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幼科集要 (1)

1. 卷十四·幼科集要

2. 綱領

經義

六歲以下為小。○吾不能察其幼小。○嬰兒病,其頭毛皆逆上者,必死。(《靈樞》)

總論

初生半周至兩歲為嬰兒,三、四歲為孩兒,五、六歲為小兒,七、八歲為齠齔,九歲為童子,十歲為稚子。(《壽世保元》)

兒在母腹中感受精氣,一月胚,二月胎,三月血脈見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筋骨成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穀神入胃,十月百骸備而生。生後六十日,瞳子成,能笑語,始識人;百日任脈成,能反覆;一百八十日,尻骨成,能獨坐;二百一十日掌骨成,能匍匐;三百日髕骨成,能獨立;三百六十日膝骨成,始能移步。○芽兒出腹,筋骨未斂,肌肉未成,如水上之泡,草頭之露。

夫初生一臘之內,天地八風之邪豈能遽害,良由在胎之時,母失愛護,或勞動氣血相干,或坐臥飢飽相犯,或酒肉冷熱相制,或驚恐血脈相亂,蘊毒於內,損傷胎元,降生之後,故有胎熱、胎寒、胎肥、胎怯、胎驚、胎黃,諸病生焉。外因或洗浴、拭口、斷臍、灸囟之不得法,或繃抱驚恐,乳哺寒溫之乖其宜,多致噤口臍風,鎖肚不乳等證。病至若此,難以治療,良可憫也。

(《千金方》)

或問:人之生也,與憂俱生,何處見得?予曰:落地一聲,但聞哭,不聞笑,非憂而何?然則憂之一字,在嬰幼已先得之。但憂之小者不為患,其有喪父失母、悲哀憂慮而成病者;有斷乳思慮而成病者;懨懨忽忽,心煩啼吵,不思乳食,而內熱作者是也。至於驚恐,小兒最多,在母胎時,已先有之。

喜則笑,怒則啼,惟喜怒無常,不能為病耳。俗謂小兒無七情,此謬談也。(許宣治)

有謂小兒易虛易實者,非也。柔脆不耐病痛,固理所當然。然其氣水歸乎軀殼,病亦在於軀殼,無異於成人,未嘗易虛也,殆藥虛之耳。小兒生機勃如,無病則日以長大,病果無害,生機依然,故有似乎易實。然使其不病則長大,必有勝於既病者,是易實之說亦非也。小兒如嫩草木,克伐不可,補亦不易;草木方萌芽時,失水則死,傷水亦死,惟頻頻澆灌,如其量而止為宜。不特用藥,即乳食皆當知節。

○幼科謂小兒純陽,當用涼藥。非之者曰:是稚陽,非純陽也,宜補陰以配陽。夫既曰稚陽,則陽亦不足可知,而偏於補陰,可乎?陰陽二氣,本無偏勝,小兒軀殼,氣水所貫,何異於成人?其所以異於成人者,特氣水未充,不能免於柔脆耳。是以治小兒難於成人,然亦有易於成人者,以其未有人事之斫喪也。

病在陽則治陽,病在陰則治陰,焉用純陽稚陽之紛紜哉!(《醫參》)

有謂小兒純陽之體,多宜清涼,此說尤誤。王節齋曰:小兒無補腎法。謂男至十六,而腎始充滿,既滿之後,妄用虧損,則可用藥補之。若受胎之時,稟之不足,則無可補。稟之原足,又何待補?嗚呼!此何說耶?夫小兒謂純陽者,以其陰氣未成,即腎虛也。陰既不足,而不補之,陰絕則孤陽亦絕矣。

白話文:

綱領

經義

六歲以下的兒童稱為「小」。我無法觀察到非常年幼的嬰兒。嬰兒生病時,如果頭髮都向上豎立,就必定會死亡。(《靈樞》)

總論

剛出生到半個月到兩歲稱為「嬰兒」,三、四歲稱為「孩兒」,五、六歲稱為「小兒」,七、八歲稱為「齠齔」,九歲稱為「童子」,十歲稱為「稚子」。(《壽世保元》)

