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2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2)
1. 藥略
經義
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。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○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水為陰,火為陽。陽為氣,陰為味。陰味出下竅;陽氣出上竅。味厚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厚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味厚則泄,薄則通;氣薄則發泄,厚則發熱。
○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○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○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;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;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(《素問》)
潤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從革作辛,稼穡作甘。○若藥不瞑眩,厥疾不瘳。(《書經》)
醫師掌醫之政令,聚毒藥以供醫事。(《周禮》)
康子饋藥,拜而受之。曰:某未達,不敢嘗。(《論語》)
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(《孟子》)
總論
凡藥輕虛者浮而升;重實者沉而降。味薄者升而生;氣薄者降而收。氣厚者浮而長;味厚者沉而藏;味平者化而成。氣厚味薄者浮而升;味厚氣薄者沉而降。氣味俱厚者,能浮能沉;氣味俱薄者,可升可降。酸鹹無升,辛甘無降。寒無浮,熱無沉。此升、降、浮、沉之義也。
○凡藥色青,味酸、氣臊,性屬木者,皆入足厥陰肝、足少陽膽經;色赤、味苦、氣焦,性屬火者,皆入手少陰心、手太陽小腸經;色黃、味甘、氣香,性屬土者,皆入足太陰脾、足陽明胃經;色白、味辛、氣腥,性屬金者,皆入手太陰肺、手陽明大腸經;色黑、味鹹、氣腐,性屬水者,皆入足少陰腎、足太陽膀胱經。十二經中,惟手厥陰心包、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。
其經通於足厥陰、少陽。厥陰主血,諸藥入肝經血分者,併入心包;少陽主氣,諸藥入膽經氣分者,併入三焦。命門相火,散行於膽、三焦、心包絡,故入命門者,併入三焦。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。○藥之為枝者達四肢;為皮者達皮膚;為心、為乾者,內行臟腑。質之輕者,上入心肺;重者,下入肝腎。
中空者發表;內實者攻裡。枯燥者入氣分;潤澤者入血分。此上、下、內、外,各以其類相從也。○藥有相須者,同類而不可離也;相使者,我之佐使也;相惡者,奪我之能也;相畏者,受彼之制也;相反者,兩不可合也;相殺者,制彼之毒也。此異同之義也。○藥之為物,各有形性氣質,其入諸經,有因形相類者:如連翹似心而入心;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。有因性相從者:如屬木者入肝,屬水者入腎;潤者走血,燥者走氣。
白話文:
[藥略]
經義
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作用,屬於陽性;酸味和苦味具有湧吐和瀉下的作用,屬於陰性。鹹味具有湧吐和瀉下的作用,屬於陰性;淡味具有滲泄的作用,屬於陽性。清陽之氣從頭面的孔竅出來,濁陰之氣從下身的孔竅出來;清陽之氣發散到皮膚的紋理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;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水屬於陰,火屬於陽。陽是指氣,陰是指味道。陰性味道從下身孔竅出來;陽性氣息從頭面孔竅出來。味道濃厚的屬於陰性,味道淡薄的屬於陰中之陽;氣息濃厚的屬於陽性,氣息淡薄的屬於陽中之陰。味道濃厚的藥物多有瀉下作用,味道淡薄的藥物多有通暢作用;氣息淡薄的藥物多有發散宣洩作用,氣息濃厚的藥物多有發熱作用。
