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6)

1. 因期施治

既服表劑,則熱氣熏蒸,汗出熱減者,表邪也;汗出而熱不減者,痘也。復表之,至二、三日,熱退或未退,雜證或減或未減,抱兒於亮處,從面部頭項,及胸背手足,細細尋看。如已見點,則視兒質之虛實、火毒之微甚,打算全局,以定治法。如未見點,則究其阻滯,斟酌用藥。

○痘初熱,但欲其出,欲其出無過疏表。疏表之劑,天時之寒暑,別以溫清;兒質之虛實,酌以輕重。若執一定之方不為區別,第一著便瘥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或曰:痘瘡發熱,何以能預識其輕重耶?曰:凡發熱乍進乍退,氣色明瑩,精神如常,大小便調,能食不渴,目清唇潤,此毒輕也,痘必稀疏,縱出多亦易發易黶。如壯熱不減,氣色慘暗,精神昏悶,大便或秘或瀉,不能食,目赤唇焦,此毒甚也,痘必稠密。○或有微熱,痘出反密者,其人必口渴唇焦,小便赤,大便秘,身雖不大熱,卻蒸蒸然,此毒深熱亦深,故表不大熱,而裡熱也。

○或有熱甚,痘出反疏者,其人口必不渴,唇潤,目無赤脈,大小便調,身雖大熱,但熇熇然,此毒淺熱亦淺,故表熱裡氣和也。(萬密齋)

初出一、二朝

發熱一日即出痘者大重,二日出者亦重,微熱三日出者為輕,四、五日身涼乃見點者尤輕。自出痘一日至三日方齊,凡痘出至足謂之出齊。(《醫鑑》)

一日便出為火證,火性急速故也。一出便盡為表虛,表虛火甚,故易出也。急與清涼,不得再表。○凡易出之痘,防焦萎,防退縮,火甚故易焦,火甚則氣血受其煎熬,故有退縮之患。清熱養陰,是其治法。○有熱至五、六日而始出者,多是元氣不充,步步照顧元氣,方可成功。

○痘出一、二點,或十數點,雖粗肥光彩,有似稀疏,但大熱未退,或嘔吐腹痛,或困倦煩啼,皆為里證未平。宜羌活飲再表之,必有一番大出。○痘初出,神先餒,即是虛證。惜得一分元氣,痘子便受一分之益。發表不用羌活,通里不用硝黃,便是惜元氣。○凡痘出,鼻有涕、目有淚、口有涎、身有汗,皆吉。

無者凶。○痘以參差為貴,一色大、一片細,皆凶。○痘色重於形。顏色好,雖稠密破碎亦可成功;顏色不好,雖點粒圓穩,終須生變。○凡痘粒小者易生漿,大者難收黶。闊大之痘,早須提防,盡攻發,毋清利。○初出熱未退,嘔吐者無妨,吐中就有發散之義。但不可見蟲,見蟲者多凶。

腹痛者只宜行滯,不可驟下。泄瀉者或有濕熱,或是夾食,只宜疏托,不必止瀉。○初出渴甚,疏托中宜重加石膏,煩熱狂叫亦加石膏。○初出熱未退,頭痛表實者,疏痘飲加羌活;火甚者,加石膏;腰痛者,羌活飲子加料豆。○出不快有四證:一為表實,一為裡虛,一為寒邪所迫,一為穢氣所觸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已經服用過發汗的藥物,觀察到發熱的狀況因為出汗而減輕,這表示是表邪所引起的發熱;如果出汗後發熱沒有減退,這表示可能是痘疹。這時可以再次使用發汗藥物,經過兩三天後,觀察發熱是否消退或仍未消退,以及其他併發症是否減輕或未減輕。這時抱著孩子到明亮的地方,仔細觀察孩子的臉部、頭頸、胸背、手腳等部位。如果已經發現有疹點出現,就要根據孩子的體質虛實以及火毒的輕重來全面考量,決定治療方法。如果還沒有疹點出現,就要探究發病的原因,仔細斟酌用藥。

