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40)
卷九·雜證匯參 (40)
1. 淋濁
(孫一奎)
婦人血淋,多由衝任經脈之病,與男子不同。(張景岳)
諸淋皆屬於熱,雖有冷淋,蓋千百中之一也。(《醫學綱目》)
石淋,須清其積熱,滌其砂石,宜麥冬、木通、冬葵子、滑石、車前子、連翹、瞿麥、知母。又加味葵子茯苓散,專治石淋之聖藥。○勞淋,有脾、腎之分,勞於脾者,宜補中益氣湯加車前、澤瀉;勞於腎者,宜六味湯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○血淋,須看血色分冷熱,色鮮紫者為實熱,以生牛膝為主,兼用車前子、山梔、生地、犀角、桃仁、藕汁;血虛而熱者,用生地、黃芩、阿膠、柏葉;若色淤淡者,屬腎與膀胱虛冷也,宜六味丸加肉桂;若尺脈沉弦而數者,必有蓄淤,宜犀角地黃湯加紫菀、牛膝。燥利耗氣之類禁用。
○氣淋,宜沉香、肉桂、茯苓、澤瀉,佐以木通、瞿麥、葵子、山梔、石韋。實則氣滯不通,臍下妨悶,服利藥不效者,沉香降氣四磨湯選用。○膏淋,精溺俱出,小便阻塞,欲出不能而痛,宜茯苓、秋石、海金砂、澤瀉、滑石;如不甚痛者,須固澀其精,宜鹿角霜、蓯蓉、菟絲、蓮鬚、芡實、山藥;或桑螵蛸、菟絲等分,蜜丸,服後,以六味丸合聚精丸調補。○冷淋,宜腎氣丸加鹿茸。
○熱淋,煩渴引飲,宜導赤散加黃芩;躁熱不渴,宜滋腎丸,或淡竹葉煎湯調辰砂益元散。(《張氏醫通》)
濁病
溺與精所出之道不同,淋證在溺道,故《綱目》列之肝膽部;濁證在精道,故列之膀胱及腎部。今患濁者,雖便時莖中如刀割火灼,而溺自清,唯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、目眵,淋漓不斷,初與溲溺不相混濫,至易辨也。每見時醫以淋法治之,五苓、八正雜投而增劇者,不可勝數,故為正之。(《證治準繩》)
小便渾濁,皆屬於熱。如夏月天熱,則水液濁渾;冬月天寒,則水液清潔,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。如清水火煎自濁。(劉河間)
濁證有赤、白之分,精、溺之辨。赤者多由於火,白者寒熱俱有之。由精為濁者,病在心腎;由溺為濁者,病在膀胱肝脾。○赤濁一證,有溺色之赤,有帶血之赤。若見鮮血,從溺血治。(張景岳)
思慮過度,嗜欲無窮,心腎不交,精元失守,而為赤、白二濁。赤為心虛有熱,由思慮得之;白為腎虛有寒,由嗜欲得之。(朱丹溪)
色白如泔,或如腐花腐漿,而馬口不幹結者,為濕;色黃赤而馬口乾掩者,為火。此皆為濁,胃中濕熱下流故也。濁而清者為濕,痛者濕兼熱也。有溺時結塊阻滯作痛,塊中內蓄水泡者,此必醉酒使內,酒濕乘虛襲入精竅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精者,血之所化。有濁去多精化不及,赤未變白,故成赤濁,此虛之甚也。何以知之?有人天癸未至,強力好色,所泄半精半血。若溺不赤,無他熱證,不可以濁赤概作熱治。(戴復庵)
白話文:
淋濁
(孫一奎)
婦女的血淋,多半是因為衝脈和任脈的疾病,這和男子的情況不同。
(張景岳)
各種淋證都屬於熱證,雖然有冷淋,但只是極少數的例外。
(《醫學綱目》)
石淋,必須清除體內的積熱,排除砂石,適合用麥冬、木通、冬葵子、滑石、車前子、連翹、瞿麥、知母等藥材。另外,加味葵子茯苓散是專門治療石淋的有效藥方。勞淋,可以分為脾虛和腎虛兩種情況。因脾虛引起的,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車前子和澤瀉;因腎虛引起的,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加上麥冬和五味子。