兒童在母親腹中感受精氣的滋養,一個月形成胚胎,兩個月形成胎兒,三個月出現血脈,四個月形體完整,五個月可以活動,六個月筋骨生成,七個月長出毛髮,八個月五臟六腑具備,九個月吸收穀物精華到胃中,十個月全身骨骼都長好而出生。出生後六十天,瞳孔發育完成,能夠笑和說話,開始認識人;一百天任脈形成,能夠翻身;一百八十天,尾椎骨發育完成,能夠獨自坐立;兩百一十天,掌骨發育完成,能夠爬行;三百天,髕骨發育完成,能夠獨立站立;三百六十天,膝蓋骨發育完成,開始能夠行走。剛出生的嬰兒,筋骨還未收斂,肌肉也未長成,像水面上的泡沫,草尖上的露水一樣脆弱。

剛出生一個月內,天地間的風邪本來難以侵犯嬰兒,主要原因是在懷孕期間,母親沒有好好愛護,例如勞累使氣血受到影響,或是坐臥、飲食不當,或是飲酒吃肉、食物冷熱不注意,或是受到驚嚇使血脈紊亂,導致胎毒積聚在體內,損傷胎兒的元氣,所以出生後,才會產生胎熱、胎寒、胎肥、胎怯、胎驚、胎黃等各種疾病。外在因素,例如洗澡、擦拭口腔、剪臍帶、艾灸囟門等方法不當,或是包裹太緊而受驚嚇,餵奶時溫度不適當,都容易導致牙關緊閉、臍風、鎖肚不吃奶等症狀。病情發展到如此地步,難以治療,實在令人惋惜。

有人問:人一出生就伴隨著憂愁,這是從哪裡看出來的?我回答說:嬰兒一落地就哭,卻不笑,這不是憂愁嗎?因此,憂愁這個字,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出現了。只是幼小的憂愁不會導致疾病,那些因為喪父失母、悲傷憂慮而生病,或是因為斷奶思慮而生病,以及精神萎靡、心煩哭鬧、不肯吃奶、內熱上升的狀況,都是憂愁造成的。至於驚嚇,在小兒身上最為常見,甚至在母親腹中就已經存在了。

高興就笑,生氣就哭,只是喜怒無常,所以不會導致疾病。俗話說小兒沒有七情,這是錯誤的說法。(許宣治)

有人說小兒容易虛,也容易實,這種說法不對。小兒身體柔弱,不能承受病痛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是他們的氣血運行於軀殼之中,疾病也發生在軀殼之中,和成人沒有什麼不同,並不是容易虛。所謂的容易虛,大概只是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。小兒生機旺盛,沒有疾病就會不斷成長。如果疾病不嚴重,生機依然存在,所以看起來好像容易變得強壯。但是如果沒有生病,成長速度一定會比生病後快,因此說容易變壯也是不對的。小兒就像幼嫩的草木,不能過度砍伐,也不能隨意進補,草木剛發芽時,缺水會死,水分太多也會死,只有頻繁適量地澆水才適宜。不僅用藥要這樣,飲食也要注意節制。

幼科認為小兒是純陽之體,應該使用涼性的藥物。反對的人說:小兒是稚嫩的陽氣,不是純陽,應該補陰來配合陽。既然說是稚陽,就表示陽氣不足,卻偏要補陰,這樣對嗎?陰陽二氣本來就沒有哪一方特別強盛,小兒的軀體,氣血運行其中,和成人有什麼不同?他們和成人的不同之處,只在於氣血不夠充足,所以才顯得柔弱。因此,治療小兒的疾病比成人難,但也有比成人容易的地方,因為他們沒有受到人事的損耗。

病在陽就治療陽,病在陰就治療陰,何必爭論純陽、稚陽的說法呢!(《醫參》)

有人認為小兒是純陽體質,大多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,這種說法尤其錯誤。王節齋說:小兒沒有補腎的方法。他認為男子到十六歲,腎精才會充滿,充滿之後,如果過度耗損,才能用藥物來補。如果受孕時稟賦不足,就沒有辦法補。如果稟賦充足,又何必補呢?唉!這算什麼道理?小兒之所以被認為是純陽之體,是因為他們的陰氣還沒有形成,也就是腎虛。陰氣不足而不去補,陰氣耗盡,孤陽也會跟著耗盡。