痘疹初期發熱,最重要的是讓疹子順利發出,而要讓疹子順利發出,首要之務是疏散表邪。疏散表邪的藥物,要根據天氣的寒熱,選擇溫散或清散的藥物;也要根據孩子體質的虛弱或強壯,調整藥物的劑量輕重。如果執著於固定的藥方而不加以區別,那麼第一步就錯了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有人問:痘疹發熱,要如何預先判斷病情的輕重呢?我說:凡是發熱時高時低,氣色紅潤有光澤,精神狀況正常,大小便正常,能吃東西且不口渴,眼睛清澈、嘴唇滋潤,這表示毒性較輕,痘疹會稀疏,即使長得多也容易痊癒。如果持續高燒不退,氣色黯淡無光,精神昏昏沉沉,大便或便秘或腹瀉,不能進食,眼睛紅腫、嘴唇乾裂,這表示毒性很嚴重,痘疹會很密集。有時候發燒不明顯,但痘疹反而長得很密,這類病人一定會口渴、嘴唇乾裂、小便發紅、大便乾結,雖然身體發熱不明顯,卻會感到身體蒸騰發熱,這表示毒熱深藏在體內,所以表面看起來不發熱,但體內卻很熱。

有時候發熱很嚴重,但痘疹反而長得稀疏,這類病人一定不會口渴,嘴唇濕潤,眼睛沒有紅絲,大小便正常,雖然身體發熱很嚴重,卻只覺得身體發燙,這表示毒性較淺,發熱也較淺,是因為體表的發熱,而體內氣機是調和的。(萬密齋)

痘疹初期一兩天:

發熱一天就出疹子的病情最重,兩天出疹子的也較重,微微發熱三天出疹子的病情較輕,四五天後身體退熱才見到疹點的病情更輕。通常從開始出疹到出齊大概需要一到三天。(《醫鑑》)

發熱一天就出疹的屬於火熱的證型,因為火的性質是快速的。一出疹就出齊的屬於表虛,因為表虛導致火熱過盛,所以疹子容易發出。這種情況要馬上服用清涼的藥物,不能再用發汗的藥物。凡是容易出疹子的,要預防疹子焦枯萎縮或退縮,因為火熱過盛容易導致焦枯,火熱過盛則氣血容易受到煎熬,所以會有退縮的現象。這種情況要用清熱養陰的藥物治療。如果發熱五六天後才開始出疹子,大多是元氣不足,要時時顧護元氣,才能成功治癒。

如果疹子只出了一兩顆,或十幾顆,雖然看起來粗大肥厚且光澤,有如稀疏的樣子,但是如果高熱沒有退,或有嘔吐腹痛,或有困倦煩躁啼哭的現象,都表示裡證沒有平復。這時可以使用羌活飲再發散表邪,必然會再次大量出疹。疹子剛開始發的時候,精神往往會先衰弱,這表示是虛證。如果能保護一分元氣,疹子就能獲得一分的益處。發散表邪不用羌活,通利腸胃不用硝黃,就是保護元氣的方法。凡是出疹的時候,如果鼻子有鼻涕、眼睛有眼淚、嘴巴有口水、身上有汗,這些都是好的現象,如果沒有這些現象則病情凶險。疹子以參差不齊為好,如果大小一致或一片細小,都是不好的現象。疹子的顏色比形狀更重要。顏色好,即使長得很密集或破裂,也能夠成功治癒;顏色不好,即使疹點圓潤平穩,也終究會發生變化。凡是疹子小的容易出漿,疹子大的難以收口結痂。疹子寬大的,要及早預防病情變化,盡量促使疹子發出來,不要用清熱利水的藥物。初期發熱沒有退,有嘔吐現象是正常的,嘔吐中有發散的意義,但是如果嘔吐物中有蟲,就表示病情凶險。

腹痛時只能用藥疏導腸胃的阻塞,不能急著使用瀉藥。腹瀉可能是因為濕熱,也可能是因為夾雜食物,應該用疏散托毒的藥物,不必止瀉。初期口渴很嚴重,在疏散托毒的藥物中要多加石膏,如果煩躁發熱、大聲叫喊也要加石膏。初期發熱沒退,如果頭痛屬於表證實證,可以使用疏痘飲加羌活;如果火氣旺盛,加石膏;如果腰痛,可以使用羌活飲子加料豆。疹子發不出來,有四種情況:一是表邪太盛,二是體內虛弱,三是寒邪侵襲,四是受到污穢之氣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