血淋,必須根據血的顏色來判斷是屬於寒還是熱。如果血色鮮紅紫色的,屬於實熱,應以生牛膝為主藥,並搭配車前子、山梔、生地、犀角、桃仁和藕汁;如果是血虛而有熱,則用生地、黃芩、阿膠和柏葉;如果血色淤淡,屬於腎和膀胱虛寒,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;如果尺脈沉弦而數,必然有瘀血積聚,適合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紫菀和牛膝。性質燥烈、容易耗氣的藥材不能使用。
氣淋,適合用沉香、肉桂、茯苓、澤瀉,並佐以木通、瞿麥、葵子、山梔和石韋。如果是實證,屬於氣滯不通,導致肚臍下悶痛,服用利尿藥沒有效果的,可以選用沉香降氣四磨湯。膏淋,精液和尿液一起排出,小便不暢通,想尿又尿不出來,而且疼痛,適合用茯苓、秋石、海金砂、澤瀉和滑石;如果疼痛不是很嚴重,需要固澀精液,適合用鹿角霜、蓯蓉、菟絲子、蓮鬚、芡實和山藥;也可以將桑螵蛸和菟絲子等分量混合,用蜂蜜製成藥丸服用,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合聚精丸來調理補養。冷淋,適合用腎氣丸加上鹿茸。
熱淋,如果出現煩躁口渴,適合用導赤散加上黃芩;如果出現煩躁發熱但不口渴,適合用滋腎丸,或者用淡竹葉煎湯調和辰砂益元散服用。
(《張氏醫通》)
濁病
尿液和精液排出的通道不同,淋證是在尿道,因此《醫學綱目》將它歸在肝膽部分;濁證是在精道,因此將它歸在膀胱和腎的部分。現在患有濁證的人,雖然排尿時陰莖內像刀割火燒一樣疼痛,但尿液本身是清澈的,只有尿道口時常有污穢物,像瘡膿或眼屎一樣,斷斷續續地流出,一開始並不會和尿液混在一起,很容易分辨。經常看到醫生用治療淋證的方法來治療濁證,胡亂使用五苓散、八正散等藥方,反而使病情加重,這類情況數不勝數,因此有必要加以糾正。
(《證治準繩》)
小便混濁,都屬於熱證。就像夏天天氣炎熱,水液就會變得混濁;冬天天氣寒冷,水液就會變得清澈。這是因為水的本性是清澈的,而火的本性是混濁的。就像清水用火煎煮後,自然就會變得混濁。
(劉河間)
濁證可以分為赤濁和白濁,並要區分是精液引起的還是尿液引起的。赤濁多半是由於火熱引起的,白濁則寒熱都有可能導致。如果是精液引起的濁證,病位在心腎;如果是尿液引起的濁證,病位在膀胱、肝和脾。赤濁這種情況,可能是尿液發紅,也可能是帶血的紅色。如果看到的是鮮紅的血,就按照治療血尿的方法來處理。
(張景岳)
思慮過度,慾望無窮,導致心腎不交,精元無法固守,就會形成赤濁和白濁。赤濁是由於心虛有熱引起的,多半是思慮過度導致;白濁是由於腎虛有寒引起的,多半是慾望過度導致。
(朱丹溪)
如果分泌物顏色白濁如米泔水,或者像腐爛的花或漿液,並且尿道口不乾燥結痂,這是濕氣引起的;如果分泌物黃紅色,並且尿道口乾燥掩蓋,這是火熱引起的。這些都是濁證,是由於胃中濕熱往下流注導致的。如果分泌物渾濁但能逐漸變清澈的,是濕氣引起的;如果伴有疼痛的,是濕氣兼有熱邪。如果排尿時有結塊阻礙,導致疼痛,並且結塊內部有水泡,這一定是醉酒後導致的,酒濕乘虛侵入精道造成的。
(《張氏醫通》)
精液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的。如果有濁液排出,說明精液的化生功能不足,血液還沒有變成精液,所以會形成赤濁,這說明身體非常虛弱。怎麼知道呢?有人天癸還沒有到來,卻過度沉溺於色慾,所洩出的東西半精半血。如果尿液不發紅,也沒有其他熱證,就不能把這種濁赤都當成熱證來治療。
(戴復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