯的效果,大量使用則可以調和脾胃。稍微藉助清涼滋潤的藥物,就能幫助發汗。如果能從多方面考慮,那麼藥物的運用就會取之不盡。
一般來說,藥力強大的藥物,單獨服用或兩三味藥一起服用,效果會更明顯。如果和很多藥物一起服用,就會互相牽制,不能單獨發揮作用,功效和過失都會被掩蓋。例如,如果把四五六味重要的藥物,混入兩三味平和的藥物中,那麼重要的藥物也會變得平和。這就像把烈酒加水稀釋,水加得越多,酒就越淡,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。用藥的人難道可以認為多多益善嗎?一般來說,古代的人使用滋陰的藥物,一定會搭配一兩味淡滲的藥物,稍微瀉掉浮陽的旺盛之氣,這樣才能補足腎水的不足。所有的藥物都屬於草木的精華,必須借助人體自身的正氣才能發揮作用。
如果人體的中氣極度虛弱,即使使用硝石、大黃這樣的峻下藥,也不能快速產生效果;如果體內陰液枯竭,即使使用羌活、麻黃這樣的發汗藥,也不能發汗;如果元陽衰竭,即使使用熱性的藥物,也不會感到溫暖;如果真陰耗損過度,即使使用寒性的藥物,也不會感到寒冷;如果正氣嚴重受損,即使使用補藥,也不會感到補益。這都需要醫生能堅持自己的判斷,病人能專心配合,才能有逐漸見效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