用大毒的藥物治療疾病,應該去除十分之六的毒性;用常毒的藥物治療疾病,應該去除十分之七的毒性;用小毒的藥物治療疾病,應該去除十分之八的毒性;用無毒的藥物治療疾病,應該去除十分之九的藥性。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等食物,應該用來保養身體,不要過量食用,以免傷害身體的正氣。肝臟如果出現急迫的狀況,應該趕快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;心臟如果出現遲緩的狀況,應該趕快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;脾臟如果出現濕氣過重的狀況,應該趕快食用苦味的食物來乾燥;肺臟如果出現氣逆上行的狀況,應該趕快食用苦味的食物來降泄;腎臟如果出現乾燥的狀況,應該趕快食用辛味的食物來滋潤。肝臟喜歡疏散,應該趕快食用辛味的食物來疏散;心臟喜歡柔軟,應該趕快食用鹹味的食物來軟化;脾臟喜歡緩和,應該趕快食用甘味的食物來緩和;肺臟喜歡收斂,應該趕快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;腎臟喜歡堅固,應該趕快食用苦味的食物來堅固。(出自《素問》)
滋潤下行的作用屬於鹹味,向上發散的作用屬於苦味,彎曲伸展的作用屬於酸味,改變革新的作用屬於辛味,生長收穫的作用屬於甘味。(出自《書經》)如果吃藥後沒有出現頭暈或昏眩的感覺,疾病就不會痊癒。(出自《書經》)
醫師掌管醫療的政令,收集有毒的藥物來供應醫療事務。(出自《周禮》)
康子贈送藥物,孔子拜謝並接受。並說:我還不了解藥性,不敢隨便嘗試。(出自《論語》)
就像生病七年,才去尋求三年以上陳放的艾草來治療一樣。(出自《孟子》)
總論
一般來說,藥物輕虛的,有上浮和升提的作用;藥物重實的,有下沉和降洩的作用。味道淡薄的,有上升和生發的作用;氣息淡薄的,有下降和收斂的作用。氣息濃厚的,有上浮和生長的作用;味道濃厚的,有下沉和收藏的作用;味道平和的,可以化生其他作用。氣息濃厚的味道淡薄的,有上浮和升提的作用;味道濃厚的氣息淡薄的,有下沉和降洩的作用。氣味都濃厚的,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沉;氣味都淡薄的,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。酸味和鹹味沒有上升的作用,辛味和甘味沒有下降的作用。寒性的藥物沒有上浮的作用,熱性的藥物沒有下沉的作用。這就是升、降、浮、沉的道理。
一般來說,藥物顏色為青色,味道為酸味,氣息為臊味,性質屬木的,都歸入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;藥物顏色為紅色,味道為苦味,氣息為焦味,性質屬火的,都歸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;藥物顏色為黃色,味道為甘味,氣息為香味,性質屬土的,都歸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;藥物顏色為白色,味道為辛味,氣息為腥味,性質屬金的,都歸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;藥物顏色為黑色,味道為鹹味,氣息為腐味,性質屬水的,都歸入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。十二經脈中,只有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沒有所屬的臟腑。
它們的經脈與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相通。厥陰主要管血,所以所有入肝經血分的藥物,也歸入心包經;少陽主要管氣,所以所有入膽經氣分的藥物,也歸入三焦經。命門的相火,散佈於膽、三焦、心包絡,所以入命門的藥物,也歸入三焦經。這就是藥物歸入各經脈的部分。藥物如果是屬於樹枝的,可以到達四肢;如果是屬於樹皮的,可以到達皮膚;如果是屬於內心的,或是乾燥的,可以內行於臟腑。藥物質地輕的,可以上入心肺;質地重的,可以下入肝腎。
中間空心的,可以發散到體表;內部充實的,可以攻瀉體內。乾燥的,可以進入氣分;潤澤的,可以進入血分。這就是上、下、內、外,各以它們的類別來歸屬。藥物之間有互相協同作用的,它們是同類而不可分離的;有互相輔助作用的,是作為我(主藥)的輔助;有互相排斥作用的,會削弱我的藥效;有互相畏懼作用的,會受到對方藥性的控制;有互相反作用的,兩者不能同時使用;有互相制約作用的,可以控制對方的毒性。這就是藥物之間異同的道理。藥物這種東西,各有其形狀、性質、氣息、質地,它們歸入各經脈,有的是因為形狀相似的:例如連翹的形狀像心臟所以入心經;荔枝核的形狀像睪丸所以入腎經。有的是因為藥性相近的:例如屬木的就入肝經,屬水的就入腎經;滋潤的就走血分,乾燥的就走氣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