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5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15)
1. 因期施治
營衛既虛,不為補益,而用毒物峻發,戕賊中表,毒雖浮外,中內空虛,藥力一緩,毒仍內陷,其可救乎!(《馮氏錦囊》)
凡痘一、二、三日欲其出快,誰不曰此當表也。然用藥惟柴、前、川芎,引清陽而達表,桔梗能發散而善開提,表藥莫妙於荊、防、羌、葛。○發表,在二、三日可加鼠黏子,此藥能透肌,又能起胖。要曉羈絆之故,屬在何因,則去此因之藥宜為君也。荊芥能行瘀血,可加於表藥中。
不用防風者,以其燥故也,亦與濕蒸之意相戾耳。其他燥藥皆可例推。故豬苓、澤瀉,最為痘中所惡,恐其濕蒸之氣下輸,而痘漿無由生也。柴胡雖善發表,然惟身熱甚者為宜,倘身非大熱,又不宜輕用。○凡實熱痘證,表藥中少加葛根,但不如丹參、地骨為妙,丹參治痘中游紅,又能行瘀生新,丹皮亦然。痘色紅紫者,血熱也,丹皮、丹參妙。
地骨去氣中之毒,實熱證用之。連翹雖輕清散火,非芩、柏可侔,然不如前三物切於血分。葛根惟胃熱發渴所宜,他證亦不可泛用。○有逆血者,加荊芥、丹參、丹皮、荷鼻。○內熱盛,痘紅或紫,可加黃芩,其丹皮、丹參尤不可缺。○大便秘加枳殼、前胡。○發表時有食礙者,以山楂為主,非但消食,未嘗不消痰不行瘀血也。
○凡虛寒痘證,表藥用撫芎、桔、橘為主,或加蘇葉亦可,禁用鼠黏、山楂、柴胡等藥。至六日,便可加生耆於前藥中以催漿。次日視之,若不甚有漿,再加人參、山藥、蓮肉、圓眼、當歸等,令其血氣俱旺,灌漿充足,收功自易。起先是毒,今化為漿,漿既充足,欲其收黶。
此在八、九日之期,宜以芍藥收之、防風燥之、茯苓滲之、炙耆結之。此時身有大熱者,恐有餘毒,兼用鼠黏防之。漿足而黶不結者,多因過補,火毒未清,與清涼解毒自效。(《仁端錄》)
方書未見點用升麻葛根湯,今人不用。伍氏見點忌升麻,後人謂葛根表疏亦忌,此輕揚升表套藥。若里證急,又須兩解。○伍氏方,一、二日用羌防透肌湯,今人不用,惡其辛溫氣雄也。一、二日壯熱氣促,煩渴便秘,痘粒不發,翁仲仁云:若非風寒壅遏,定是氣虛不振。愚謂:近世布痘,每盛發於君相風木燥金司令。
蓋非火不發,火鬱發之,升陽散火是已。若裡熱甚重,煎灼脂液,苟非苦寒下奪,佐以升表不可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初熱
初熱時只有二事,惟去邪、扶正而已。邪盛則去邪,而正氣自旺;正衰則扶正,而邪熱自退。正氣盛而痘自發,熱為痘用,則不為害矣。邪熱退,而正氣不受爍,血脈充裕,則痘自泰矣。須於此時看明下手,遲則無濟於事。(吳東園)
痘初熱,且與輕劑散之。若其家無痘兒,鄰里無痘兒,醫者不曰傷風,必曰傷食,那得知其為痘?然痘之行,必有所自始。初用藥雖與風寒無異,亦須辨之:如頭痛、腹痛、嘔吐、咳逆等證,皆風寒之所有者。至於兩顴、耳後之花紋見或可憑,手足指冷或可憑,耳尻俱冷未足憑。
白話文:
當身體的營衛之氣虛弱時,不應該用補益的方法,反而使用有毒性的藥物來強行發散,這樣會傷害身體的內部和表面。雖然毒性暫時發散到體表,但身體內部卻更加空虛。一旦藥力減弱,毒性又會內陷,這種情況還能救治嗎?
