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41)

1. 淋濁

脾氣上行則運,運則為清;下行則滯,滯則成濁。故知白濁之病,由脾腎不交,土邪乘腎之虛而下溜也。下溫則上舉,不升而自升之法。(程郊倩)

凡赤白濁,治須升提,若用利藥,決不見效。丹溪謂:此胃中濁氣,滲入膀胱。此言深中病情。(汪雙泉)

便濁,若有血塊窒塞尿管,痛難溺出者,由於房勞忍精,敗精離位,變成淤腐,少腹堅滿,大便秘澀。治宜兩頭尖、川楝子、韭白、小茴、桂枝、歸尾,衝入杜牛膝汁。(葉天士)

人有交合時,忽聞雷轟,或值人至,精不得泄,變為白濁,溺管痛如針刺。人以為腎精內敗,不知此乃膽氣阻塞之病也。夫膽喜泄,十一臟皆取決於膽,今膽受驚,則諸經之氣皆不能外泄,所阻之精蓄於膀胱,遂變為濁,壅塞而難出也。治當舒其膽氣,少加導水之味,方用竹茹、枳實、車前子、蒼朮、滑石、木通、苡仁、豬苓,名助膽導水湯。(陳士鐸)

濁乃小病,亦有淹纏不愈者,皆用藥無紀律故也。今將吃緊要處,次第條陳,庶初學者有取則焉。大抵此病屬濕熱者為多,始緣中宮不清,以致痰濁下流,滲入膀胱。治當審其小便痛與不痛,若小便將行而痛者,氣之滯也;行後而痛者,氣之陷也。

若小便頻數而痛,此名淋濁,治以二陳湯加木通、山梔、升、柴;若只濁而不痛,治宜燥濕,以二陳湯加蒼、白朮、桔梗、升麻,提之即愈;若久濁不痛為虛,宜補中益氣湯,虛而下脫者加牡蠣、山萸澀之;久濁陰虛,腰膝痠疼者,宜六味丸,挾熱者加黃柏、知母,挾寒者加桂心、菟絲、巴戟,虛甚者加鹿茸。○曾見患白濁者,服諸藥不效,一味生白果食之即愈,以其專祛濕濁汙垢故也。

(孫一奎)

脈候

少陰脈數,婦人則陰中生瘡,男子則氣淋;盛大而實者生,虛小而澀者死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選案

鄞縣尉耿,夢接內,患石淋十三年,痛不可忍,溺下沙石,剝剝有聲,百治不效。偶得此方,一服而愈,方用苦杖根洗淨。銼一合,以水五合,煎一盞,去滓,服時衝入麝香少許。(《本草綱目》)

一人患淋證,每溺時必作戰,點滴而出,用六味湯加鹿角霜治愈。(王協中)

白話文:

脾的氣機向上運行時,能推動身體運化,運化正常就會產生清澈的物質;如果脾氣向下運行受阻,就會停滯,停滯就會產生渾濁的物質。所以說白濁這種病,是因為脾腎不協調,脾的濕邪趁著腎虛的時候下流所導致的。這種情況下,只要讓下焦溫暖,陽氣自然就會上升,這是一種不用刻意往上升就能自然上升的方法。(程郊倩)

凡是出現赤濁或白濁的情況,治療上都應該用升提的方法,如果使用利尿的藥物,肯定不會有效果。朱丹溪說:這是胃中的濁氣滲入了膀胱。這句話很深刻地說中了病情的關鍵。(汪雙泉)

小便渾濁,如果因為有血塊堵塞尿道,導致排尿時疼痛難以排出,這是因為性生活後忍精,敗壞的精液脫離了正常位置,變成瘀腐的物質,導致小腹脹滿,大便乾結。治療上應該用兩頭尖、川楝子、韭白、小茴香、桂枝、當歸尾,再用牛膝汁沖服。(葉天士)

有人在性交時,突然聽到雷聲,或者有人突然到來,導致精液無法正常排出,變成了白濁,而且尿道疼痛像針刺一樣。人們認為這是腎精虧虛導致的,但其實這是因為膽氣阻塞引起的。膽喜歡疏泄,所有的臟器都取決於膽,現在膽受到驚嚇,導致各經絡的氣都不能向外疏泄,阻塞的精液積存在膀胱,就變成了渾濁的物質,阻塞而難以排出。治療應該舒暢膽氣,再稍微加上一些導水的藥物,方子可以用竹茹、枳實、車前子、蒼朮、滑石、木通、薏苡仁、豬苓,叫做助膽導水湯。(陳士鐸)

淋濁雖然是小病,但也有久治不癒的情況,這都是因為用藥沒有規律造成的。現在把治療的要點,按照順序一一列出來,希望能讓初學者有所借鑒。總的來說,這種病多數屬於濕熱證,最初是因為中焦不清,導致痰濁下流,滲入膀胱。治療上要仔細分辨小便時的疼痛情況,如果小便將要排出時疼痛,這是氣機阻滯;如果小便排出後疼痛,這是氣機下陷。

如果小便頻繁而且疼痛,這叫做淋濁,治療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木通、山梔、升麻、柴胡;如果只是渾濁而不痛,治療應該燥濕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桔梗、升麻,提升陽氣就能治好;如果久濁不痛,屬於虛證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如果虛脫下陷,可以加上牡蠣、山茱萸來收澀;如果久濁屬於陰虛,導致腰膝酸痛,應該用六味丸,如果兼有熱證,可以加上黃柏、知母,如果兼有寒證,可以加上桂心、菟絲子、巴戟天,如果虛證非常嚴重,可以加上鹿茸。我曾經見過患白濁的人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只吃生白果就治好了,因為白果專門祛除濕濁和污垢。

(孫一奎)

脈象

如果少陰脈呈現數象,婦女會陰部生瘡,男子則會出現氣淋;脈象洪大有力表示病情正在發展,脈象虛弱細澀則表示病情嚴重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醫案

鄞縣的縣尉耿某,做夢與女子交合,患上石淋十三年,疼痛難忍,小便排出沙石,嘩啦嘩啦作響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。偶然得到這個方子,吃了一副就治好了,方子是:用苦杖根洗淨,切碎一合,用水五合煎成一盞,去掉藥渣,服用的時候沖入少許麝香。(《本草綱目》)

有一個人患有淋證,每次小便時都感到身體發抖,小便點滴而出,用六味湯加上鹿角霜治好了。(王協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