一般來說,出痘的第一、二、三天都希望它快點發出來,誰不認為這時候應該從表層治療呢?然而,用藥時只用柴胡、前胡、川芎這些藥物,是為了引導清陽之氣到達體表。桔梗能發散並且善於開提。最好的表藥莫過於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葛根。在出痘的第二、三天,可以加入鼠黏子,這種藥能透達肌膚,又能使痘疹隆起。要明白痘疹的症狀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,才能針對病因用藥。荊芥能活血化瘀,可以加在表藥中使用。
不用防風的原因是因為它性質乾燥,與濕熱蒸騰的情況相矛盾。其他性質乾燥的藥物都可以這樣類推。因此,豬苓、澤瀉這些藥物是痘疹最忌諱的,因為它們會使濕熱之氣向下排泄,導致痘漿無法產生。柴胡雖然擅長發散,但只適用於身體發熱很嚴重的情況,如果身體發熱不嚴重,就不宜輕易使用。如果是實熱的痘證,在表藥中可以少量加入葛根,但不如丹參、地骨皮更好。丹參能治療痘疹周圍的紅暈,又能活血生新,丹皮也有類似的功效。如果痘疹顏色紅紫,說明是血熱,用丹皮、丹參最好。
地骨皮能去除體內氣分中的毒邪,適用於實熱證。連翹雖然能輕清散火,但不如黃芩、黃柏,更不如前面提到的三種藥物貼近血分。葛根只適用於胃熱引起的口渴,其他證狀不宜濫用。如果有逆血的情況,可以加入荊芥、丹參、丹皮、荷鼻。如果體內熱邪很盛,痘疹顏色發紅或發紫,可以加入黃芩,而丹皮、丹參更是必不可少。如果大便秘結,可以加入枳殼、前胡。如果發散的時候有食積,就以山楂為主,它不僅能消食,也能消痰化瘀。
如果是虛寒的痘證,表藥以撫芎、桔梗、橘皮為主,也可以加入蘇葉,但禁用鼠黏子、山楂、柴胡等藥物。到了第六天,就可以在前述藥物中加入生黃芪來催發痘漿。第二天觀察,如果痘漿不多,再加入人參、山藥、蓮肉、圓眼、當歸等藥,使其氣血充足,使痘漿灌注充足,這樣就容易痊癒。起初痘疹是毒,現在轉化為漿液。當漿液充足時,就要使痘疹結痂。
這大概在第八、九天的時候,可以用芍藥來收斂,用防風來燥濕,用茯苓來滲濕,用炙黃耆來促進結痂。如果這時候身體仍然發熱嚴重,可能是還有餘毒,可以用鼠黏子來預防。如果痘漿充足但痘疹不結痂,多半是因為過度補益,導致火毒未清,用清涼解毒的藥物就會有效。
醫書上沒有看到過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痘疹的,現在的人也不用。伍氏認為出疹忌用升麻,後人認為葛根性疏散,也忌用,認為這些藥物是輕揚升表的套路。如果體內證狀緊急,又必須內外兼顧。伍氏的方子,第一、二天用羌活防風透肌湯,現在的人也不用,認為它辛溫燥熱。第一、二天如果壯熱、氣喘、煩渴、便秘、痘粒不發,翁仲仁說:如果不是風寒阻塞,一定是氣虛不振。我認為:近代種痘,常盛發於君相風木燥金當令的時候。
一般來說,不是有火邪就不能發疹,火鬱於內就會發出來,所以升陽散火是關鍵。如果裡熱非常嚴重,煎熬脂液,如果不用苦寒之藥來下奪,就必須配合升表的藥物。
初熱的時候,只有兩個重點,就是去除邪氣、扶助正氣。邪氣強盛就應該去除邪氣,正氣自然就會旺盛;正氣衰弱就應該扶助正氣,邪熱自然就會消退。正氣旺盛,痘疹自然就會發出,熱邪也會被痘疹所用,就不會產生危害了。邪熱消退,正氣不受損耗,血脈充盈,痘疹就會痊癒。必須在這個時候看清楚問題並及時用藥,否則就來不及了。
痘疹初起發熱,應該用輕劑來發散。如果家中沒有出過痘疹的人,鄰居也沒有出痘疹的人,醫生如果不是說是傷風,就是說是傷食,那又怎麼能知道是出痘疹呢?然而痘疹的出現,一定是有原因的。剛開始用藥雖然與治療風寒的藥物沒有不同,但也必須加以辨別:比如頭痛、腹痛、嘔吐、咳嗽等症狀,這些都是風寒會出現的症狀。至於兩顴、耳後出現花紋可以作為判斷依據,手腳冰冷也可以作為判斷依據,耳朵和尾椎都冷就不能作為判斷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